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废名,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特立独行名世,所写小说、诗、散文和论著都有奇气,有人说他是诗人,有人说他是散文家,还有人说他是禅师。他的这几种气质在他的散文中都得到了体现,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其散文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2.
废名,在中国现代作家中以特立独行名世,所写小说、诗、散文和论著都有奇气,有人说他是诗人,有人说他是散文家,还有人说他是禅师.他的这几种气质在他的散文中都得到了体现,本文拟从这三个方面对其散文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3.
在近百年来学术理论界关于王国维“境界”说的批评中,大致有三种结论趋势值得商讨:一是“悲观主义”论,二是“为文学而文学”论,三是“境界”与“意境”等同论.当代无数学者试图对王国维的“境界”与“意境”加以辨析,但最终回到“等同”论的园囿.这些论点或者关注其“哲学血缘”而把“境界”说视为哲学范畴,或者关注“诗学血缘”而把“境界”说视为审美范畴.而文献表明,王国维的“境界”说作为他的文学批评观,包括三个基本层次:“人生境界”、“诗人境界”和“文学境界”.以“人生境界”为核心,以“诗人境界”为枢机,以“文学境界”为导航,疗救国民灵魂,这正是王国维文学批评的旨意所在,也是“境界”说的基本思想,体现了“美育救国”的积极主张.  相似文献   

4.
“有两个人的两种状态,叫人不由得不震慑——一是张承志君的放歌,一是史铁生君的沉默。”这是作家韩少功对何立伟的私语。史铁生君的沉默我没有领略过,但读着他的小说,我同样地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强烈的震动。他的小说,大多是述说残疾人对命运的抗争:一个说书为生的老瞎子,为了能够复明,拼命地弹唱,想在弹断一千根琴弦时能出现奇  相似文献   

5.
意境不是诗人的凭空创造之物,它是生活境界的反映。“社会生活中常有各种不同的方面,各种不同的高度,从而有各种不同的境界。甚至对一个人来说,他的思想、行为、情感乃至一颦一笑,也都是社会生活的产物,可以是一定生活境界的反映”。各种生活境界反映在诗篇中,就成为诗的意境。这一点,诗人兼诗论家的司空图在指导李生写诗要讲究“韵外之致”时谈得最明白。他说:“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并说,他的诗中那些有意境的好句,都是直接从某种动人的生活境界中得来的。欧阳修《六一  相似文献   

6.
陈鹏飞 《科技潮》2009,(4):35-35
熟悉屈海全的人,都说他是一位“奇人”。说他奇,不单单因为他侍弄的“绿化9号”大桃2006年拿了北京奥运推荐果品评比一等奖,为平谷区十几万桃农争了光;而是因为他不知使了什么招数,2006年让一株生长了23年的温室“大久保”桃收入了3.3万元。有专家说,这在全世界的果品生产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相似文献   

7.
不该发生的事一个中国艺术团访问荷兰,在一些城市先后演出十余场,受到普遍赞扬,协助该团工作的杨森先生非常满意,认为双方合作得很愉快。杨森先生很风趣,常常谈点荷兰人的趣闻。他告诉我,荷兰人被人称为“欧洲的中国人”。我问他这是为什么,他说:“一是世界每个角落都有  相似文献   

8.
谈意境(上)     
一、意境的演绎 在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境界”或“意境”是经常碰到的术语。这个术语不论在古典文艺批评中还是在现代文艺批评中,都被广泛使用。 在我国古典诗、文、词、曲乃至小说,戏剧的评论中,“境界”或“意境”这一概念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汉魏以前的中国文学批评,注重的是“言志说”。《尚书》、《荀子》、《庄子》等书中,有“诗言志”,“诗言是其志也”,“诗以道志”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说过:“对于自然的描写未必有哪一位作家能超过莱蒙托夫,至少具有这种才华的人是寥寥无几的”。莱蒙托夫笔下的自然景物,无论是小说还是诗歌中都很有特色。对他小说中的自然景物描写研究得较多,而对他诗歌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却研究得较少。我想,小说中的自然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给人物提供活动的环境;而诗歌中的自然景物描写,却是为了把自然景物境界作为诗的艺术境界创造性地再现出来。它们各自的目的任务不同,创造的手法也有所不同。本文就他的抒情诗中的自然景物描写谈点浅见。  相似文献   

10.
厄纳斯特·米勒·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1961)不仅是美国“反战文学”的杰出代表作家,而且是小说写作的伟大艺术大师。他著名的独树一帜的文学风格,确切地说是他的作品的散文风格(prose style),开创了当代美国小说创作的新局面。英国著名小说家赫·欧·贝茨说海明威的小说作法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纵观海明威全部的艺术创作,我们总结出他有三个最显著、最重要的描写风格——客观、简洁、朴实。  相似文献   

