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集体经济为主的“苏南模式”乡镇企业曾为苏南的社会、经济发展创造了辉煌,但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加快建立,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新变化,“苏南模式”乡镇企业在所有制结构、运行机制、发展动力等方面均显现出其局限性,必须创新。如何创新?本文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1.集体所有制体制要创新;2.企业运行机制要创新;3.发展思路要创新;4.企业人才配置要创新;5.企业管理要创新。  相似文献   

2.
"城中村"现象是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发展的产物。其形成和发展主要在于经济利益的趋使和城乡二元所有制结构,城中村给城市建设、社会管理和经济发展等方面带来了新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对城中村中的基本经济利益格局进行分析,从管理模式的改变上进行城中村改造,同时要给予资金和法制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中国经济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建立线性计量模型对我国1978年以来经济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选取了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城乡二元结构、贸易依存度等具体指标来衡量经济结构.研究结果表明,1978~1991年,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和所有制结构高度正相关,即产业结构愈趋近于目前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比例,私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越大,经济增长越快;1993~2003年,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和贸易依存度高度正相关,与城乡收入比负相关,即产业结构愈合理,贸易依存度越高,即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程度越深,经济增长越快,而城乡收入差距拉大,不利于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核心,在所有制理论方面都进行了艰辛地探索,二者在所有制结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所有制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所有权与使用权的关系四个方面有显著区别。比较研究二者的所有制思想,对于深化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根据宜昌市1997年-2004年的建设用地和社会经济统计、调查资料,分析了三峡工程建设背景下(1997年-2004年间)宜昌市建设用地数量变化和区域差异.应用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定量的诊断出宜昌市建设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与驱动机制.结果表明:8年来,宜昌市建设用地呈逐年增加趋势、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其变化具有与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大致相一致的特点;公共政策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和人口压力系统是其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构建回归模型。预测2010年的建设用地数量,并探讨了宜昌市未来建设用地结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基于1981年-2005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所有制结构变动的数据的收集整理,计量分析了所有制结构变动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关系.结果发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同非国有化率之间存在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所有制的结构变动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反过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日益拉大,在某种程度上又促进了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进一步完善.最后就此提出一些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特别是高技术革命给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表现在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方面.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已经成为了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生产力的性质、水平、规模和结构;现代科学技术成了促进经济结构变革的动力源泉;高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中国产业结构的巨大变化;现代科学技术成了推动经济国际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东北地区作为以重化工业和基础工业为特征的国家老工业基地,在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出现了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工业结构、人口与就业、地区与城乡发展等方面的问题,极大地阻碍了振兴的进程.因此,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工作中,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现:从以产出增长为中心转向以实现就业有效增长为中心;从以犒活国企为出发点转向产权结构多元化发展;从发挥主导产业比较优势转向发挥产业集群竞争优势;从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转为循环经济模式;从只重视产业振兴转向区域与城乡协调发展;从相对封闭的内循环状态转向东北亚开放前沿。  相似文献   

9.
选择Theil指数作为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测度方法,从城乡分解分析以及省间分解分析两个方面进行了全国范围宏观数据的分析.由数据分析可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程度的变化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程度成正变关系,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居民收入差距水平也在不断的扩大.只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得到破除,收入分配的不平等程度才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以江苏省为例,利用2000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转移方向等角度分析了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利用江苏省社会经济类数据分析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年-2010年,10年间江苏省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大幅增加,扩张最为明显,水域面积尤其是水库坑塘面积也有明显增加,而耕地面积则大量减少,未利用土地中裸土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变化最为剧烈.(2)从转移方向来看,耕地主要转向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和水库坑塘用地;增加的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主要来自耕地,其次是水域、林地和草地;水域用地中水库坑塘增加的面积主要来源于耕地、滩涂、草地和城乡工矿居民用地.(3)对江苏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主要有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产业结构和政府政策4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