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太行山及华北地区灵长类地理分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近年对太行山猕猴的调查,参考古籍史料及古生物资料,证明太行山及华北地区的猕猴是原来就有的,属历史自然分布。此外,本文还就该区域内猕猴地理分布特征,生存繁殖条件及演变发展的趋势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饲喂黄芪多糖对繁殖猕猴生长性能、血液生理生化及腹泻发病率的影响,研究黄芪多糖在实验动物饲养管理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不同年龄阶段的繁殖猕猴60只在饲料中添加0. 1%的黄芪多糖,每日饲喂一次。实验前、实验1月后、实验3月后分别采血测生理和生化指标、称体质量、统计腹泻发病率。结果 随着黄芪多糖添加时间的延长,体质量都成上升的趋势,血常规中白细胞、淋巴细胞数也呈上升趋势。血液生化中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总胆红素、尿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镁、C 3 、C 4 、IgA、IgG都呈上升趋势,血糖呈下降趋势;随着黄芪多糖添加时间的延长,繁殖猕猴腹泻的数量也呈下降的趋势。结论 黄芪多糖能明显提高繁殖猕猴的饲料利用率、有效调节免疫力、对繁殖猕猴的腹泻也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3.
《实验动物科学》2004,21(4):30-30
三峡野生动物世界猕猴基地是湖北省林业局批准的猕猴科研繁殖基地,经过几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初具规模,猕猴种群数量为310只。  相似文献   

4.
<正> 猕猴繁殖除受自身的生殖机能限制外,还受气候、生活环境、营养水平、配种条件等因素影响。如气侯条件改变,会影响猕猴食物的丰欠,食物又直接影响繁殖率,食物是猕猴种群个体数量变动的重要调节因素。各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为了探讨降水因子对猕猴繁殖产仔高潮期的影响,于1987年和1988年两个春季,在黄楝树林场对半野生人工驯养猕猴群做了较为详细的观察,现将资料整理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5.
规模化猕猴养殖场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制订一套科学、合理的规模化猕猴养殖场寄生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对有效防治规模化猕猴养殖场的寄生虫病、提高实验猕猴的数量和质量及保证动物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摘要:猕猴是非常重要且珍贵的实验动物。 不处死猕猴为前提,以反复多次对猕猴进行全结肠肠道检查及研究为。目的,建立猕猴全结肠内镜检查前的肠道准备方法尤为重要。 本研究补充此方法目前尚无报道的空白。 30 只猕猴,结肠镜检查前 3 h 分多次予以芒硝溶液管喂。 通过肠镜观察肠道清洁情况,其中 3 只猕猴肠道准备为Ⅲ 级,其余猕猴肠道准备均为Ⅰ ~ Ⅱ 级。 所有猕猴在洗肠过程中,无严重脱水、休克、死亡等并发症发生,肠道准备为Ⅰ ~ Ⅱ级猕猴顺利完成全结肠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7.
采用访问和实地调查法对广西野生猕猴分布及种群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猕猴分布于51个县(区),种群大小约17 390(Std=446.6)只.西部及西南部喀斯特石山森林是猕猴的主要分布区,其种群大小与石山面积呈显著相关(p相似文献   

8.
1975年5月,广州动物公园赠给我们一只熊猴(Macaca assamensis)的婴猴,该猴据说购自广西。同年8月,我们将这只婴猴带到广西百色地区作血传恶性疟原虫的试验。切脾之后半个月,曾静注接种一恶性疟原虫患者的鲜血,次日在它的血中查出一种与三日疟原虫颇相似的疟原虫。追查接种前的血片标本,发现在切脾后和接种前该虫已出现,可见它本来就寄生于熊猴。我们用静注接种的方法,使该虫在猕猴中反复传代,发现在切了脾的猕猴中可大量繁殖,红细胞的受寄生率最高可达90%以上。有4只猕猴在原虫寄生率达到高峰时死去;存活的则变为慢性感染,而原虫在猴体可持续出现一年以上。为了定种,我们首先致力于该虫红内期繁殖周期的研究。在同年11月至12月期间,我们对两只受染的猕猴,在8天期间进行不间断的2小时一次的血检。每次制血  相似文献   

