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义、利关系论是儒家伦理经济思想的一个主要论题.在儒家学者中,董仲舒最为全面和深入地论述过义利问题,但他关于义利的思想在中国当代经济思想史研究领域却是基本被否定的.文章力图通过董仲舒原著的第一手资料,揭示董仲舒义利思想的真实内涵及其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
孔子创建了博大精深的儒学体系,然而,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几经改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西汉时由被称为“为儒者宗”的董仲舒提出,并被汉武帝接受,从此儒学正式官方化。在这一过程中,董仲舒对于儒学的改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儒学适应了封建王朝发展的需要,但儒学本身的发展却从此走上了歧途,这不能不说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相似文献   

3.
孔子创建了博大精深的儒学体系,然而,它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几经改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西汉时由被称为“为儒者宗”的董仲舒提出,并被汉武帝接受,从此儒学正式官方化。在这一过程中,董仲舒对于儒学的改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儒学适应了封建王朝发展的需要,但儒学本身的发展却从此走上了歧途,这不有不说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相似文献   

4.
孟子继承孔子之道,捍卫礼乐的价值,并顺孔子的仁学继续发展,建立了以心性为核心的道德形而上学体系,为孝道思想确立了义理根据。孝道具有内在和超越的特点,它一方面作为普遍性的规范要求,人人须无条件遵守;另一方面,它又是通过具体的内在行为表现出来。孟子希望通过遵守孝道,"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进而达到"天下平"的理想社会,孝道畅行,君主实行仁政。  相似文献   

5.
西汉中期,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定以儒家学说作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指导思想。以后历代王朝皆效仿汉制,把德治与法治有机地结合为,从而求得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6.
7.
成人思想是既古老又崭新的一个课题,先秦儒家学者孟子对成人思想作了很好地探讨。他提出了人禽相异之说,架构了成人"仁义礼智"的道德体系,主张"求放心"、养浩然正气的修养功夫,其成人的理想人格是具有大义凛然、果敢英勇、不与世俗妥协的刚毅品格的"大丈夫"。  相似文献   

8.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对人的全面认识基础之上。他继承先秦儒家思想,将人的社会性中的道德特征规定为人的本质,道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是符合封建伦理的道德;主要阐述中民之性的人性论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是实现人的本质,成就理想人格的桥梁。  相似文献   

9.
10.
董仲舒从天人同类、彼此感应的宇宙观出发,认为天与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是相互联系的;他从“变而有常”与“不常之变”彼此联系、互为补充的天道观出发,认定历史运演是“变而有常”与“不常之变”的统一;他既把历史看成按黑、白、赤三统循环顺序运演,又认识到在循环运演中包含着进化;他将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原理运用于历史考察,认为历史运演是从量变到质变的结果;他认识到历史与现实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总结前代的历史经验可为后代治国兴邦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董仲舒的道德教育思想是建立在其对人的全面认识基础之上.他继承先秦儒家思想,将人的社会性中的道德特征规定为人的本质,道德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即是符合封建伦理的道德;主要阐述中民之性的人性论是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道德教育是实现人的本质,成就理想人格的桥梁.  相似文献   

12.
义利关系实际上就是社会正义与社会功利之间的关系,两者谁先谁后,是任何社会结构都不可回避的首要价值问题。先秦儒家特别看重义利问题,凡讨论义利关系者,都只有重义轻利的思想,没有不要利的说法。如果拂去蒙在其上的时代烟尘及偏见误解,那么时至今日,它仍具有值得借鉴的理论光彩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3.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动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实现了由奴隶制到封建制的转变。基于这一时代背景,儒家思想分别产生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伦理学说和孟子以"仁义"为核心的伦理思想。西汉时期,随着儒家思想的发展更替,以及当时社会背景的需要,以董仲舒"天人三策"为核心的政治道德观成为当时儒家伦理思想的代表。总的来说,儒家伦理思想的产生及发展都符合并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关系,并且顺应了社会发展规律,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思想家,对西汉乃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都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思想可以归纳为以“天命论”为指导、以“人性论”为基础、以“德主刑辅”为主要内容、以“经权要义”为法律实施依据的逻辑体系,而在法哲学的框架和视角下,则可以从法之本源、法之功能作用以及法律渊源三个维度对其中的法律思想进行理解,这样他思想的系统性和理论性将会更加显著和清晰。  相似文献   

15.
董仲舒继承并发展了孔子及先秦正名思想,重视考察名号。名实关系是董仲舒论证仁义思想的方法论,董仲舒从字音、字形、字义等正名的角度,分别阐述了仁、义在人与人之间对待关系的含义和原则。而且董仲舒站在天人关系的角度,将仁的根本纳入天道的存在与运行,提出"以天释仁",在凡号和散名的意义上,赋予"仁"更广泛更深远的"凡号"的意义。同时又指出"仁义之处"在道德实践环节,二者合一,仁义一体。  相似文献   

16.
董仲舒以天为理论底色建构了天人一体的整体图式,同时赋予天以仁之品格,并于中和之情呈现着生发长养之生境。人涵养着仁之情实,持守着中正之心,进而在循天之道境域中,成就着天地仁德,展演着养人之生、成就万物以及和谐身心的整体养生观。  相似文献   

17.
孟子、荀子由于对人性的不同理解,导致他们在父母有过时,子女应当如何做的认识上有着根本的分歧。孟子认为父子之间的亲爱是人群相互亲爱的根源,从而极力爱护、培育之;同时孟子认为人人只要诉诸自身的“良知良能”,就能够认识行为的合理与否,故他主张在父与子有过时,父子均应“父子之间不责善”。荀子则认为人性“本元礼义”,人反求自性是不能认识行为的合理与否,但人可以通过自身的辨知能力来认识其合理与否,故荀子主张当父母有过时,子女在不失对父母爱敬的基础上,可以与父母争论,最终由父母通过自己的辩知能力来认识并改正过失。可以这样说,孟子主于反身自求,荀子主于外在辩知;孟子主于向内,而荀子偏于向外。  相似文献   

18.
孟子的历史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学派对社会大变动的观察与思考。他所提出的“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历史观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尽管孟子的历史观存在着局限性,但有的历史观却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今仍闪耀着理性的光辉。所以,我们对孟子的历史观应当深入地研究,批判地吸收,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9.
从阴阳五行学说的发展历程说起,论述董仲舒哲学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吸收与改造和他的阴阳五行说的政治化倾向,并认为:董仲舒对阴阳五行学说的吸收与改造,不仅没有改变他的儒家属性,反而更加彰显出他的政治哲学体系的儒学属性。  相似文献   

20.
在当代中国,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受到推崇,逐步走向世界.但对于孔子儒家思想,似乎还有许多疑惑,历史上聚讼纷纭,有许多激烈斗争的矛盾,现在仍有不同观点.本文尝试探讨孔子儒家思想的理解问题.不同的理解都有合理性,但人类不断发展进步,我们也应不断向深远崇高的方向去理解孔子儒家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