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个人崇拜事例。今天,我们着重谈论的是发生在20世纪两次严重的个人崇拜:苏联的斯大林崇拜和中国的毛泽东崇拜。个人崇拜对一党一国的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本文将两次个人崇拜进行比较,以个人崇拜的产生过程为切入点,总结分析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使得我们能够更加清晰和深刻地理解这两次个人崇拜。  相似文献   

2.
当前中国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了新特点,大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个人崇拜日益增长,包括学生对外语教学团体和个人的过度崇拜,学生社团或组织成员对负责人的盲从,对社会成功人士的盲目追随,以及对一些高校及其教师的的不当崇拜等。这些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消除个人崇拜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自信人格的培养以及高校学生民主意识的培育,继续破除个人崇拜等。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了新特点,大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个人崇拜日益增长,包括学生对外语教学团体和个人的过度崇拜,学生社团或组织成员对负责人的盲从,对社会成功人士的盲目追随,以及对一些高校及其教师的的不当崇拜等。这些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了学校的学风建设。消除个人崇拜的负面影响需要我们加强对学生自信人格的培养以及高校学生民主意识的培育,继续破除个人崇拜等。  相似文献   

4.
唐靖 《韶关学院学报》2006,27(11):57-60
个人崇拜在中国的发生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个人崇拜也具有两面性,即行为主体对特定政治人物的崇拜和主体自身的主体性迷失。二者并非单独发生,而往往是同时并行的。它们的结合会在群众运动中产生特殊的社会动员功能。为解读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发生、发展提供独到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个人崇拜在中国的发生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根源,同时,个人崇拜也具有两面性,即行为主体对特定政治人物的崇拜和主体自身的主体性迷失.二者并非单独发生,而往往是同时并行的.它们的结合会在群众运动中产生特殊的社会动员功能,为解读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发生、发展提供独到的视角.  相似文献   

6.
个人崇拜之风曾于苏联长期盛行,几乎弥漫了从斯大林到赫鲁晓夫再到勃列日涅夫执政的近半个世纪时间。这一历史现象产生的深层次原因:首先,俄国历来崇尚皇权;其次,领导人长期实行集权统治;第三,干部任用制度存在严重缺陷;第四,政治高压运动不断;最后,领导人的虚荣心使然。个人崇拜现象的消除,既要不断提高大众的文化思想水平,也要积极地从政治体制的改革入手,使得领袖个人权力受到应有的监督与制约.  相似文献   

7.
个人专断作风和个人崇拜现象是封建主义在现代社会的遗存,它与社会主义是格格不入的。在党的八大以前,由于党和毛泽东同志注意了反对突出个人,党内的个人专断作风和个人崇拜现象还难以发展起来,在总体上处于被抑制的状态。党的八大之后至文化大革命之前,个人专断作风和个人崇拜现象的逐渐兴起,在文化大革命中达到了顶峰,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含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法制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维护王权的绝对权威.现代法治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它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使社会最高权威非人格化,其目的在于保护民主制度和公民的合法权利.区分两种法制的不同,才能澄清思想混乱,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真意.  相似文献   

9.
前苏联社会主义实质上是人治社会主义,苏联解体是人治社会主义的必然结局.苏联解体给予我们的最大的启迪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关键在于普遍而坚定的法律信仰和与时俱进的改革策略.应当把法律信仰教育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首要任务,迅速实现改革中心的转移,将我国改革的重心从经济体制改革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并在改革方向、改革策略以及改革手段上做必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法家的“法治”与现代法治的含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古代法制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宗法制度,维护王权的绝对权威。现代法治是民主制度的产物,它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使社会最高权威非人格化,其目的在于保护民主制度和公民的合法权利。区分两种法制的不同,才能澄清思想混乱,正确认识、理解和把握现代法治的真意。  相似文献   

