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复仇”是鲁迅散文所关心与表现的主题之一.鲁迅笔下的复仇意识有着自己的精神特质,即把对人民的爱与对敌人的憎统一起来,饱含着人道主义精神.《狗·猫·鼠》中对猫进行的复仇,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关怀,同时借动物来折射对卑劣嘴脸的“正人君子”的仇恨;《无常》、《女吊》中借鬼神世界来表现复仇精神,关注了人的生命意识,张扬着人性色彩,体现了对压迫者决不宽恕的复仇;《杂忆》中鲜明的复仇理念的提出,是与地域文化和自身遭际有关联的,鲁迅的复仇并非“私愤”,而是有着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2.
鲁迅把青年看成自己的身外青春,对身外青春的关注一直是鲁迅的一个精神向度。鲁迅在散文中,率直地对醉生梦死的青年表达着不满,坚持不懈地唤醒与培育着众多的革命英才,发自内心地对踏实肯干的青年给予着赞扬,为因革命牺牲的青年感到痛心与惋惜。我们从鲁迅对身外青春的各种不同态度,感受到鲁迅的人格风范和思想力量。 相似文献
3.
张晓黎 《嘉兴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3(1):23-27
本文试图通过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来探析先生具备深沉丰富的内涵的语境。语境的探析将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语言风格赏析。其不同点在于:语言风格赏析往往驻足、瞩目于语言这座巨大冰山露出水面的一角风光;而语境探析则意欲触宙在水面以下的冰山内容,二者之间在发联系是免不了的,但角度、难度、目的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4.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传统孝道一直发挥着积极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我们应如何继承和弘扬这种优良传统,对于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代际关系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华孝文化与代际和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青年一代与老年一代之间的矛盾和分歧是客观存在的,这种代际不和谐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产生代际不和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中华孝文化可促进代际和谐。 相似文献
6.
杨铁钢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1,21(3):91-92
<正> 在鲁迅卷帙浩繁的作品中,有数量很少的人物散文。它们既有对前辈师长的思念,如《藤野先生》、《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也有对平侪名流的追忆,如《忆刘半农君》;既有对老友新朋的怀想,如《范爱农》,《纪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忆韦素园》,也有对平民仆妇的回顾,如《阿长与(山海经>》、《阿金》……这些作品,使人常读常新,爱不释手。这除其具有深厚的美学意蕴而外,另一重要原因还在其具有独特的艺术美。这突出表现为如下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袁盛勇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3(4):69-75
"政治性"是鲁迅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维度.它的内涵必须放在鲁迅的战斗实践中予以理解.鲁迅思想中的"政治性"虽然是一个复杂的存在,但是具有人文关怀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仍然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因为鲁迅和马克思一样对于人的自由与解放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所以他们在21世纪学者研究视域中的再度溶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8.
在以蒙田散文精神为内核的"自我表现"审美理念的导引下,现当代散文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生着种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蒙田散文观念的先天性缺失。 相似文献
9.
粤商以其独特的粤商精神、创业模式等特色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研究。而关于粤商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学者的关注较少。本研究以格兰仕集团梁庆德、梁昭贤父子及长实集团李嘉诚、李泽钜、李泽楷父子为例,探究粤商精神是如何经由创始人传承给企业接班人并加以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11.
12.
吕天琳 《大庆师范学院学报》1999,(3)
本文从一个侧面探讨如何培植散文精神。散文应该是比诗歌和小说更能直接而畅达地表述作家情感的载体,因此,培养一种朴素的散文精神,将加深我们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14.
鲁迅的“硬骨头”精神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且总是被拿来与当今的知识分子做对比.实际上,鲁迅的这种精神有其产生的物质基础,那就是鲁迅所处的特殊社会环境与较为优越的生活条件.鲁迅在上海期间居住在租界,可以免受国民党迫害;鲁迅是名作家,他依靠稿费与版税可以过上较为丰裕的生活,而不用仰仗任何组织与团体.这些条件使得鲁迅可以仗义执言,不用看人脸色.脱离这些物质条件,一味称赞鲁迅的“硬骨头”精神,恐怕对鲁迅是一种误解,对当今知识分子也是不公的. 相似文献
15.
程玖 《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
瓣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是一种最高层次的思维方法。鲁迅先生在二十年代后期纷纭复杂的社会生活中,正是运用这一方法.对文坛上或“左”或“右”的偏颇进行不懈地拨乱反正,使其文艺思想闪烁着哲学的光辉。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和鲁迅可以说是何其芳精神生长中的“旧我“和“新我“两个自我镜像.何其芳对周氏兄弟的区别性接受体现了他政治信仰的微妙关系,可以看出他从自我道德觉醒、自我改造、进而改造别人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7.
<正>吴冠中先生走了,留下了世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也留下了争议。我们这一代人,是看着吴先生的画、读着吴先生的文长大的,对吴先生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庸俗社会学猖獗,高、大、全、红、 相似文献
18.
和谐文化是和谐精神与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精神是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是和谐精神与和谐文化的载体。因此,和谐文化、和谐精神、和谐社会具有存在意义上的互动性和发展意义上的统一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遵照三者之间的关系,从中国社会所处的具体时空规定性出发。为此,要充分利用全球化契机,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力;大力挖掘传统文化,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底蕴;加强和谐文化和和谐精神建设,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和谐:席勒美育观的精神内核和思想指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是源远流长的古老的美学范畴之一,有很强的生命力和表现力,在中西方美学中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谐为美,并没有在席勒美学中断裂,席勒在分析人性与美时主张人性的和谐、美的和谐,和谐是席勒美学的精神内核和思想指归。 相似文献
20.
接受过新文化运动熏染的金庸,十分推崇鲁迅这位五四文学大师,金庸不仅借鉴了鲁迅,又能独辟蹊径.金庸和鲁迅在作品形象、文化精神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挖掘体现了对精神本体中潜在的哲理和人物心理内涵的认同.鲁迅与金庸非常忠实地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精神与心理状态,他们对精神本体的建构是凭借"阿Q性"、看客及勇士形象呈现出来.金庸小说因与鲁迅作品的历史记忆结成纽带,具有更深一层的提示性的精神蕴涵,这种承继性体现在对奴性哲学的批判、启蒙意识的张扬及人格理想的追求上.鲁迅和金庸运用卓越高超的幽默、意境、语言等艺术技巧,使作品具有强大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