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明确煤层自然发火标志性气体的种类及在煤层自燃整个进程中所起的标志性作用,更好的把握煤层自然发火的进程,进而采取相应的措施防灭火,对唐口煤业的煤样进行了氧化试验,结果表明CO可以作为预测预报自然发火的指标气体,其预测的温度范围应该在72℃188℃之间。但是CO的出现临界温度很低,仅为66℃左右,并在整个自然发火过程中都有CO产生,仅靠CO浓度来确定煤自然发火的进程有一定难度,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断发现并总结CO派生指标的规律,并借助这些指标综合判断自然发火初期(2℃188℃之间。但是CO的出现临界温度很低,仅为66℃左右,并在整个自然发火过程中都有CO产生,仅靠CO浓度来确定煤自然发火的进程有一定难度,应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不断发现并总结CO派生指标的规律,并借助这些指标综合判断自然发火初期(2℃188℃)的火灾状态。烯烃气体C2H4可以作为预测预报煤自然发火加速阶段的标志气体,其预测的温度范围应在180℃188℃)的火灾状态。烯烃气体C2H4可以作为预测预报煤自然发火加速阶段的标志气体,其预测的温度范围应在180℃230℃之间。其代表C2H4可以视为煤氧化已确实进入自热加速阶段的标志气体。C2H4/C2H6可作为判别煤自然发火进程的标志气体指标,其第一峰值是煤的氧化已进入激烈氧化阶段的标志。  相似文献   

2.
芜菁块根汁对果蝇发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野生型果蝇、白眼果蝇为实验动物 ,研究不同浓度芜菁块根汁 (以下简称块根汁 )在不同温度、不同空间下对其发生量的影响。实验共分 3个处理浓度、2个培养温度 (设空白对照组 ) ,重复 3次。结果表明 ,在培养管内 ,3个浓度块根汁均使 2个品系的果蝇在 2 0℃和 2 5℃温度下的发生量增加。在广口瓶内 :2 0℃温度下 3个浓度块根汁均使野生型果蝇的发生量下降 ,而白眼果蝇发生量的影响则为低浓度块根汁使其下降而中、高两浓度却使其增加 ;2 5℃温度下低、中两浓度块根汁使野生型果蝇发生量增加而高浓度却使其下降 ,而白眼果蝇发生量的影响则为低浓度块根汁使其增加而中、高两浓度却使其下降。说明不同浓度的芜菁块根汁对不同品系果蝇在不同温度、不同空间下的发生量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相似文献   