11.
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背景下,重新探究政治、法治与人治之间的关系十分必要。对其研究,首先要重新梳理政治、法治与人治的概念及其制度性价值与限度。政治是通过获取和运用权力,对公共事务和利益进行分配的决策并使之实现的活动。法治和人治是当代政治统治和治理的两种核心方式。其中,现代政治是法治政治,需要进一步在法治的框架下合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限制人性缺陷。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行政法治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理论依据。本文认为,邓小平行政法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一、法律制度是根本,必须变“人治”为“法治”;二、健全行政组织法律制度,使政府职能和编制法定化;三、严格行政执法,实现国家行政管理法制化。为此,必须克服“衙门作风”和官僚主义,正确处理以下几个关系:立法与执法的关系;行政执法与监督制约的关系;依法行政与党的领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党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带领全国人民向现代化社会是军的征途中,深入学习和研究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社会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这一观点,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法治的基本法律特征包括;法治的价值基点-防止最坏的情况;法治是在国家权力相对性的理念基础上展开的;法治的基本要求-法的最高权威性;法治以人的社会性行为作为法律的界限;法治确认与人性一致的平等观;法治对国家权力的要求;国家权力的分化,国家权力的非个体意志化和公开化,法治要求法具备可预测性和可诉性。  相似文献   

15.
法治和人治的争论由来已久,古代西方和中国对法治和人治都有各自的论述,他们之间有许多相同的理念,也有许多差别,比较中西方关于法治与人治的思想,得出法治内含的平等、正义、自由等社会价值。通过分析法治与人治之间存在的内在关系,吸取其法治精华成分,借鉴人治中的“德治”思想,通过当下发生的几起引人深思的案例,分析德治发展的社会基础,以及对现代中国法治进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当前学界大多以为我国传统政治之流弊,在于主张人治而不重法治,因此,建立法治社会,乃是现代化建设中极重要的工作。这当然是切应时弊的确论。然而,在中国思想史上,对于法治社会的质疑也很多,尤其是明末清初的一些思想家像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对此问题有最为集中的讨论。他们基本上认为法治是必要的,但并非治国之充分条件,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主导法的仍是人的因素。故制法者应以百姓心为心,谋天下人之福利,勿立一家之法。执法者应宽仁、不忍、哀矜,勿以刻察为得意。对于民众,除了以法律督察纠课以外,更应注意教育。钩稽整理这些人对“法治”的反省状况,对当代法理学及政治学之建设,仍有相当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建国以后 ,由于长期受“左”的思想和习惯势力的影响 ,党没有充分发挥法的作用来治理国家 ,主要是依政策办事 ,甚至某些时期为人治。直到了粉碎“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 ,党的治国方略 ,才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从依政策办事、人治向法治转变。这种转变集中表现在八二宪法的重新修订及其三次修正案中 ,其中八二宪法奠定了党依法治国方略的民主和法制基础 ,三次修正案逐步完善并最终确立了党的依法治国方略  相似文献   

18.
法治观由治国之术升华到人治国家相对立的国家形态是认识上的飞跃。社会主义法治具有三个基本特征:法律地位的至上性,法律内容的正义性;法治主体的人民性。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法治。作为一种现实化的客观运动过程,经历了近百年漫长坎坷之路,直到今天仍存在着障碍法治进展的诸多因素。全面推进法治建设,必须树立法治观念;加强方法工作,保证法律正义品质;维护法律权威,确保法律至上地位;严格依法办事,加强法律监督。  相似文献   

19.
提高大学生的法治观念 ,必须对我国传统法文化中的人治思想和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法律虚无主义进行必要的清理和批判 ,帮助大学生树立法律至上观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民主观念、全局观念等。在法学教学中 ,必须重视法学教材的建设 ,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切实把法律知识教育转化为法律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20.
新形式下高校学生管理至关重要,是影响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制约高等教育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是高校学生管理的必然趋势,也是社会法治大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这一问题在高校还在探索之中。本文在论证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必要性和紧迫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的阐述了高校学生管理法治化的内涵和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