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ray)是中国著名的江海洄游鱼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中华鲟在长江中产卵繁殖,在海洋中育肥长大,即将达到性成熟时回到长江,溯江而上到长江上游产卵繁殖.第二年产卵完成后迅速降河回到海洋中.1981年1月,长江干流第一座水利工程葛洲坝的大江截流,阻断了中华鲟上溯至金沙江产卵繁殖的通道,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随后,发现中华鲟在葛洲坝坝下能够自然产卵繁殖,并采取了人工增殖放流措施.  相似文献   

2.
引言鲥鱼Macrura reevesii(Ricbardson)是我国著名的溯河性洄游鱼类,平时柄息于海洋,每年春末夏初,繁殖期近,三龄以上的生殖群体由海洋洄游至长江口、钱塘江口和珠江口,并溯河而上至长江、钱塘江和西江的支流或湖泊中进行繁殖.繁殖后的亲鱼仍循原线返回海洋;孵化出的幼鱼留在江、湖中肥育生长一段时间后,在当年深秋顺流而下至海洋  相似文献   

3.
鲥鱼属溯河洄游鱼类,是我国非常名贵的经济鱼类之一,以肉味鲜美而驰名中外。它主要分布于我国南海、东海和黄海。成体体长不足70厘米,重2~2.5千克,雄鱼较小,多在1千克左右。鲥鱼3龄性成熟,每年4~5月份,成熟个体溯河洞游至珠江、钱塘江、长江等河流产卵繁殖。在珠江,产卵场在西江段,梧州以下;在钱塘江,产卵场在富春江段,主要集中在桐庐上下十几公里处;在长江,产卵场主要集中在经鄱阳湖而上的赣江峡江江段。仔鱼孵出后,多在鄱阳湖南部湖区觅食生长一段时间,于当年秋冬之交,水温下降时,幼鲥鱼游回长江,顺  相似文献   

4.
丰富多彩的长江鱼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是我国的第一大河,也是世界第三大河,全长6300公里,天然落差5300余米。长江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干流及沿途汇入的支流,流经多样的地貌类型,气候差异显著,各河段的比降也有所不同,还有大量的附属湖泊,形成了各样的生境,栖息着多种鱼类,是我国淡水鱼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种类繁多组成复杂整个长江水系,包括各附属湖泊,共分布有鱼类350种,其中终生在淡水中生活的纯淡水鱼有324种之多,大大超过我国其他江河的淡水鱼种类数(珠江有淡水鱼239种,黄河仅有150种)。长江的鱼类中,有10种是过河口洄游性鱼类,如降河洄游的鳗鲡、松江鲈,溯河洄游的中华鲟、鲥鱼等;另外  相似文献   

5.
<正>长江是我国淡水鱼类种类最丰富的河流,也是我国野生鱼类资源和主要淡水养殖对象的优良种质来源。长江流域现有鱼类400余种(亚种),其中纯淡水鱼类350种左右,淡水鱼类之多居全国各水系之首。例如,珠江水系纯淡水性鱼类239种,黄河水系仅150种。长江流域有10种河海洄游性鱼类,中华鲟、鲥鱼等7种为溯河洄游性鱼类,鳗鲡与松江鲈则为降河洄游性鱼类。  相似文献   

6.
松江鲈鱼性腺的周年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松江鲈鱼Trachidermus fasciatus Heckel 又名四鳃鲈,是浅海底栖肉食性鱼类。这种鱼对盐度的适应性很广,可以生活在咸淡水或淡水水域中。上海附近地区松江鲈鱼的幼鱼每年五六月间溯河进入郊县水域中生长肥育,逐渐发育为成鱼,到了冬季,天气严寒,水温下降,又集群进行降河洄游,至长江口一带的咸淡水或浅海中越冬,等待来年早春繁  相似文献   

7.
殊途同归     
<正>它们有着不同的名字,大麻哈鱼、小黄鱼、鳗鱼、中华鲟;它们分属不同的种类,溯河性鱼类、降海性鱼类、海洋鱼类、淡水鱼类;它们出于不同的目的,产卵、索饵、越冬;它们"走"着不同的路线,从海洋到淡水江河、由淡水江河到海洋、溯河而上或顺流而下……它们历尽千辛万苦,只为共同的心愿——回"家"。大麻哈鱼的生活习性非常有趣,渔谚素有"江里生,海里长"之说。它们的鱼卵和鱼苗只能在淡水中生存,等到鱼卵孵化出鱼苗并生长一段时间后,小鱼便前往浩瀚的海洋。在海洋  相似文献   

