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谐”是孔子思想中的重要内容,以“仁”为内容,“礼”为形式。文章以介绍孔子的和谐思想为切入点,进而说明其对维护当今社会秩序的启示。孔子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两个方面,突出指出其中“义利观”、“尊尊”、“仁政”等观点对现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维护社会秩序的现实指导意义。但由于孔子所处时代的局限性,我们对待孔子的和谐思想应采用辩证的态度对其扬弃,从而使孔子的和谐思想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中国关学的重要奠基者之一,他的美学思想在我国关学史和文艺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美学思想里有两个重要的范畴“文”和“质”,孔子曾着重论述了二者矛盾统一的关系。孔子主张“文质彬彬”、文质兼备,认为善即是关。孔子“君子比德”的审美观点,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孔子的人格学说,是孔学体系中最有现代价值的理论。孔子人格学说的直接历史渊源是发达的周文化;孔子继承和完善了周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孔子人格学说依“人”、“禽”之辨,“人”、“民”之辨,“君子”、“小人”之辨为梯阶,最后达到“仁”、“知”、“勇”的理想人格境地;孔子的人格学说在回应未来世纪的“文明冲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优势;若能加入西方人格学说中的“情”、“意”因素,将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4.
孔子思想的形成,很大一部分因素来自老子思想的涵养;老子对孔子的影响,突出体现在“礼”、“仁”、“道”几个核心概念上;老子对孔子的影响,既丰富和发展了孔子思想,同时也使老子思想的传播成了事实。这是我们重新认识孔子思想,检讨中国先秦哲学思想时应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略论孔子的“仁学”林丹孔子,名丘,字仲尼,生活于春秋末期。作为中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思想家,孔子在那个社会动荡、战乱频仍、宗教观念和传统思想衰微、“礼崩乐坏”的时代建立了具有完整的价值信念体系的人文主义的实践哲学,并且终其一生身体力行。孔子自已说:“吾...  相似文献   

6.
孔子的思想对我们民族的文化、思想及思维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那么,孔子是运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阐释其思想的?本文以《论语》中孔子的言行为依据,详细地分析了孔子的思维方法。本文认为,孔子在阐释其思想时主要地运用了“叩其两端的思维方法”、“辩证的中庸思维方法”以及“对抽象思想辩证地展开其具体内容的思维方法”,并对这三种思维方法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和西方新思潮洗礼的林语堂,在新编历史剧《子见南子》和用英文编撰的《孔子的智慧》中,通过对孔子言行及孔子思想的伦理审评,消解了被汉宋儒家神圣化了的孔子形象,让孔子形象向人性化回归,把他还原成具有再接再厉的可贵精神、顺乎人性的道德修养和近乎人情的、集智慧和喜怒哀乐于一身的活生生的“真人”形象。  相似文献   

8.
“生”与“死”是孔子学说中没有明言的问题,通过遮诠的表述,孔子表达了对“生”、“死”问题上采用对象化把握方式的反对。孔子对“知生”与“知死”割裂表诠,意在通过不可言说的言说,达到对“知生”与“知死”本是同一过程的领悟。在此领悟中,此在退回到本真能在。知生即为知死,知死即为知我。  相似文献   

9.
释迦牟尼的社会政治思想同孔子既有不谋而合之处,又有不同之处。他们都重视纲常伦理,但孔子主张用“礼”,释氏主张用“惭”、“愧”来维护。孔子重祭祀,释氏重修行。孔子只看重治学和为政,轻视生产实践,罕言利,释氏不轻视种田经商等正当职业,不歧视平民百姓。他们都强调仁政,重视正已,主张勤政,反对独断专行,但孔子认为礼治、德政优于法治,释氏崇信法治,孔子厌烦谈论富国强兵,释氏重视世俗人方便获财和统治者的气力强盛、降服外敌。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第一个提出“以德治国”的伟大思想家。孔子认为“仁”德是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目标,是推行“以德治国”的基础。孔子在鬼神迷信盛行的春秋时期,强调“天之所生,地之所养,无人为大”的人本思想,第一次把人抬到鬼神之上,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个飞跃。推行“仁政”,天子、国君应率先修养个人道德,然后再以道德教化百姓。孔子主张德治为主,还必须辅之以刑法;“中庸之道”是以德治国的基本方法,也是人们应当遵守的道德准则。“以礼让为国”,反对战争,主张国与国之间和平相处,这些都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1.
“因材施教”出自孔子《论语·雍也》:“圣人之道,粗精虽无二致,但其施教,则必因其材而笃焉。”它是在春秋时期孔子兴办私学、教授诸生的实践中创立的,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因材施教”虽不是孔子的原话,却是对孔子教学实践中一条基本原则的准确概括。在育人和教学中,家长和教师都要因材施教,孩子才能正常成长。  相似文献   

