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机体的免疫系统中有一有效地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细胞群——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群。CTL细胞可以直接攻击肿瘤细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HLA-G分子在异种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前景, 用RT-PCR方法从人胎盘组织中克隆了HLA-G cDNA, 构建了哺乳动物表达载体; 通过稳定转染, 获得了高效表达HLA-G蛋白的猪血管内皮细胞(PECs)克隆. 经细胞毒实验发现, HLA-G不仅可以抑制活化人NK-92细胞对PECs的杀伤, 其抑制水平达到或低于NK-92杀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水平; 而且可以抑制异种抗原特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抑制率为59.1% ~ 88.9%. 因此认为HLA-G作为异种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新策略, 不仅在延迟性排斥阶段起到抑制NK细胞作用, 而且在细胞性排斥阶段同样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3.
免疫多样性的遗传基础(Ⅲ)——MHC分子及其多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鼠等高等动物对侵入体内的抗原,具有高度有效的防御体系。在自然情况下,防御体系主要掌管两类反应:其一,产生与侵入体内的外来抗原进行特异性结合的抗体分子(图23A);其二,杀伤T细胞认识感染病毒的自身细胞(图23B)。在这两类反应中,MHC分子、T细胞受体和外来抗原三者引起的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有着重要意义。其中MHC分子因有多态性,因此在防御反应中,似以识别“己”与“非己”的制约分子身份发挥作用。近来,大多认为抗  相似文献   

4.
HLA-G抑制NK和T细胞介导的对猪内皮细胞的细胞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斌  殷惠军  黄秀英  孙方臻 《科学通报》2002,47(21):1644-1649
为了探讨HLA-G分子在异种器官移植中的应用前景,用RT-PCR方法从人胎盘组织中克隆了HLA-G cDNA, 构建了哺乳动物表达载体;通过稳定转染,获得了高效表达HLA-G蛋白的猪血管内皮细胞(PECs)克隆,经细胞毒实验发现,HLA-G不仅可以抑制活化人NK-92细胞对PECs的杀伤,其抑制水平达到或低于NK-92杀伤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水平,而且可以抑制异种抗原特异T淋巴细胞的细胞毒作用,抑制率为59.1%-88.9%。因此认为HLA-G作为异种移植诱导免疫耐受的新策略,不仅在延迟性排斥阶段起到抑制NK细胞作用,而且在细胞性排斥阶段同样可以抑制T淋巴细胞作用。  相似文献   

5.
N端和C端结构对TNF与受体亲和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晓龙 《科学通报》1995,40(17):1621-1621
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细胞因子,它对肿瘤组织和细胞的特异杀伤作用使人们对其用于临床抗肿瘤治疗寄予很大希望.但是临床试验表明,重组天然人TNF(hTNF)的毒副作用很大,限制了它的使用剂量,从而也影响了它的抗肿瘤效果.因此,进一步提高TNF的抗肿瘤活性,降低其毒副作用,是将TNF广泛用于临床治疗的前提.为此,我们应用基因工程手段对TNF分子的结构进行了改造,构建了3种新型  相似文献   

6.
免疫学家在寻找体内起免疫监视作用的细胞时,发现了多种具有不同功能的淋巴细胞.如果培养条件适宜的话,有些类型的细胞会杀伤其他类型的细胞,包括肿瘤细胞.这些细胞包括T 淋巴细胞亚群和“自然”杀伤细胞,所以称为自然杀伤细胞是因为它从血液或者淋巴组织中分离出来时处于有活性的细胞毒(细胞杀伤)状态,而毋需活化或免疫措施.几种细胞毒细胞成功地起着免疫监视的作用,然而尽管这些细胞在培养中能杀伤一些肿瘤细胞,但是还未能证明它能在癌症患者中也有同样的效能.现在免疫监视再次引起了大家的重视,因为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7.
Bari.  M 范宗理 《世界科学》1991,13(10):14-15
一个受到病毒感染的细胞,是如何通过免疫系统的杀伤者T细胞,在其自身表面触发起一种攻击活动的呢?简短答案,就是T细胞通过一种型-I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MHC)蛋白质,识别出现在受感染细胞表面上的病毒蛋白质片段,这种现象,称作"抗原表述".但是,隐匿在这种答案中的秘密,多年来一直令免疫学家  相似文献   

