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科技不断发展,现代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生存危机.本文以多个案例为启发,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现代生活的渗透性角度出发,浅析如何更好的定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也是乌江流域发展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主要包括民族语言,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工艺、曲艺、服饰和习俗等。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存在着散、旧、失等问题。乌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利用可采取数字化馆藏、社区博物馆、生态博物馆、节庆旅游等模式。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族精神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特别是人类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与发展的标志。非物质文化遗产同人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深深地根植于民俗民间艺术文化中,承载着民族情感、道德传统、民族特征,是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的内在精神基因和根基,是凝聚和延续民族精神的土壤与血脉。  相似文献   

4.
如何有效地保护、传承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近年来学界和政界热议的话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进行生产性保护,发展文化产业不失为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丽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种类繁多且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丽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极具开发价值。经过多年的实践,丽江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目前已形成地方民族文化特色浓郁、个性突出、品位优良的良好发展态势,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若从微观的角度探讨云南丽江非物质文化遗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文化生产力理论"可以作为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皮埃尔·布迪厄的"文化资本理论"可以作为其理论来源。  相似文献   

5.
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记忆的主要表现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化知识信息价值。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资源丰富而多样,利用现代声像学影像技术记录、开发与利用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信息资源,建立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影像资料库,是保护和传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要举措,有利于繁荣与发展大理民族民间文化事业,满足读者地方人文影像知识信息需求,建设发展馆藏特色文献资源,促进地方民族文化旅游与经济的和谐并进。图书馆理应利用自身的文献信息技术,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开发与利用。  相似文献   

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声像信息化记录、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效建设、整合、利用和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文献资源.利用现代声像信息技术,原生态、客观、形象、真实、及时、完整地记录和拯救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建设和利用大理这块丰富而多元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地方民族文化信息资源,为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积淀厚实的声像信息资源.  相似文献   

7.
简要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收集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并对高校图书馆如何保护和利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有限,"食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少得可怜。优化"食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审批,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适度增加"食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量,福建省南平市的良好举措值得借鉴。"食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生产性保护需要用工匠精神引领管理运营、食材用料、匠心制作、雅致营销和资金支撑,南平市的"蛋满灌"是"食品"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谋发展、匠心经营的优质案例。  相似文献   

9.
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相比,我国于2011年6月1日正式实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还存在一定缺憾,缺少"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等内容,因此容易引起肤浅化的理解。这不论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还是对和谐文化建设、核心价值观建设都是不利的。  相似文献   

10.
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系问题,博物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作用、意义、责任和建设问题,用个案的形式讨论博物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证性问题,是国内外学界运用博物馆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念的三个重要方面。尼洋阁藏东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贯彻了国家非遗保护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的保护原则,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是首次将博物馆成功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取得圆满成功的范例,开拓出了一条文化援藏的新途径,为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树立了全新的榜样。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正在中国蓬勃开展,虽然全国各地的教育机构不断地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教室、进教材的实践和探索,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但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却尚未建立,如何从整个教育体系上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厘清。由此,有必要通过教育来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者、认同者、传承者的培养,即在教育的各阶段,幼儿启蒙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热爱者,少年的认知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认同者,青年的能力教育培养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从而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真正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12.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展现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承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涵的特殊文化形态,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017年,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要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新时代如何在传承、传播、创造、创新中推进"非遗"工作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我国文化强国战略中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13.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与形成的一种无形的文化遗产。近几年,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已取得初步成效。本文通过分析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提出构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障体系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景德镇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障体系的建设提供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14.
挖掘、整理、保存、展示鄂南文化,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基于作者的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本文介绍鄂南6县市区文物类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析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并建议:(1)开展世界文化遗产与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2)加强各种国家级、省级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3)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省市县四级名录体系;(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5)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6)加强文化遗产教育,促进文化遗产进校园.  相似文献   

15.
邵敏  吴婷婷 《皖西学院学报》2022,(5):125-128+151
融媒体时代下,传统戏曲正面临着与当代社会脱轨的严峻考验。传承弘扬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需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大力改革创新。采用现代化理念,利用互联网、云计算、数字化、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建设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云”系统。利用“云技术”集约化、个性化、共享化的发展特点,在保护、传承、发展、传播上推陈出新,以期更好地实现黄梅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  相似文献   

16.
黄山西递、宏村、唐模等古村落,保留许多完好的“祠堂”,这是历史文物。“活态传承”的“祠祭”才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世代相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差异在于它“活态性”。“活态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魂”。建设文化生态区一定要守住这个“真魂”,具有神圣仪式性的民间信仰类民俗活动不能以纯粹的“表演”方式存在。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资源-但对这一资源的开发、利用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发展旅游业相得益彰,互相促进。如何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客观审视旅游活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研究旅游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问题就更具有了前所未有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感。  相似文献   

18.
杨敬飞 《科技信息》2013,(20):27-27
国内高校美术教育目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不够,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设置狭窄、内容匮乏。这导致高校美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严重脱节,所培养人才的艺术素养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导入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深入开展课程改革的实践,使得美术教育的目标有效实现,是高校美术教育自身得以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9.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是全人类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为人类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何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我们深思。  相似文献   

20.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川省各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具有浓郁地域特色且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四川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仍有不少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处于濒危的状态.为进一步有效保护四川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巴蜀文化的精髓,在发展四川的特色旅游的同时,对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旅游开发来保护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