9.
目的猕猴作为珍贵的实验动物,资源逐步匮乏,医学生物学研究所灵长类中心笼养猕猴种群自然流产、难产、早产和死胎(统称为妊娠异常)病例时有发生,带来了一定的损失。因此,逐一查找猕猴妊娠异常原因,针对性地提出预防和控制措施,对提高猕猴繁殖率保护猕猴资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同时也为研究人的生殖机理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参照引起人自然流产的因素,又考虑到猴自身的特性,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来分析猕猴妊娠异常原因:病原体,猴易感的弓形虫(Tox,toxoplasma),环境因素及其他因素。实验中,我们对三年来收集的29例妊娠异常雌猴样品进行病原体检测分析,并与正常分娩组和正常猴群组做对照。结果统计结果显示,妊娠异常组猕猴弓形虫感染率达34.4%,明显高于正常分娩组(12.5%)和正常猴群组(5%);不同的饲养环境中妊娠异常猕猴的数量也有显著差异。结论弓形虫感染、环境条件造成的应激反应及猕猴自身条件都与猕猴妊娠异常相关,对此,我们针对性地提出了预防和控制措施来降低妊娠异常率。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93例健康的太行山猕猴呼吸频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太行山猕猴的呼吸频率在一定范围内呈下降趋势;在同一年龄组及样本中,不同性别之间的呼吸频率无显著差别;太行山猕猴的呼吸频率与国外和我国南方猕猴之间差异明显;非麻醉猕猴的呼吸频率明显高于麻醉猴的呼吸频率。  相似文献   

11.
陕西红碱淖遗鸥(Larus relictus)繁殖种群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道了红碱淖自2000年首次记录遗鸥(Larus relictus)以来随后5年间对其繁殖种群数量变化的监测结果.2005年,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达2460巢,成为继内蒙古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和敖拜淖尔之后目前最大遗鸥种群的繁殖地.结合历年来红碱淖由于气候变化引起的水位及湖心岛变化情况,在未来5-10年间,红碱淖仍将是遗鸥重要繁殖地之一.  相似文献   

12.
Lewis S  Sherratt TN  Hamer KC  Wanless S 《Nature》2001,412(6849):816-819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population dynamics of seabirds have long intrigued biologists. Current data suggest that density-dependent depletion of prey during the breeding season may regulate population size. However, much of the evidence for this has been circumstantial,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 are unclear. Here, we show that the per capita population growth rates of northern gannet Morus bassanus at colonies in Britain and Ireland have declined with increasing population size. Furthermore, direct observations reveal that the mean foraging trip duration of breeding gannets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colony size, both among colonies of different sizes in the same year, and within colonies as they change in size. To understand this phenomenon, we have developed a model which demonstrates that disturbance of fish alone can readily generat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gannets at larger colonies have to travel further to obtain food.  相似文献   

13.
育种群是组成整个育种群体的多个亚群体,其意义相当于农作物育种的近交系。在美国的一些林木育种项目中,育种群已用来控制种子园的近交、捕获最大的遗传增益的有效措施。育种群的建立不会改变各群内的育种值,但每个育种群内的遗传变异会随近交系数的增加而增加,这为我们在群内选优提供了更大的选择余地。此外,建立育种群只增加一些档案记录工作,并不增加野外工作量。  相似文献   

14.
陕西红碱淖遗鸥研究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遗鸥(Larus relictus)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国家Ⅰ级保护鸟类,是确立较晚的物种。我国主要繁殖和栖息地分布在内蒙古鄂尔多斯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和陕西神木红碱淖湿地,目前红碱淖遗鸥种群的数量已经远胜于桃力庙-阿拉善湾海子,成为全球最大遗鸥繁殖种群,有关学者对其开展了一些研究工作。本文从种群的分布、分类学、生态学...  相似文献   