12.
孔子继承了周代以来关于德和德治 思想的文化传统,从春秋末年的社会现实出发,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 ,构建了以“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贤”、“正政”、“善政”为 主要内容的“德政”思想理论体系。孔子的德治思想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具有重 要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古今学派林立,能在两千多年历史上起深远影响的屈指可数。中国古代春秋末期的布衣孔子居然成为历代妇孺皆知的“圣人”,其思想学说竟然对中国及周边国家以至大洋彼岸产生超时代、超国界的影响,世所罕见。探析孔子及其伦理思想影响深远之成因,批判地继承孔子伦理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从中吸取有益的启示,将有助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伦理道德建设。孔子及其伦理思想影响深远的成因何在?一些论者往往简单地断定,这是历代封建王朝极力推崇的结果。无可否认,自从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孔子被封建统治者们封为.“文宣王”、“至圣先师”、…  相似文献   

14.
孔子一生中有很长时间用在旅途上,远游经历对孔子思想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他对来访的远游者持欢迎态度,也鼓励读书人主动走出去,提出了“游必有方”的远游思想,用“有方”来构建儒家伦理框架下的远游观。孔子的阐述常被后人有选择地误读,说明他的旅游思想具有创新性。孔子的旅游思想强调积极入世的人生价值观,包括“修学”、“游于政”等内容,也有一定的隐逸情调,为后世儒者向释道打开心灵之门预设了一种可能。孔子倡导的“游必有方”既注重实践过程,本身也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对道德修养和君子人格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为,孔子的“生而知之”既不是唯心主义先验论,也不可理解为天资聪明,依靠先天心理因素去认识事物的“性而知之”。孔子强调“学而知之”,所谓“生而知之”仅是理想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世界博览》:据您近几年参与的有关也子的民间活动。您是否感到了普通民众对孔子思想的兴趣有什么新的变化?孔庆东:普通民众确实越来越多地对孔子产生了兴趣,但是基本上属于“朦胧”的兴趣,也没有什么“变化”可言。因为孔子在民众心里的形象始终是一个“圣人”,即使在几十年前的批林批孔运动中,广大人民心里也对孔子没有什么愤恨,因为他们根本就不了解孔子,  相似文献   

17.
君子是孔子在《论语》中树立的理想的人格典型。孔子对“君子”这个概念的含义做了重大的修正。他认为,君子是求“道”,学以致其道的人。由于仁道很难直接把握,但礼乐、忠恕之道与仁道有极大的关联,因此,君子是通过克己复礼,掌握礼乐和忠恕之道来达到“道”的人。最后,求道有得——“德”——就成为了真正的君子,所以君子最主要就是指有德之人。这样的得道君子是符合道、与道为一、以身体道的人。在孔子看来,这才是获得了人之为人之本质的真正的人,真正的存在。所以,“君子”在孔子这里已经被赋予了存在论、本体论的意义。孔子的“君子”思想是他整个思想体系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8.
孔子继承了周代以来关于德和德治思想的文化传统,从春秋末年的社会现实出发,顺应历史潮流,提出了“为政以德”的主张,构建了以“爱民”、“富民”、“教民”、“安民”、“举贤”、“正政“、”善政“为主要内容的“德政”思想理论体系。孔子的德治思想在历史上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孔子道德修养的要义于家是“孝”,于国是“忠”,于民是“泛爱众”,于世是“恭”、“宽”、“信”、“敏”、“惠”。在道德修养途径上,一要掌握道德修养的要义,自省自察,增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二要强调“知”、“情”、“意”的渗透和融合。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借鉴孔子道德修养论中的精华部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孔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有道”。“礼”和“德”是孔子政治理想的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孔子的政治理想对于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有现实意义,启示我们要坚持人民民主的这面旗帜,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