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灵感”是创作的冲动,是创作者渴望的一种激情。灵感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是异常重要的。许多中外成功作家虽然对灵感的认识不尽相同,但他们的创作“灵感”都是来自生活、积累、勤奋、艰辛、热情。现实生活是灵感之根,艰辛创作是灵感之源。  相似文献   

2.
梦是做梦者在不清醒状态时精神活动的延续。作家在梦中获得灵感从而推动创作,这样的事例十分丰富。由于梦中排除了外界的干扰,联想特别丰富活跃,并且不受逻辑思维和各种成见的束缚,因而能产生创造性思维。梦中出现的灵感,是由于作家生活积淀到一定的程度,在艰苦的创作思索过程中,于睡梦中偶然的收获。梦中出现的灵感往往十分短暂而无联系,因而作家必须依靠醒后正常思维的扩展、补充和加工,才能有助于创作。  相似文献   

3.
儒家对于生死问题的观点是古代哲人的一种智慧,是一种自然的生死现.儒家肯定个体死亡的必然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于死亡超越的探索,将个体生命对于死亡的超越落实到现实生活的追求,是一种以"生"解"死"的超越之路.这种对于死亡超越的探索从某种程度来说有其虚幻性色彩,但儒家的生死观却赋予人生一种积极地面对生死的态度,蕴含着深刻的人生价值,对现实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从思维方式角度看马克思哲学的变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即实践论思维方式的提出。马克思的新哲学超越了以往传统哲学,使哲学返回现实生活中来。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变革的意义具有生存论的维度,且使其与西方哲学平等对话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一 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不知出于哪种灵感,曾赋有这样一首诗句: 欲识金锒气,多从黄白游; 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  相似文献   

6.
近代哲学用逻辑思辨构造主体性,终因造成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分裂而陷入困境之中,随后引发了当代一些哲学家的清算,但却衍生出消解主体性的主观臆想。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阐明了人作为主体及其主体性的存在可能性,从而真正超越了近代主体性的困境。  相似文献   

7.
“梦”与“花”,分别是顾城和海子诗歌文本中重要的意象。在“梦”的世界里,在“花”的掩映中,深藏着诗人的心灵追求和精神渴望。顾城在他的“梦境”中表达了对“未来”和“远方”的追寻,而海子诗歌的“花朵”开放在“返乡”的路途,“回望”和“留守”是他的精神姿态。顾城用“梦”建造了一个“童话世界”,海子则用“花”营造了一个“神性世界”,他们诗歌的书写方式就是他们生命的书写方式。“梦”与“花”,和他们所生活的现实语境分别构成一种“对抗”和“超越”关系。  相似文献   

8.
无意识的产生有其独特的心理机制,它与文艺创作中的灵感和梦有着紧密联系.在文艺创作中,无意识影响到作品的人物塑造和思想内容的发展,并制约着创作者风格的形成.  相似文献   

9.
本文发掘古代文论中的灵感理论,对艺术灵感产生的现象、原因进行了初步揭示,并通过对灵感理论的探讨,强调了生活和文化积累是产生艺术灵感的前提,以便在艺术创作中能充分捕捉灵感,使到来的灵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10.
美人是作家灵感的源泉之一,青楼名姬是文人名士最喜欢表现的题材之一。有时,一代名姬凋零,名士才子纷纷题吟,竞相赋诗作文,伤情凭吊,甚至形成文学创作的一时之盛。真可谓:一代名姬香消玉殒,四方名士魂消肠断。香魂飘散的美人给了现身在世的文人以无尽美丽的灵感,而现身在世的文人赋予香魂飘散的美人生命以超越时空的永恒。  相似文献   

11.
张红霞 《镇江高专学报》2012,25(2):14-15,28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代表诗作之一,这首诗想象丰富,意象奇特,意境雄浑,变幻莫测,带着浓厚的理想色彩。深度解读天姥山的象征意味,可以感受、体会诗人梦中攀越天姥山的情感经历,从而获得独到的理想感悟和人生体验。  相似文献   

12.
杨慧 《科技信息》2011,(9):I0230-I0230,I0302
《了不起的盖茨比》这部作品中,盖茨比的梦想对他来说却是一生不悔的追求,是对美国梦的理想化与物质化的继承,一种奋斗精神的延续,他的生命的逝去则是一种灵魂与梦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盖茨比是生活在美国20世纪“喧嚣时代”的迷惘一代的杰出代表。与他的同龄人一样,盖茨比心中怀有一个美丽的美国梦。他认为只要通过自我奋斗,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然而所谓的美国梦只不过是一种幻想,盖茨比的梦想在残酷的现实重压下被撕得粉碎。他的悲剧性的结局展现了美国梦必然失落的命运。  相似文献   

14.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美国黑人渴望的梦想具体外化并体现在对自然、对土地、对阳光的热爱上。休斯运用暗喻、对照,以及诗歌意象和格式等来表达自己在自然状态下过上一种无拘无柬、无种族歧视生活的梦想。  相似文献   

15.
自境界上言,诗上即有礼、乐,礼与乐也相互融摄。诗"兴"处自然之情即有礼之"立"、乐之"成"。这在语源学、训诂学上亦可得一印证。但只说诗礼乐乃一事,于工夫上却不免失之笼统。自然之情的展现是"立于礼"的过程,人能近取譬而于日用常行间尽伦、敬事,方可展现自身"是他"的可能性。这根本性的人我之"和",是上至源头通于诗情善乐的"兴"、下至日用伦常间达于成"人"践德之"难"的枢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象征的文化心灵演进具有日用伦常间的超越意义。  相似文献   

16.
Nielsen TA  Stenstrom P 《Nature》2005,437(7063):1286-1289
Investigators since Freud have appreciated that memories of the people, places, activities and emotions of daily life are reflected in dreams but are typically so fragmented that their predictability is nil. The mechanisms that translate such memories into dream images remain largely unknown. New research target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dreaming, memory and the hippocampus is producing a new theory to explain how, why and when we dream of waking life events.  相似文献   

17.
教育乃民生之重、立国之本。当今世界,各国之间激烈的经济和科技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人才成就"中国梦",教育培养更全面健康的人才具有其深刻理论渊源和现实必要性,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精辟阐释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战略主题,为新时期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担当重大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8.
《马大帅》是赵本山自导自演的一部电视连续剧,不同于先前热播的《刘老根》(1、2)中对现代性的热切拥抱,《马》剧以农民视角犀利剖析现代性,把城市文明“繁华遮蔽下的贫困”曝晒在阳光下。不过赵本山在解构“美国梦”式的现代性神话的同时,却用农民式的乐观打造了一个新的弱不禁风的都市梦想。  相似文献   

19.
蒋桂磊  王志银 《科技信息》2009,(19):123-123
道家创建了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系统探讨世界“始源”问题的哲学理论体系。它涵盖自然、社会和人生诸领域,融生态哲学、政治哲学、生活哲学等门类学科为一体,深刻揭示并阐明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体身与心相统一的终极理论,体现了人类思想和智慧的高度。对这些思想资源进行审视和梳理,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