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二茂铁炔醇 FcCH(OH)C≡CH (Fc=二茂铁基)与乙基溴化镁反应,再与重水和氘代乙酸反应,得到氘代二茂铁炔醇 FcCH(OH)C≡CD,氘代率为95;.氘代二茂铁炔醇用二氧化锰氧化,得到氘代二茂铁炔酮FcC(O)C≡CD,氘代率为92;.氘代二茂铁炔酮与半夹芯16e 碳硼烷化合物 CpCo(S2C2B10H10)反应,分离得到3个碳碳双键构型分别为 Z/Z、Z/E 和 E/E 的产物(FcCH=CHS)2(C2B10H10).核磁共振氢谱结果表明:在CH=CHS结构单元中,与硫原子相连的CH单元上的氢原子氘代率约为60;~65;,远离硫原子的CH单元上的氢原子氘代率约为5;~10;.  相似文献   

2.
钌络合物RuH2(CO)(PPh3)3 能够催化芳香酮邻位碳氢键与烯烃的加成反应。在RuH2(CO)(PPh3)3 的催化下, 研究了二茂铁乙烯与取代苯乙酮的反应。二茂铁乙烯分别与苯乙酮、对甲氧基苯乙酮和对氯苯乙酮发生加成反应, 得到了β(2乙酰苯基)乙基二茂铁( Ⅰ) 、β(2乙酰基5甲氧基苯基) 乙基二茂铁(Ⅱ) 和β(2乙酰5氯苯基)乙基二茂铁( Ⅲ) ; 而二茂铁乙烯与对硝基苯乙酮、间硝基苯乙酮、对氨基苯乙酮和间氨基苯乙酮不反应。化合物Ⅰ~Ⅲ为新的二茂铁衍生物, 它们的结构经元素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得到表征。  相似文献   

3.
钌络合物RuH2(CO)(PPh3)3能够催化芳香酮邻位碳氢键与烯烃的加成反应。在RuH2(CO)(PPH3)3的催化下,研究了二茂铁乙烯与取代苯乙酮的反应。二茂铁乙分别与苯乙酮、对甲氧基苯乙酮和对氯苯乙酮发生加成反应,得到了β-(2-乙酰苯基)乙基二茂铁、β-(2-乙酰基-5-甲氧基苯基)乙基二茂铁(Ⅱ)和β-(2-乙酰-5-氯苯基)乙基二茂铁(Ⅲ);而二茂铁乙 与对硝苯基乙酮、间硝基苯乙酮、对  相似文献   

4.
不对称的酮与羟胺作用时,生成的酮肟是顺式和反式酮肟的混合物.不同构型酮肟的稳定性与结构中的立体效应和电子效应有关.芳基乙酮肟的构型主要是反式.我们曾将苯基三氟乙酮肟(Ⅰ)、对-甲苯基三氟乙酮肟(Ⅱ)和对-甲氧苯基三氟乙酮肟(Ⅲ)进行Beckmann重排,分别得到一种重排产物——相应的三氟乙酰芳胺(ArNHCOCF_(?)).根据Beckmann重排是反式重排机理,我们认为Ⅰ、Ⅱ、Ⅲ与芳基乙酮肟相似,主要是反式构型Ar—C—CF_(?).为了确定顺式和反式构型之间的比例,我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酰基二茂铁肟,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质谱对结构进行了表征.利用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研究了它们及前体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酰基二茂铁及其肟都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抗氧化活性随浓度的增大而增强,随着烷基碳链的增长,抗氧化活性递减,酰基二茂铁肟的抗氧化活性比酰二茂铁的抗氧化活性弱.  相似文献   

6.
7种α-二茂铁烷基醇FcCR1R2OH(R1=H,R2=CH3,C2H5,n-C3H7;R1=C6H5,R2=H,CH3,C2H5,n-C3H7;Fc=C5H5FeC5H4)与BF3在CH2Cl2中作用,形成相应的α-二茂铁烷基碳正离子.无需分离,直接与乙酰乙酸乙酯钠盐反应,得到7种相应的取代产物.研究了碳正离子结构和反应物质的量对反应的影响,通过元素分析,IR和1HNMR确证了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7.
二烷基双二茂铁甲胺的合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丙基及二丁基双二茂铁甲醇与BF3在二氯甲烷中作用,形成相应的双二茂铁甲基碳正离子,无需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该离子便可与胺RNH2(R=C2H5,C3H7,C4H9-n)作用得到二烷基双二茂铁甲胺化合物,由元素分析、IR和^1HNMR确证了这些化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一种未见报道的卟啉席夫碱5-(4-氨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缩1-苯基-3-甲基-4-苯甲酰基-5-吡唑啉酮,并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元素分析和质谱对目标产物进行了表征,并着重讨论了其紫外-可见光谱.  相似文献   

9.
1,1‘—二茂铁二乙酰羟胺稀土金属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二茂铁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合成了二茂铁二乙酰氯,后者与羟胺反应合成了新化合物,1,1'-二茂铁二乙酰羟胺,以此为配体与氯化稀土反应合成了七种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确定了化合物的组成和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二茂铁为原料,成功地合成了三氟双β-二酮二茂铁,运用红外光谱、质谱、元素分析、电子光谱等测试方法对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1.
在固液相转移催化「K2CO3/CH3CN/C6H5CH2N(C2H53Cl」条件下,对硝基苯磺酰基乙酸酯可与溴代烷发生一基化反应。  相似文献   