15.
对2001-2008年间红碱淖遗鸥繁殖种群数量动态及其栖息地现状进行了记述。遗鸥繁殖种群数量从2001年的87巢增长到2007年的5036巢,成为目前已知全球范围内最大遗鸥繁殖种群。2008年下降为3875巢。环志观察结果显示,不少于8.6%的遗鸥个体于出生后第3年参与繁殖。2008年红碱淖南北两侧各有4个湖心岛,总面积约80000㎡均有遗鸥繁殖。未来红碱淖湿地仍将是遗鸥重要的繁殖地。  相似文献   

16.
在调查分析扬子鳄野生及饲养种群保护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当前中国扬子鳄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野生扬子鳄栖息地岛屿化严重及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缺陷;饲养种群基础设施规模的局限及没有建立完整谱系资料等。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改变保护区的管理体制,恢复扬子鳄丘陵人工湿地型栖息地及建立扬子鳄成片滩涂型湿地栖息地;加大对宣城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加快饲养种群的遗传谱系建设,开展扬子鳄种群生存力分析及有效种群大小评估。  相似文献   

17.
人类的生育活动受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社会因素中的经济因素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但除此之外的教育、生育文化、宗教、人口政策、医疗卫生、生活方式等一系列非经济因素也会程度不同地起着提高或降低生育水平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利用杂种优势培育塔型植株,已成为当今玉米育种方向之一、对当前在全国和新疆推广面积较大的三个杂交种的生理指标、净同化率、叶面积比、相对生产率、群体生产速率表明,绿色面积发展过程为“前快、中稳、后衰慢”。前期以茎叶干物质积累为主,后期茎杆物质向穗转移量约为50%。  相似文献   

19.
1999年至 2 0 0 1年每年 4~ 7月在吉林省西部地区对栗斑腹种群数量及繁殖情况进行了调查 ,发现三年来栗斑腹种群数量连续下降 .其原因是 :人为干扰导致栗斑腹繁殖成功率及繁殖成活率降低 ,从而导致栗斑腹种群数量下降 ;研究地区内近几年连续高温干旱的天气也导致了栗斑腹种群数量的下降 ,气温升高 (R2 =0 9964 )、降雨量减少 (R2 =0 84 98)对栗斑腹种群数量下降的影响很大 .  相似文献   

20.
为开展钝缀锦蛤早期群体选育,通过生长性状研究群体选育的潜力,以经1代群体选育钝缀锦蛤(Tapes dorsatus)为亲本,通过阶段性移养的方式建立7个半同胞家系和混养F_2闭锁群体,分析12月龄和18月龄F_2群体的生长性状相关性,基于约束极大似然法(Restricted Maximum Likelihood,REML)估算12月龄钝缀锦蛤生长性状遗传力。结果显示钝缀锦蛤生长性状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根据多元回归分析结果,12月龄F_2群体壳长、壳高和壳宽对体质量直接作用为0.377,0.370,0.276;18月龄F_2群体壳长、壳高和壳宽对体质量直接作用为0.389,0.361,0.351。2个阶段壳体性状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相近,且直接作用大于间接作用,壳长对体质量直接作用最大。相比12月龄,8月龄F2群体壳宽对体质量的直接作用提高。12月龄和18月龄F2群体壳长(x_1)、壳高(x_2)、壳宽(x_3)对体质量(y)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48.724+0.513x_1+0.754x_2+0.882x_3(R~2=0.848)和y=-94.689+0.772x_1+1.141x_2+1.608x_3(R~2=0.864)。估算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半同胞个体遗传力分别为0.14±0.16、0.10±0.08、0.49±0.28、0.29±0.14,壳宽的遗传力最高,表明壳宽是钝缀锦蛤选育的首选性状。本研究结果为钝缀锦蛤群体选育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