8.
免疫学家在寻找负责机体“免疫监视”细胞中,发现一类琢磨不定的淋巴细胞,每种细胞有其独特功能。几种细胞在适当培养条件下,能把另外一些细胞——包活肿瘤细胞——杀死。这几种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一种亚型和“天然”杀伤细胞,之所以叫“天然”杀伤细胞,因为不需要活化或免疫,就能从血液、淋巴器官分离出这种带活性和细胞毒性(杀伤细胞)的细胞。  相似文献   

9.
探讨乳腺癌特异性多肽PI携带外源性生物大分子靶向抗肿瘤的作用.将分离纯化获得的融合蛋白PI-EGFP与靶细胞MDA-MB-231体外共培养,探讨融合蛋白与靶细胞的结合能力;将此融合蛋白经尾静脉及肿瘤局部注射入荷瘤裸鼠体内,探讨其在肿瘤部位的聚集程度;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pI-tk,诱导表达、分离纯化、鉴定获得的融合蛋白PI-HSV-TK,将不同浓度的融合蛋白与MDA-MB-231细胞共培养,经更昔洛韦(ganciclovir,GCV)作用后,探讨PI-HSV-tk对细胞的靶向杀伤效应.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在靶细胞内可检测到绿色荧光信号,经尾静脉及局部注射融合蛋白PI-EGFP后,在不同组织器官可见不同强度的荧光信号,在尾静脉注射组的肾脏和肿瘤部位可检测到荧光信号,而局部注射组仅在肿瘤部位可检测到;成功构建了重组原核表达载体pET-28a(+)-pI-tk;分离纯化获得高效表达的PI-TK融合蛋白,SDS-PAGE电泳及Western blotting鉴定融合蛋白的表达正确;CCK-8法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GCV对转导融合蛋白的MDA-MB-231细胞有杀伤作用,IC50值为152.64μg/mL.乳腺癌特异性转导多肽能携带生物大分子进入靶细胞,并携带具有杀伤效应的物质,使其发挥靶向治疗作用,为进一步探讨该多肽作为靶向性载体奠定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病毒学家已知道一种称之为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s,CTLs)可以追捕受到感染的细胞并释放致死因子,将受染细胞及其所含的病毒杀灭。最近,研究者认识到这种免疫细胞还可采用一种较温和的杀伤方式,例如对付乙型肝炎病毒,这种淋巴细胞可以分沁某些因子,该因子可促进受染细胞破坏它自身所产生的病毒分子,而且这种活性在抑制感染的同时,对受染细胞本身产生伤害。  相似文献   

11.
《科学通报》2007,52(23):2758-2758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祖森实验室主要从事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免疫活性细胞介导的肿瘤杀伤机制以及肿瘤与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治疗等领域的研究,拥有一  相似文献   

12.
程雨时 《科学通报》1985,30(16):1267-1267
由于血卟啉衍生物比较特异地潴留在肿瘤组织中,在光的照射下可以杀伤瘤细胞,所以可用来治疗肿瘤。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光辐射疗法(PRT)已经用于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以及皮肤等许多恶性肿瘤的治疗,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为了进一步提高光辐射治疗的效果,寻找对瘤组织选择作用强的光敏剂是一重要课题。本文报告Walker-256肿瘤细胞对“激光3号”和Photofrin Ⅱ的摄取比较,同时也观察了在激光作用下“激光3号”和Photofrin Ⅱ对L615、L1210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3.
在“免疫监视”体组织的细胞的探索中,免疫学家已发现种类繁多的淋巴细胞,每一种具有特殊的功能。在正确的培养条件下某些类型的细胞可以杀死其他类型的的细胞(包括肿瘤细胞)。这些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子集和“天然”杀伤细胞。现代免疫学研究已揭示,淋巴细胞是通过释放出类似激素的物质(总称为淋巴激活素)来联系的,这种激活素可固着在细胞表面并“激活”细胞。一种熟知的淋巴激活素是由被抗原激活的T淋巴细胞释放出的间白细胞素-2(IL-2)。1980年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的S.Rosenberg组注意到,当正常人或动物的淋巴细胞用IL-2培养时可获得杀死培养物中肿瘤细胞的能力。在84年完成的一系列实验中已表明,把淋巴激活素激活的杀伤细胞(LAK)注入肺部患转移瘤的小鼠,肿瘤即消失;将IL-2和LAK细胞同时注入亦同样有效。在新近的一系列实验中他们发现,如将IL-2注入  相似文献   