11.
路遥同志的中篇小说《人生》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对小说的主人公高加林,就持有截然不同的意见,有的说他是“一个孤独的奋斗者形象”;有的说他是“一个崭新的青年农民形象”;还有的说他是“农村中鲜有的另一种类型的形象”,“小说是力图把高加林这类人作为未来的新人去呼唤的”,等等。高加林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便成了人们关注、探讨的议题。我认为,无论把高加林看作“农村新人”,还是看作“孤独的奋斗者”,都在一定程度上离开了作品的客观实际。小说一开篇,引用了柳青关于人生道路上的“要紧处”和“岔道口”  相似文献   

12.
以“美”和“奇”称的废名小说,有着像“电影一样”流动画面构成可视性的特点。“梦”是他连接“诗境”“画境”的媒介,废名的写作即是“构梦”。  相似文献   

13.
茅盾曾说,在旧小说中,他喜欢《水浒》和《儒林外史》,并说,“如果有什么准备写小说的年青人要从我们旧小说堆里找点可以帮助他‘艺术修养’的资料,那我就推荐《儒林外史》。”然而,在他自己创作的全部短篇、中篇和长篇小说中,通篇运用《儒林外史》讽刺笔法写作的,则仅有3个短篇:《有志者》、《尚未成功》和《无题》。这3篇小说的故事、人物具有连续性的特点,与他在以前创作的《春蚕》、《秋收》、《残冬》相似。茅盾晚年在《一九三五年记事》中曾回忆到这3个短篇的创作经过,并且谦逊地写道:“我这三个连续的短篇,用的是讽刺揶揄的笔调,在我的短篇小说中也算别具一格。后来有人把这三  相似文献   

14.
“境界”之说,并非王国维的独创。其《人间词话》中提出的“境界”说,是就论词而言,而且在持论中有创新、有发展,应用也更为广泛。本文从《人间词话》相关词条中分析其“境界”说的涵义,表述个人理解的“境界”。  相似文献   

15.
《非攻》是鲁迅《故事新编》中的一篇小说,本文从“中国脊梁”式的人物形象,“油滑”式的人物和结尾反讽手法的运用三个方面对《非攻》进行深入地剖析,以期将《非攻》这篇小说的境界更全面的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6.
正爱情的树苗走向枝繁叶茂的婚姻参天大树,双方除了需要一点勇气,还需要一点奇迹和运气。那天跟朋友在茶餐厅吃饭,说到一个有趣的话题,说到你能想到最离奇的分手理由是什么,大家纷纷展开思路,但无非是背叛,或者家庭悬殊、财产、背景、价值观等等问题,我的朋友,著名悬疑小说作家说这些都不足以为奇,然后他给我们讲述了一对最离奇分手的情侣。这对情侣是他在深圳的朋友,两个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史,卷帙浩繁,洋洋大观,名篇巨著令人应接不暇。然而,就真正有特色的小说叙述者来说,老舍恐怕是可算其中一二了。老舍是如此执着地专注于他的小说的营造,他总设法把它写成“故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不相信自己在文艺创作上有伟大的将来;至好也不过能成个过得去的故事制造者。这固然是老舍的谦虚之辞,但我们从中可发现,老舍对小说有他特殊的理解,即他认为写小说就是写故事,而要创作优秀小说,关  相似文献   

18.
人物形象的创造,是小说创作的中心。现代文学巨匠茅盾,就十分重视小说的形象塑造。他提出过创作以人物为“本位”论,把人物形象塑造“尊为第一义”。①关于他自己的创作,则说过:“‘人’——是我写小说时的第一目标。”②由此可以见出形象塑造在他创作中的位置。对于形象的具体要求,茅盾提出过一系列精辟见解,其中最重要的是创造“活人”的主张。他认为,小说描写的不是“‘标本式’的人物”或“纸剪的傀儡”,提倡“写出来的人物是立体的复杂性的活人。”③这就对形象创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包含了极丰富的内容。茅盾的创作就是遵循这一原则,从而为小说的形象塑造提供了重要经验的。在这篇短文里,不可能对此作全面阐述,只能着重就表现性格的复杂性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板块上,马原写下了亮丽的一笔。这主要不是依赖他作品的内容,更多的则是他那恶作剧般小说叙述的“陌生化”形式。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创作了“活页小说”,形成类似“元小说”的效果。但马原最终被读者抛弃与他最初被读者接受一样,都是因为“形式”,这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中国新时期“先锋小说”的悲剧。  相似文献   

20.
“奇”的观念,源于人类为了生存而与自然界的斗争,并因此而与神话结下不解之缘;神话以“奇”为美的艺术传统,逐渐形成小说美学传统。明代后期,提出了“奇”与“正”、“幻”与“真”的命题,从而赋予“奇”的观念以现实内容。世情小说把世俗世界引进艺术世界,标志着中国古典小说已完成由“神”向“人的过渡。小说以“奇”为美,充分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思想、审美思维与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