8.
湖北省后河自然保护区发现我国最大水丝梨群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省后河自然保护区地处中亚热带与北亚热带过渡区,位于30°2′45″~30°8′40″N,110°29′25″~110°40′45″E.保护区面积10340hm2.1998年7月,我们在后河自然保护区进行科学考察过程中,在新崩河一带发现水丝梨(Sycopsissinensis)群落,1999年8月,我们再赴后河自然保护区考察,获取了更多的第一手资料.证实该水丝梨群落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分布面积最大的水丝梨群落[1~4].该水丝梨群落位于后河自然保护区新崩河V型峡谷地带和灰沙溪一带,海拔100…  相似文献   

9.
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蓝矶鸫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5年~1997年的4月~9月,在山西省芦芽山自然保护区,对蓝矶鸫(Monticolasolitariusphilipensis)的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已知该鸟每年4月中旬陆续迁来,9月中旬先后迁离。其栖息环境为悬崖峭壁多岩石依山傍水地带。种群密度为每公里遇见数:在繁殖前的4月为1.36只,繁殖后的8月为2.15只。产卵期为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窝卵数4枚~6枚,孵卵期为14天,孵化率93.10%,巢内育雏14天,巢外育雏6天~8天。  相似文献   

10.
虾池小型底栖动物的数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提出1987年5月至10月在黄岛养虾池对虾生长周期内对小型底栖动物数量逐月调查。指出:小型底栖动物总平均密度为1092.4inds.10cm^-2,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和底栖桡足类是主要类群,其总平均密度分别为466.9和457.9inds.10cm^-2。89.7%的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在沉积物表层2cm内。结果指明小型底栖动物被对虾捕食,并提出了捕食模式。  相似文献   

11.
The first data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REE in surface waters collected from the north passage of the Changjiang Estuary where the salinity ranges from 0.15 to 19 mglg were determined by ICP-MS after preconcentration with solvent extraction and back-extraction techniques. Relative to other estuaries, the river-water end-member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REE are very low, ranging from 11.963 (Y) to 0.098 ng/kg (Lu). Dissolved REE removed markedly from water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where salinity lies within the range of 0.15-1 mg/g, but the percent removal is low, ranging only from 47%(La) to 25%(Lu). Strong water-sediment interaction due to shallow water depth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leads to remarkable concentration peaks of dissolved REE in the location where the salinity varies from 1 to 8 mg/g. In the moderate and high salinity regions from 8 to 19 mg/g, the concentrations of dissolved REE gradually increase as a result of desorption or partial dissolution of particles.  相似文献   

12.
长江口浮泥层“适航水深”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口入海航道7米挖槽开挖以后,洪季挖槽内出现12米的浮泥层,引起了生产部门和研究机构的高度重视。本文介绍了长江口浮泥的一般情况,讨论了浮泥层变化的某些规律、探讨了在长江口测量浮泥层底板水深制作海图、充分利用浮泥层作为通航水深,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相似文献   

13.
保存液及保存条件对中华绒螯蟹精子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精子存活率和精子密度作为判据,研究了低温(4 ℃)条件下6种保存液体外保存中华绒螯蟹精子的效果.精子存活率采用伊红染色法检测,六种保存液分别为无钙离子人工海水I、无钙离子人工海水II、海水等渗NaCl溶液、无菌中华绒螯蟹生理盐水、海水等渗KCl溶液和海水等渗葡萄糖溶液.结果显示,六种保存液中海水等渗KCl溶液和海水等渗葡萄糖溶液的保存效果最差,保存2 d后精子即全部死亡,而两种无钙离子人工海水的保存效果较好,其中以无钙离子人工海水II的效果尤佳,其保存6 d后的精子存活率达92.19%,精子密度亦保持较高水平;故无钙离子人工海水II是中华绒螯蟹精子短期体外保存的理想保存液.在此基础上以无钙离子人工海水II作保存液,研究了精子密度、保存液pH值和渗透压对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精子密度的保存效果差异显著,其中以106~107个/mL的保存密度效果最好,在保存2 d后精子存活率仍保持在95 %以上;在7~10的范围内保存效果较好,保存15 d后精子存活率均在90%以上;在以NaCl配制的渗透压范围为500~1 000 mOsmol/kg H2O的10个梯度保存液中,渗透压在750~850 mOsmol/kg H2O的范围内保存效果最好,该条件下保存15 d后精子存活率仍在75 %以上.以上结果证实,中华绒螯蟹精子适宜的保存条件为:精子密度为106~107个/mL,渗透压范围为750~850 mOsmol/kg H2O,pH值为pH 7~10.  相似文献   