14.
《科学通报》2007,52(24):2870-2870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祖森实验室主要从事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免疫活性细胞介导的肿瘤杀伤机制以及肿瘤与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治疗等领域的研究,拥有一支全天候的创新研究队伍,  相似文献   

15.
DNA错配修复(mismatch repair, MMR)功能缺失是确认的肿瘤发病机制之一.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诊断治疗的要求, 有必要从整体上对肿瘤的错配修复功能状态作出评价. 以M13mp2噬菌体及其衍生株和E. coli大肠杆菌为材料, 以lacZα为报告基因, 构建含有错配碱基的异源双链DNA分子. 提取错配修复功能完整细胞株(TK6)和错配修复功能缺陷细胞株(Lovo)的全细胞蛋白, 经大T抗原依赖性SV-40 DNA复制检测, 证实其生物学功能保持完整后与构建成功的异源双链DNA分子共同作用, 发现TK6对双碱基缺失del(2)的修复效率超过60%, 对单碱基错配G·G的修复效率超过50%; 而Lovo对双碱基缺失del(2)的修复效率低于20%, 对单碱基错配G·G的修复效率低于10%. 以异源双链DNA为待修复模板, 以细胞株TK6和Lovo分别作为MMR功能完善和缺陷表型的参照, 建立体外错配修复功能分析模型. 应用该模型检测1例具有微卫星不稳定性表型的HNPCC病人肿瘤组织, 发现其MMR功能丧失; 而检测1例微卫星稳定的散发性直肠癌病人肿瘤组织, 发现其具有MMR功能. 结果表明该模型可用于体外检测各种肿瘤细胞和/或组织的错配修复功能. 为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方法, 对进一步了解错配修复功能状态在各种类型肿瘤中的作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周珍珍  庞媛  孙伟 《科学通报》2022,(22):2570-2572
<正>肿瘤免疫治疗可以调动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识别杀伤肿瘤,是目前临床治疗中极具前景的肿瘤治疗新策略[1,2].但是,并非所有的患者都会响应免疫治疗,这归因于:(1)患者体内能够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的效应T细胞数量不足;(2)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对免疫细胞的抑制作用.事实上,现有的大部分肿瘤免疫治疗侧重于提升体内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数量,  相似文献   

17.
<正>在众多癌症治疗方式中,免疫治疗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即通过激活或增强T细胞等免疫细胞的功能和活性来达到杀死癌细胞的能力,而非直接靶向癌细胞[1,2].这种治疗方式因为对正常人体组织细胞损伤小、疗效持久、延长生存时间,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然而,肿瘤微环境中T细胞浸润不足和活性受到抑制是目前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障碍[3].其根本原因包括肿瘤血管结构和功能异常以及肿瘤组织中致密的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 ECM)[4~6].血管异常阻碍了T细胞的有效输送和传播,  相似文献   

18.
《科学通报》2007,52(21):2534-2534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范祖森实验室主要从事肿瘤发生的分子基础、免疫活性细胞介导的肿瘤杀伤机制以及肿瘤与传染性疾病的免疫治疗等领域的研究,拥有一支全天候的创新研究队伍,正从事着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探索(FanZ,eta1.Cell,2003;Nature Immunology,2003;Blood,2006;Lu H eta1.J Immun0l.2006;Zhao T et a1.Cell Death Differ&JBC,2007;HuaGeta1.JBC,2007etc).  相似文献   

19.
以癌攻癌     
美国的科学家现在正期望借助于从肿瘤本身取得的、经放射照射的细胞来克制深部的皮肤癌。北卡罗来那州的Duke大学的(Fred Seigler及其同事希望用这种“变节的”细胞作为疫苗来激发起机体的防御机制与肿瘤作斗争。Seigler已发现患者的白细胞可以杀伤在实验室培养的皮肤癌细胞或黑色素瘤细胞。他希望知道白细胞的这种杀伤能力是否可以增强。他从病人体内取得黑色素瘤细胞,然后用放射处理,再注射回病人的体内,期望借此帮助病人建立起免疫力。  相似文献   

20.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相信,组织或器官移植所以被排斥,是因机体免疫系统发觉了“入侵”物质的抗原,从而激活起特异性的T细胞来攻击与杀伤移植物细胞之故。这种观点意味着所有抗原皆可刺激T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