3.
程序升温条件下煤炭自燃特性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程序升温实验研究了煤炭的自燃特性,测定了不同粒度煤样在不同温度下产生CO,CO2等气体的浓度,讨论了指标气体的选择,分析了CO,CO2等气体浓度随温度的变化规律,得到了耗氧速度与煤温及煤温及煤体粒度的关系,结果表明,煤体粒度越小,温度越高,则煤氧复合的强度越大,本实验的研究结果对煤矿火灾的防治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在低活度浓度水样的放射性活度测量中,直接取样测量的结果不稳定也不准确。为了提高低活度浓度水样放射性活度测量结果的准确性,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减压旋蒸技术的自动浓缩方法。为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设计了一套自动浓缩装置。通过实验对浓缩条件进行研究,以提高浓缩速度、减少浓缩过程中核素损失。实验结果表明:设置浓缩条件为真空2.0~4.0 kPa、冷凝循环机制冷温度-5℃~0℃、蒸发器旋转速度50 r/min,设置水浴温度为初始50℃、 50 min后升温至60℃, 1 L水样所需浓缩时间大约为70 min。蒸干后选择12 mL 0.05 mol/L硝酸作为洗脱液进行洗脱。该自动浓缩方法对于241Am的平均回收率达到70%以上,90Sr的平均回收率可达到80%。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实现水样浓缩流程的自动化,浓缩速度快且回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变氧浓度条件下崔家寨矿煤自燃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崔家寨矿1#和6#煤层存在严重的自然发火隐患,试验研究了煤样的低温自燃特性.首先试验研究了自燃过程中产生氧化气体和碳氢类气体随温度的变化规律;通过设定不同氧气浓度研究了自燃产物与初始氧气浓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自燃的重要因素,温度越高,自燃越剧烈;自燃氧化产物随初始氧气浓度增加而增多,在13%~17%浓度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通过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产生规律研究及其临界值确定,为现场制定自燃防治方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高温贫氧条件对煤自燃指标气体释放的影响,利用西安科技大学自主研发的高温氧化燃烧特性测试装置,测试30~500℃过程中煤自燃气体变化规律,通过使用指标气体的增长率分析法,并参考热分析实验温度区间划分准则,得出5个特征温度点,以此作为划分煤样常温至高温不同氧化阶段的依据,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临界温度阶段,干裂-活性-增速温度阶段,增速-燃点温度阶段和燃烧阶段。分析不同阶段的指标气体的变化规律,实验结果表明,CO气体在第1阶段增长较为缓慢,在第2,第3阶段增长较为迅速,呈现出指数级增长态势,当温度超过燃烧温度后,CO气体浓度开始呈现出下降的态势,后由于稳定官能团的断裂,气体浓度有所回升。C_2H_4气体在干裂-活性-增速温度阶段前增长较为缓慢,而后急剧增长,当温度到达燃烧温度时,C_2H_4气体浓度达到顶峰,随后随着温度的上升,气体浓度急剧下降。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CO+CO2、CO—CO2-H2系气体压力对还原度、金属化率、碳化铁率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得到:提高压力加速了还原、析碳和渗碳反应。温度700℃、反应时间180min、气体成分80%CO+20%CO2,压力0.2MPa条件下,产物的还原度、金属化率和碳化铁率均超过了60%;相同温度、反应时间条件下,气体成分为75%CO+25%CO2,压力为0.48MPa产物的三个指标都超过了85%。氢气有促进还原和抑制析碳的双重作用。  相似文献   

8.
煤自燃过程气态产物产生机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利用气态产物预报煤的自燃过程,需要对煤自燃过程产生气体的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利用实验模拟出煤自燃气态产物的产生过程,得出其规律是:不同指标气体开始出现的温度不一样,同一指标气体在不同煤体中出现的温度不同.对煤低温氧化过程微观结构、自由基浓度与煤体温度之间的变化规律的分析,并以煤自燃自由基和逐步自活化反应为理论基础,提出了新的煤自燃过程气态产物产生机理,即煤中不同活性结构在不同温度下被活化发生氧化反应,在发生氧化反应时该类结构发生断裂形成自由基.不同自由基之间,自由基与氧之间相互发生反应,形成不同的指标气体从煤体中释放出来.图3,表4,参12.  相似文献   

9.
东滩煤矿3层煤自然发火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东滩煤矿的现场实际,采用ZRM-15型煤自然发火实验装置对东滩矿煤样进行了历时78 d的煤自然发火实验,模拟了从常温至452.7℃煤自燃的全过程,掌握了煤自燃高温区域的发生、发展及其动态变化过程和指标气体体积浓度随温度的变化趋势。实验结果表明:实验装置内煤体高温点动态变化的总趋势是由煤体中上部向下部移动。氧化初期,距供风表面一定距离的炉体中上部温度变化较快;随着煤氧化时间加长,温度变化较快的区域不断向进风侧移动,高温点最终移至供风侧煤体表面,形成明火。  相似文献   

10.
为了更好的预测预报察哈素煤矿3号煤层的自然发火,在3号煤层采集五组煤样,在实验室进行了煤的氧化升温模拟试验,得出了不同温度下CO、C2H4及其他气体的产生规律,对不同温度范围内CO浓度随温度变化进行了拟合。根据试验结果确定了3号煤层自燃的标志性气体,同时根据察哈素煤矿井下实际,确定了3号煤层自燃分级预警的CO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