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美国犹太移民文化的发展。美国犹太移民身份演变遵从的“固守-背弃”的文化模式有了新发展;“第三代利益原则”的代言人马库斯·L·汉森提出了第三代回归模式理论,指出第三代犹太作家呈现出重又回归民族身份及文化传统的趋向①。而事实上,许多第三代犹太作家的确开始高度关注其犹太身份。菲利普·罗斯虽是第二代犹太作家。但是其创作紧跟时代变化,其晚期创作的主题十分契合汉森的回归理论,呈现出对民族身份和文化传统的回归趋向。《遗产》②作为其晚期作品之一,通过比较主人公罗斯对一系列象征物的态度变化,揭示了他从物质到精神逐渐深入地回归犹太身份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饲育》和《掐去病芽,勒死坏种》是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中反映少年儿童战争体验的小说,体现出的战争认识带有一定的矛盾性.《饲育》中孩子们的行为既带有善良和宽厚,也带有偏见与歧视.《掐去病芽,勒死坏种》中孩子们的“英雄主义精神”把这种双重性表现得更为充分.这种带有矛盾性的战争认识是作家大江早期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3.
《饲育》和《掐去病芽,勒死坏种》是大江健三郎早期创作中反映少年儿童战争体验的小说,体现出的战争认识带有一定的矛盾性。《饲育》中孩子们的行为既带有善良和宽厚,也带有偏见与歧视。《掐去病芽,勒死坏种》中孩子们的“英雄主义精神”把这种双重性表现得更为充分。这种带有矛盾性的战争认识是作家大江早期思想的真实反映。  相似文献   

4.
一个民族的作家在文学的领域里如何描述和评价战争,展示着一个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与精神气质。在世界文学交流融汇的背景下,解读中国少数民族的英雄史诗,有助于发现各民族文学的独特价值,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多民族文学世界的丰富性。将傣族英雄史诗《厘俸》与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和中国主流文学中较多描写了战争的《春秋》、《左传》等作品相比较,可以看出傣族人民崇尚力量、赞美勇敢,但却否定掠夺、向往和平生活的独特文化心理。它的尚武精神是战争频繁的历史时代与农业文化环境相交融而孕育出来没有血腥味的尚武精神。  相似文献   

5.
一九七八年十月,美国利特尔·布朗公司出版了《战争风云》一书的续集——《战争与回忆》(War and Remembrance)。这本书立即成为美国一九七八年十大畅销小说中的第一部畅销书。该书作者赫尔曼·沃克在前言中说: “《战争与回忆》是一部浪漫主义的历史小说。主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观点是美国的观点。“作为序曲,一九七二年出版的《战争风云》描绘了一步步引向珍珠港的那些事件,为本书规定了历史的范围。本书则是一部关于战争时期的美国小说,从珍珠港到广岛。”  相似文献   

6.
在战争背景下,女性常被纳入到国家、民族、革命的视域,被当作国家、民族、革命的表征与符码,身体通常成为女性介入战争的武器与工具.《炸弹与征鸟》《冲出云围的月亮》《色·戒》都表现了作家对女性的身份与身体在革命、战争场域中的书写与建构,折射出在公共政治与战争的复杂关系下女性这一性别符码的生存处境与女性解放所面临的种种困境.  相似文献   

7.
《科技潮》2000,(6)
作者:卡莱尔·柴派克,凯特伯德出版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社,1999,241页,定价70法郎。《蝾螈的战争》永远都不会被人们所遗忘。“柴派克大概是第一位在他的作品中展示恐怖的集权世界的欧洲作家,”米兰·康德拉  相似文献   

8.
苏联时期有一位叫艾·叶·扎伊坚什努尔的学者在托尔斯泰博物馆经过仔细核对笔迹、对比墨色,整理出了《战争与和平》的手稿。这部手稿被认定为是《战争与和平》初版的原貌。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学界不小的轰动,于1983年被刊载在当时苏联著名学术研究资料汇编《文学遗产》上。经过俄罗斯扎哈罗夫出版社资深编辑们审读、编辑加工并参考1873年的版本,2000年《战争与和平》初版终于问世。  相似文献   