14.
于2005年4~5月,在长江口外及浙江中南部海域设置5个采样站点,获取了15~40 cm的沉积物柱状样,分层研究了甲藻(dinoflagellates)孢囊的垂直分布.在本研究中共鉴定出46种甲藻孢囊,其中自养型19种,异养型27种.长江口海域复杂的流系特征及环境状况对孢囊分布有明显影响,致使孢囊丰度较低,平均丰度为366.2cysts·g-1,且无明显垂直分布规律.锥状斯氏藻孢囊是最为丰富的自养型甲藻孢囊,平均质量分数介于17.0%~28.9%;异养型甲藻孢囊以原多甲藻属为主,平均质量分数为29.5%~53.6%,其它类型孢囊仅零星分布.有毒藻亚历山大藻孢囊在各站位均有分布,但丰度较低,最高值仅为68.1 cysts·g-1.  相似文献   

15.
人类活动对河流入海流量下降的影响——以长江黄河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日益加剧且对水资源的需求急剧增加,众多河流的人海流量迅速下降甚至断流,这使得我国水资源私有制的状况日益严重。该文简述我国两大河流长江和黄河的径流量变化情况,主要分析了人类活动地河流入海流量下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自然环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概述了长江河口演变过程和水下三角洲酌形成机理,河口地区潮汐作用、波浪作用和近岸流系的性质以及长江口外淡水扩散及其对邻近海域的影响等问题。本文还讨论了长江河口环流类型和特征、最大浑浊带分布及其变化、潮滩和水下三角洲的发育以及河口地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根据上述多方面环境因子的分析并进行汇总,作者对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7.
本文概述了长江河口演变过程和水下三角洲的形成机理,河口地区潮汐作用、波浪作用和近岸流系的性质以及长江口外淡水扩散及其对邻近海域的影响等问题。本文还讨论了长江河口环流类型和特征、最大浑浊带分布及其变化、潮滩和水下三角洲的发育以及河口地区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等。根据上述多方面环境因子的分析并进行汇总,作者对长江河口及其邻近海域的自然环境特征作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18.
环渤海水域磺胺类药物的含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确认环渤海水域中抗生素的污染情况,对渤海各主要河流入海处的磺胺类抗生素含量状况进行调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对14种磺胺类药物进行分析,外标法定量.经检测得出磺胺类化合物的质量浓度∶磺胺醋酰(SAAM)为2.1~4.4 ng/L,磺胺嘧啶(SDZ)为5.7~12.9 ng/L,磺胺甲基异唑(SMZ)为3.6~13.0 ng/L,磺胺噻唑(STZ)为9.2~32.2 ng/L,磺胺甲噻唑(SMTZ)为5.3~6.2 ng/L,磺胺氯哒嗪(SCP)为2.2 ng/L,磺胺间二甲氧嘧啶(SDM)为2.7~2.9 ng/L.检测结果表明,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是环渤海水域磺胺类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对环境微生态系统已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19.
1986~1987年在龙海县调查了华支睾吸(Clonorchis sinensis)的各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汶沼螺 (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的感染率为 0.6%,6月份是汶沼螺的感染高峰。6种淡水鱼类和虾类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其中麦穗鱼(Pseudorabora parva)感染率为44%,沼虾(Macrobrachium superbum)感染率为1.3%。猫的感染率为33%~53%。用从阳性汶沼螺逸出的华支睾吸虫尾蚴人工感染米虾(Caridina nilotica gracilapes)的实验结果表明,后蚴在米虾鳃部及附近肌肉内成囊,发育 26~33 d成熟。用此成熟囊蚴感染一阴性小猫获得成虫。  相似文献   

20.
于2012年8月对韭山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生物量、叶绿素a浓度进行现场调查,并估算初级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夏季韭山列岛附近海域浮游植物的细胞丰度为0.4×103~1 225.0×103个/m3,平均68.9×103个/m3,尖刺菱形藻为第一优势种;叶绿素a含量为2.2~9.0 mg/m3,平均5.8 mg/m3,初级生产力含量变化范围在170.94~1 083.10 mg/m3·d之间,平均629.46 mg/m3·d,初级生产力分布特征与叶绿素a基本保持一致,由于真光层深度的差异造成两者峰值出现的站位相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初级生产力与叶绿素a、透明度、化学需氧量、无机氮呈现显著正相关,与盐度呈负相关;夏季携带高营养盐的长江冲淡水南下与近岸沿岸流的共同作用与浙江沿岸流、海区上升流以及台湾暖流三种水系在该海域的交汇形成海洋锋区是高初级生产力区形成的主要原因,光照条件和营养盐含量是调查海域初级生产力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