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钟嵘评刘桢“其源出于古诗”,究其古诗与刘诗的渊源主要是就感情基调、情感表现手法、语言风格等三方面论述。依钟嵘的美学观念来看,古诗是“文质”兼有的,而刘桢则主要继承了古诗的“气”质,并将它最大化地用诗呈现出来。刘桢的诗以“气”“骨”“力”胜,这是钟嵘之所以给予他很高评价的原因。但综观现存刘桢的诗作和历代评论家对他的评价,钟嵘的品评还是不够全面的。刘桢诗虽以气胜,但也有沉郁顿挫的深情,可以说是:“骨中有情,气中有文。”  相似文献   

2.
《古诗十九首》在思想内容、结构安排、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体现了“直而不野”特色。这一特色的形成与《古诗十九首》从属于广义乐府、叉与文人创作有关。《古诗十九首》的“直”突破了“诗骚”的传统,保留了汉乐府言世俗之情的特质,《古诗十九首》的“不野”叉将文人的深邃和精致融入民歌中。它的出现开创了中国文人诗创作的一个新的领域,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古诗,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吟着古诗走进了文学的殿堂。因此,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其中“古诗文70篇(段)”,还附了推荐篇目。这些古诗全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作,既十分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准确把握古诗情与景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六朝时期,南朝乐府民歌空前繁荣,对此,明清各家古诗选本的选录却不尽相同,不难发现《古今诗删》倡复古,亦重言情之作;竟陵派《古诗归》其“幽深孤峭”既有“雅”的一面,也有“俗”一面;《古诗源》与《古诗赏析》选篇相同很多,但《古诗源》论诗虽重情,从“温柔敦厚”诗教观出发,对乐府情歌选择甚严;而《古诗赏析》从作诗标准出发,对乐府情歌则选择较多。  相似文献   

5.
在语文教材中,因古诗的作者距今年代久远,其社会历史背景学生不易理解,故在体会“诗情”方面颇有难度,不少古诗课都上得死气沉沉,从理解诗意到背诵到默写,对大多数学生而言,不过是机械地“操作”过程,学生并未真正理解诗意。在古诗教学中,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相似文献   

6.
西方出版我国古诗英译的“走势”毛红旗(湘潭市教育学院,湖南,湘潭,411000)西方人对我国古诗早有兴趣,特别是自从埃兹拉·庞德 ̄[1](EzraPound)于1915年出版英文《神州集》(Cathay),紧接着发表了一些研究我国古诗的论文之后,意象...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研究李白的成果丰硕,但继承古诗方面都很吝啬。在新文学运动中则普遍陷入了一种“国外的月亮就是圆”的成见,而文学研究的谬误是以造新词为发端的,“哲学”、“文学”、“文章”等词汇都变得很含混。中国悠久的诗歌文化传统,应该成为现代人生活的一部分。国外来的只是可以尝试,不足以依赖。  相似文献   

8.
陈家辉 《大自然》2010,(5):18-21
柳树可以说是人类的老朋友了。“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古诗中的咏柳佳句可谓不胜枚举。  相似文献   

9.
在奈达的“动态对应”理论的关照下,论述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动态翻译注重接受者的反应,旨在使译文对接受者产生与原文对其接受者一样的反应。奈达承认诗歌翻译有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他认为关键是保持原著的“风格和精神”。简要介绍中国古诗英译的可译与不可译的矛盾;接着通过对一些中国古诗的研读,肯定了中国古诗的可译性并提出了解决方法如风格的移植、音韵的移植、文化的移植等。同时指出动态对应理论有其局限性,因此翻译中国古诗并无一定的方法或原则,关键是保持原诗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孔子曾对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中国古典诗歌确实是群星璀璨的文学星空中最明亮、最耀眼的的那颗星辰。它语言生动凝炼、意境清新深远,音韵和谐优美,千百年来,哺育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成长。古典诗歌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的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将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初中古诗教学法。  相似文献   

11.
《古诗十九首》在艺术方面有“五言之冕冠”之称,这已为历来诗论家所公论,而它的思想价值并未得到应有的肯定。《古诗十九首》思想价值最突出的成就是诗人在我国文人五言诗中第一次把“人生”这个严肃的主  相似文献   

12.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多是千古传诵的名家名篇,既非常适合小学生阅读,又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我们教师应该通过古诗教学,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让小学古诗教学成为美的教学,让小学古诗教学的课堂成为美的课堂,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美育。本文试从画面美、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和语言美这几个方面来探讨小学古诗教学中审美教学的实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钟嵘《诗品》陆机条中有“尚规矩,不贵绮错,有伤直致之奇”一句,“尚规矩”主要着眼于陆机五言诗在继承诗歌“风雅”之旨方面有诗人本身的儒学修养和时代风尚等因素的推动;“不贵绮错”的根本原因在于诗人崇尚的诗学标准是“缘情而绮靡”,对诗歌创作的要求在于“会意尚巧”、“遣言贵妍”;“有伤直致之奇”的评价源于钟嵘认为陆机的拟古之作过于拘泥古诗的情绪,而非由己出,兴、比不尽自然,加之语句华丽略过逞才雕饰,妨碍了诗作的自然之美。  相似文献   

14.
英美意象派诗人推崇中国古典诗歌,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中国古诗的表现技巧,强调意象的直接呈现,主张“纯用意象”,将意象“并置脱节”。但由于文化背景的异质性,英美意象派诗歌与中国古诗在审美效果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杜甫七言古诗在语言运用方面颇具匠心,尤其是其中对仗句式的灵活运用整中寓变,以拙见巧,具有独特的表达功能。本文对杜甫七言古诗中对仗句的语式变化试作具体的例析,以期从一个侧面阐释诗人“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6.
《古诗十九首》承传了《诗经》中《蒹葭》、《汉广》等篇的“间阻思慕”模式,但又有所突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间阻物”有所拓展,抒情方式有所突破,表达方式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诗歌,历史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和文学艺术各个方面,但现在有许多中学生迫于应对各种考试,不会品味,欣赏古诗,因而造成对古诗理解的不深不透。鉴于此,教师在教学古诗中,应教会学生欣赏古诗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诗的欣赏,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古代诗歌的水平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问题的提出 古诗说得好:“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英语课受到学生喜爱,就要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英语课“活”起来。新课标要求英语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要注重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是一门实践课,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需要通过学生个人的实践才能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古诗源》是中国诗学史上一部十分重要的经典选本,是沈德潜在“格调说”诗学思想指导下进行选诗的,是沈德潜“格调说”的经典范本。《古诗源》谈本求源,展现了唐前诗歌发展的脉络及创作成就。在诗选方面具有很大的价值,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诗与数     
黄慧 《小学科技》2010,(3):33-33
有两句古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现把它们编成算术题: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