9.
本文着重以赤壁之战、官渡之战和彝陵之战为例,对《三国演义》的战争描写手法,如主帅间智谋的较量,相同和不同类型的战争形式描写,战争描写中人物性格的展示,“动中有静”的艺术表现手法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元小说《鬼作家》是美国当代实验派作家菲利普.罗斯的作品,主人公佐克曼代表了追求自由创作但却受到传统道德束缚的犹太作家。在精神探索的过程中佐克曼在本我、自我和超我间不断挣扎,最终发现小说人物各自不同的畸形人格,同时也认识到了自己人格的多重性。  相似文献   

11.
正义的战争,其终极目的是和平、友爱、进步、发展。为此,战争就不仅仅是粉碎敌人的物质力量,更为艰巨,更为重要的是粉碎敌人所表现出来的内在特质,消灭那些使敌人成其为敌人的东西。这是《钟归阿达诺》一书给我们的启示。一、美国战争题材的一部经典作品《钟归阿达诺》是美国“严肃的通俗作家”约翰·赫西的第一部小说,出版于1944年,它描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在欧洲战场上的一段故事。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在激烈地进行着,约翰.赫西以其战地记者的敏锐和深刻,及时地反映美军的现实生活,揭露了他所了解的内幕——美军上层人物的官僚主义和专横跋扈等恶劣品质。作家带着满腔的激情,为奔赴远方前线的亲人所担忧;并且,从更深远的意义上,去挖掘战争的根源,去揭  相似文献   

12.
战争中的女性——试论《四世同堂》中的女性命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世同堂》中的女性为我们展示了在民族战争中 ,个人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通过不同的女性的选择 ,老舍弘扬的是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强心  相似文献   

13.
《麦与士兵》这篇作品是在抗日战争期间,由日本作家火野苇平根据徐州会战时的战时记录改写而成的。关于这部在抗日战争期间所创作的"战争文学",日本方面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工作,相对而言,中国方面却鲜有深入具体的研究。在借鉴以往《麦与士兵》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可以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菲利普·罗斯的《美国牧歌》描述了一个普通的美国犹太家庭塞莫尔·利沃夫家族几代人在美国的生活状况,以小见大地折射了二十世纪犹太人与美国主流文化融合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和艰辛.通过刻画美国身份失效后经受精神磨难和心灵割礼的“瑞典佬”,罗斯表达了重获犹太身份,回归犹太传统的内心欲求和希冀以及对犹太民族命运及走向的关切.  相似文献   

15.
战争与宽容     
要和平与发展,不要战争与破坏,这是人类共同的期许与愿望。但是,战争总是一再发生,破坏总是难以避免。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宽容精神的缺失。人类呼唤宽容的声音一直没有间断过。1945年诞生的《联合国宪章》序言中说:“力行容恕,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1995年,联合国成立50周年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以“宽容——全球安全不可或缺的要求”为题撰文,指出宽容是一种道德情操、政治义务,是维护人权和民主的责任所在。那年还形成了每年11月16日为“国际宽容日”的提案,开展了一系列提倡宽容的活动。  相似文献   

16.
肖楠 《科技信息》2007,(5):57-58
《赫索格》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他采用了意识流手法,将主人公的信件、思想及电影蒙太奇式的回忆交织在一起,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受到沉重打击,精神处于崩溃边缘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迷惘,追寻和探索。  相似文献   

17.
《孙子兵法》作为我国古代的一部著名的兵书,在古代的战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但在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的今天,这部古代兵书还能不能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还能不能在现代高技术战争中起到指导作用?该文就通过几场高技术局部战争对《孙子兵法》的地位和作用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作家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可称为作家的“人类情怀”,“没落”主题最能体现作家的人类情怀。《喧哗与骚动》和《尘埃落定》都是以没落主题体现作家人类情怀的作品,而且它们同时都采取了“白痴视角”。  相似文献   

19.
岛尾敏雄是日本有名的战后派作家之一。《死の棘》是他历时17年完成的一部以家庭生活经历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一直以来,这部小说被当成私小说进行论述、分析。虽然这是一部描写家庭生活的作品,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作者作为特攻队队长的战争经历却与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息息相关,通过作者与战争经历和南岛的关系,可以将其作为战争文学来解读。  相似文献   

20.
《伊利亚特》和《江格尔》同是以部落战争为主要题材、以勇猛善战的英雄为歌颂对象的英雄史诗。两者借助部落战争的描写所展现的社会风貌及歌颂的时代精神十分相似。本文以战争描写为切入点,对二者进行平行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