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滑油冷却器小型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滑油冷却器小型化的主要途径,采用整体针翅管和光管混合管束形式设计并制造了一台纵流式小型滑油冷却器,与光管弓形折流板滑油冷却器、整体针翅管弓形折流板滑油冷却器的实验对比表明,在壳侧相同油质量流量下,其单位体积的换热量较高,而壳侧压降较低,综合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冷却水在换热器管程流动并与壳程的热油逆流换热条件下,对螺旋隔板三维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与压降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并与光滑管进行了对比.在相同壳程Reynolds数下,三维翅片管的壳程Nusselt数是光滑管的2.2-2.9倍,而压降是光滑管的2.3倍左右.采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 6.0对螺旋隔板三维翅片管和光滑管换热器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螺旋流条件下光滑管表面速度矢量均匀、稳定,而三维翅片表面的速度矢量因翅片激发流体而产生湍动和不规则的二次流,从而强化了流体的对流传热.对于螺旋隔板三维翅片管换热器,壳程Nusselt数和压降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实验计算值吻合良好,最大偏差分别为6.3%和9.8%.  相似文献   

3.
谭怡  阎昌琪 《应用科技》2005,32(6):56-58
对3个采用整体针翅管的滑油冷却器进行了传热试验,结果表明:经改进后的滑油冷却器具有良好的强化换热效果.当换热管数量减少1/2,在相同的油质量流量下,强化管冷却器的换热量是光管滑油冷却器的1.06倍,换热系数是光管滑油冷却器的2.2倍.  相似文献   

4.
强化管在空压机后冷器中传热与流阻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空气压缩机后冷却器中采用横纹管、螺旋槽管及光滑管作为换热元件,以压缩空气、水为换热介质,进行了传热和流体力学性能的测试。实验结果表明:前两种强化管对压缩机后冷却器都有较显著的传热效果。但相比之下,横纹管比螺旋槽管的效果更好。本文还对两种强化管的传热和流阻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钛合金螺旋扭曲扁管换热器壳侧选用高黏度导热油的传热规律,对钛合金螺旋扁管换热器的壳侧在层流(Re2 000)与过渡流(2 000Re9 000)状态的传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与分别采用钛合金圆管与螺旋槽管作为换热元件的折流板换热器进行比较,根据实验数据并采用多元线性拟合对扁管壳侧的努塞尔数Nu与阻力系数f进行拟合,其最大拟合误差都是±10%。实验结果表明,螺旋扁管换热器的壳侧在层流与过渡流均有明显的强化传热效果,其强化传热指标h/Δp是螺旋槽管换热器的1.7~2.5倍,光管换热器的2.3~4倍。在层流与过渡流状态下,扁管尺寸、Re、Pr对传热影响较大,螺旋扁管换热器特别适合层流换热。  相似文献   

6.
螺旋折流板波槽管换热器换热与阻力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为工质,对螺旋折流板波槽管换热器、螺旋折流板光管换热器及传统弓形折流板光管换热器进行了壳程和管程的传热及阻力对比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相比弓形折流板光管换热器,螺旋折流板光管换热器总传热系数和壳程换热系数分别提高50%~80%和90%,壳程阻力减少15%~20%;螺旋折流板与波槽管结合使用,换热能力进一步加强,总传热系数是弓形折流板光管换热器的2.01~2.11倍,是螺旋折流板光管换热器的1.15~1.6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二氧化硫气体换热器为例,分析研究了弓形隔板管壳式气体换热器在管内与管隙间由于流体能量损耗分配的不合理性而对换热器传热性能所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了以换热器壳程气体纵向冲刷为结构特征的双面整体形低翅片管换热器的传热优化设计方法,使得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在管内与管隙间气体总压降不变,气体流量不变以及传热温差不变的条件下,比原弓形隔板管壳式气体换热器的总传热系数提高80%。总传热面积减少42%。  相似文献   

8.
为解决整流变压器因油风冷却器故障带来的跳闸,对油风PLC程序设计重新设计和编写,弥补因油风冷却器控制线路故障、硬件上的不足而设计油风控制器的PLC程序。  相似文献   

9.
刘志华 《科技信息》2011,(25):I0120-I0120,I0133
本文对热虹吸氨—油冷却器运行原理以及在某工地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介绍,提出了几点技术措施。并针对该工程进行了热虹吸氨—油冷却器与传统的水冷式油冷却器的经济性对比分析,提出在今后的冷冻工程中应大力推广热虹吸氨—油冷却器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新型湍流式冷却器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湍流管式冷却器的冷却机理和设计问题,讨论了湍流管入口角、出口角、喉口直径和水缝的选择范围。现场硬线软线冷却效果实测结果表明,湍流式冷却器比直喷式冷却器具有更高冷却器效果。  相似文献   

11.
对针翅管(包括Sunrod焊接针翅管和整体针翅管)进行了气相和液相传热性能实验研究,试验分别在空气、水和油等介质中进行,得出了流体纵向流过针翅管的流动换热准则关系式。结果表明针翅管具有优良的传热性能和较低的阻力损失。  相似文献   