12.
利用二丁基二氯化锡与邻香草醛-2-噻吩甲酰腙反应,合成了新的二有机锡希富碱衍生物[(n-C4H9)2Sn[(C13H10N2O3S)]2,并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该化合物进行了表征.测试结果表明,在配合物中锡原子为五配位的三角双锥配位环境.同时,化合物分子间通过Sn…O弱作用形成弱桥联二聚体.  相似文献   

13.
利用水热工艺,选用{4-[3-(吡嗪-2-基)-1H-吡唑-1-基]}苯甲酸(缩写为HL)、CoCl2·6H2O和NH4VO3为起始原料,通过调控反应的p H及温度,我们成功地合成了一个新的2D层状配合物[Co(L)2(H2O)2]·3H2O。借助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热重分析和IR光谱等测试手段对该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C2/c空间群,单斜晶系,晶胞参数a=2.6164(5)nm,b=0.8401(5)nm,c=1.4286(5)nm,α=90.000(5)o,β=114.491(5)o,γ=90.000(5)o,V=2.858 (2)nm3,Z=4,R1=0.0424,w R2=0.1227。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三苯基氯化锡和2,6-吡啶二甲酸在三乙胺存在下以1:1摩尔比反应,合成了离子型有机锡化合物[Ph_2Sn]_2[2,6-Py(CO_2)]_3H_2O~(2-)[HNEt_3]_2~+.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化合物的单斜晶系,空间群P2_1/n,α=1.707 3(7)nm,b=1.744 7(7)nm,c=2.433 3(10)nm,β=109.694(7)°,Z=4,V=6.824(5)nm~3,Dc=1.282 g/cm~3,μ=0.793 mm~(-1),F(000)=2 696,R_1=0.056 3,WR_2=0.1539.化合物中两个锡原子呈七配位畸变五角双锥构型.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稀土铕、苯甲酸(C7H6O2)和1,2-二(4-吡啶基)乙烯(C12H10N2)的固态新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的方法,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Eu(C7H5O2)(3C12H10N2)(H2O)3;用红外光谱和荧光谱等技术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该配合物在室温受激发射红色荧光;用TG-DTG法研究了它的热分解行为;用"非模型等转化率法"研究了热分解脱水过程的动力学,获得其表观活化能和指前因子数值范围、最可机理函数和模型函数.  相似文献   

16.
通过碘化铋与丝氨酸锂盐间的室温固-固反应合成了纳米丝氨酸铋(Ⅲ)配合物:(C3H6O3N)2Bi(μ-I)2Bi[(C3H6O3N)I].H2O.经元素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XRD)、远红外光谱和差热-热重分析(TG-DTA)等进行表征,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同时对XRD衍射数据进行指标化,确定配合物的晶系和晶胞参数:丝氨酸铋配合物的晶体结构属于正交晶系,其晶胞参数为a=0.796 7nm,b=1.987 5nm,c=2.203 4nm.  相似文献   

17.
羧酸桥联双核铜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以金属铜粉为起始原料,利用氧化加成反应,合成了6个新的羧酸桥联双核铜配合物:[Cu(C6H5COO)2L]2[L=2—氨基吡啶(1),2—甲基吡啶(2),2,4,6—三甲基吡啶(3),三苯基氧化膦(4),喹啉(6)]和配合物(5)[Cu2(C6H5COO)4(dppe)](dppe=Ph2PCH2CH2PPh2),通过元素分析、磁化率、红外光谱、分子量测定、电导测定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并经四圆衍射方法测定了配合物4的晶体结构.  相似文献   

18.
利用4-巯基苯甲酸(4-H2SBA),乙醇钠与三烃基锡在1:1:1的摩尔比下反应,合成了四个4-巯基苯甲酸的三烃基锡(VI)衍生物:R3Sn[S(C6H4CO2H)](R=CH3-1;n-Bu-2;Ph-3;PhCH2-4),与二烃基锡在1:2:2的摩尔比下合成了两个4-巯基苯甲酸的二烃基锡(VI)衍生物R2Sn[p-S(C6H4CO2H)]2(R=n-Bu-5;Ph-6)。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表明配合物1-6都是通过4-巯基苯甲酸上S原子而不是羧基上的O原子与锡配位。这一配位特征也被配合物3和5的X-射线单晶衍射结构所证明。此外,晶体结构分析还表明,配合物3是一个通过分子间O-H...O氢键作用形成的二聚体。  相似文献   

19.
合成了不对称双Schiff碱(H3L)Cu(II)单核配合物HCuL(H3L=N-(3-羧基水杨醛)-N′-(5-氯水杨醛)缩乙二胺)和异金属三核配合物(CuL)2Mn,并通过IR谱、电子光谱、元素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其组成为Cu2MnC34H26O9N4Cl2;在5~300 K温度范围,测定了这些三核配合物的变温磁化率,并拟合了测定结果,表明这些化合物金属离子间均为反铁磁耦合,磁耦合因子J=-9.24 cm-1.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联咪唑、氯化铜及高氯酸为原料合成了新的配合物[Cu(H2biim)2Cl]ClO4.3H2O,并对其结构进行研究。方法以H2biim和CuCl2.2H2O为原料,在水溶液中合成了标题化合物,测定了它的红外紫外光谱和单晶结构。结果X-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该单晶属正交晶系,空间群为Fddd,晶胞参数a=1.217 2(2)nm,b=2.499 8(5)nm,c=2.578 8(5)nm,α=β=γ=90°,V=7.847(3)nm3,Z=16。结论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中Cu2+处于一个畸变的四角锥配位环境,配位原子分别来自联咪唑的4个氮原子和一个氯离子,同时存在丰富的分子内和分子间氢键,构筑了一个三维的超分子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