12.
平直翅片管换热器传热与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研究了3种翅片间距(s=2.0、2.6、3.2mm)和3种管排(N=2、3、4)的9个平直翅片管换热器的换热和阻力特性,在工业常用凡数范围内给出了包括翅片间距及管排数影响的换热和阻力性能通用关联式,同时得出翅片间距、管排数对换热和阻力性能的影响规律,为设计和选用平直翅片管换热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采用焓法和控制体积法对圆管内肋片蓄冷器的结冰特性进行分析,引入无量纲参数建立结冰过程的数学模型,并进行数值求解。结果表明:随着圆形内肋片管蓄冷器的肋片长度、厚度、数量的增大,蓄冷介质达到给定蓄冰率的凝固时间都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尤以肋片长度的影响较为明显,肋片厚度对蓄冰特性的影响最小;肋片间距对该蓄冷器的蓄冰特性也有较大影响,随着肋间距的增大,达到给定蓄冰率的完全凝固时间将急速增大。研究可以为蓄冷器的结构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正交试验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影响翅片管式制冷换热器翅片表面开孔的3个参数,孔型、开孔几何尺寸及开孔位置,确定了3种优化的穿孔翅片片型.以平翅片作为基础片型,分别将4种翅片用于管式制冷换热器.风洞试验表明,结霜工况下,1.5~5.2m·s-1的试验风速范围内,翅片表面开椭圆孔的翅片管式制冷换热器换热性能最好,其单位面积制冷量、翅片平均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压缩机能效比相对平翅片均有明显提高.以风速2.5m·s-1为例,上述各值分别提高了37.8%,79.4%,25.0%.空气流过翅片管式换热器的平均阻力则降低了30.0%.  相似文献   

15.
外翅片管加工时飞边的形成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建立了挤压犁削加工外翅片管过程中的飞边的生成模型,给出了产生飞边的判定准则,并对影响飞边产生的因素进行了研究,理论分析及实验结果表明,当刀具挤压挤起的金属边脊的体积大于顶刃切出的翅片体积时,会形成飞边而失稳,反之,则挤压犁削过程稳定,无飞边产生。  相似文献   

16.
为了找到超(超)临界电站锅炉膜式水冷壁鳍片的最佳厚度,基于温度场数值模拟结果研究了鳍片厚度和鳍片危险点温度的关系,找到一种确定鳍片最佳厚度的方法,该方法能对设计锅炉的鳍片厚度的选取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7.
带扰流孔的矩形翅片表面换热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质热比拟技术,对带扰流孔的矩形翅片椭圆管翅片表面的局部和平均传质系数进行实验研究,通过对翅片表面局部传质系数的测定,揭示了翅片表面气流的流动和对流换热机理,以及扰流孔对单排管翅片表面换热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参数下,增加扰流孔数可使换热强化,但中间位置的扰流孔对换热起的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8.
进行了3种强化管在不同碳酸钙溶液浓度和流速下的动态结垢实验,得到碳酸钙浓度、流速和不同管型对碳酸钙析晶垢结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碳酸钙浓度增大,使溶液中均相成核速率和所形成晶核的生长速率增大,使溶液换热表面界面的污垢晶粒浓度和成垢离子浓度均增大,前者使更多的污垢附着换热面,而后者使表面异相成核速率和生长速率增大.流速增大,使光管表面形成的晶核、污垢晶体和污垢热阻均减少,而诱导期延长;使平直和锯齿斜翅管初始成核增多,但诱导期延长,而结垢量和污垢热阻减小.平直和锯齿斜翅管在清洁状态和结垢状态下均具有比光管更大的总换热系数、更小的污垢热阻,尽管结垢量略多.在相同结垢状态下,锯齿斜翅管的结垢量和污垢热阻大于平直斜翅管的,但是,其总换热系数仍大于平直斜翅管.  相似文献   

19.
根据理论分析及实验观察,提出了电喷射加热器管内水被加热过程的模型,观察了冰同喷射加热管出口处水流态,其中内螺旋翅片管内水流态呈螺旋状,而光壁管,直翅片管均沿轴线平行,试验结果表明:内螺旋翅片管制成的电喷射加热器出开水时间最快和出开水量最大,其次分别是直翅片管和光壁管,另外采用内螺旋翅片管制成电喷射加热器金属块温度最低,其次分别是直翅片管和光壁管。  相似文献   

20.
超高速充液旋压时轴向拉力和断管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系统分析了超高速充液旋压内螺旋翅片过程中轴向拉力和断管倾向 .改善入口模区和旋压区管内 (外 )润滑条件 ,优化入口模和挡头结构 ,精确控制旋压量大小是减少轴向拉力及其断管倾向的主要措施 .旋压量增大时轴向拉力增大 ,当旋压量超过临界值时轴向拉力随旋压量增加而急剧增大 .入口模锥角对轴向拉力的影响十分明显 ,在入口模锥角13°时 ,轴向拉力最小 ,随着入口模锥角的增大或减少 ,轴向拉力均会增大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