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王镭  阎昌琪 《应用科技》2009,36(8):65-68
通过对新型混合管束式双流程滑油冷却器的大量实验研究,发现其具有很强的换热能力.新型混合管束式双流程滑油冷却器与光管弓形折流板式滑油冷却器,在流动条件总体相似的情况下进行的试验说明,新型混合管束双流程滑油冷却器的单位体积换热量很高,而压降相对较小,综合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2.
滑油冷却器小型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论述了滑油冷却器小型化的主要途径,采用整体针翅管和光管混合管束形式设计并制造了一台纵流式小型滑油冷却器,与光管弓形折流板滑油冷却器、整体针翅管弓形折流板滑油冷却器的实验对比表明,在壳侧相同油质量流量下,其单位体积的换热量较高,而壳侧压降较低,综合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3.
采用试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了流体力学不稳定性对强化换热的影响.水流经Helmholtz共振腔时被转变为脉动流体,脉动的水经单管换热器时被加热,测量不同条件下加装共振腔和不加共振腔时的换热系数.研究发现,加装了Helmholtz共振腔时换热系数明显提高10%~40%.  相似文献   

4.
强化对流换热场协同唯象理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根据现代热力学流与力的热力学线性唯象关系,导出了对流换热强度与流体中存在的各种内场及外场的关系,从唯象上阐明了降低热边界层厚度、增加流体优动和增加近壁面速度梯度的强化对流换热方法的物理机制。结果表明,强化对流换热的本质是控制内场和外场方向的协同,并从此可指导发展强化对流换热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5.
对用于氧化铝焙烧过程中的流化床冷却器进行了研究,针对其流化风速、换热系数沿流动方向渐变的特性,对管壁外侧的换热系数、床层与管内流体总的传热系数以及冷却系统内的能量分配情况进行了分析,并根据相关的公式给出了变化曲线.研究对实际工程有参考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低沸点工质在水平蒸发换热强化管内换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分析作者和国内外文献有关低沸点工质在水平螺旋翅片管内蒸发换热特性实验数据,讨论了热流密度、质量干度和质量流速对局部换热系数的影响,并将实验数据与现有的螺旋翅片管换热关系式的计算值进行比较,结果表明,Kandlikar的关系式具有明确的流动沸腾换热机制及一定的计算精度.为提高其通用性和计算精度,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改进Kandlibar关系式的具体设想.从而为优化设计螺旋翅片管、研制高效蒸发强化管提供了理论计算依据.  相似文献   

7.
圆柱形和三角形电极的EHD强化管内沸腾换热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R-123为工质,对圆柱形电极和三角形电极进行了电水动力学(EHD)强化管内核沸腾换热试验研究。试验换热管为垂直套管式,外层为加热水路,内层为工质回路,中心布置着电极。电场强度范围为0~2.133MV/m,热流密度范围为1.5~10.0kW/m2,换热系数的误差为±9.7%;相应的强化因数的误差为±12.2%。结果表明:两种电极的最大强化因数接近,分别为2.15和2.11;在达到最大强化因数时,三角形电极所需要施加的平均电场强度和能耗比圆柱电极低得多。  相似文献   

8.
电极对EHD强化沸腾换热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综合国内外EHD强化沸腾换热的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电极的形状,位置,材料和极性对EHD强化沸腾换热的影响,并指出了该领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试验研究了在发动机喷管中加装金属辐射板前后,喷管壁面温度、热喷流温度与喷管红外辐射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加装金属辐射板后,热喷流与喷管壁面之间的热量传递显著增强,热喷流中心温度降低,壁面温度明显升高,在90°方向上,热喷流3~5μm波段的红外辐射强度降低了38.5%。文中从热喷流、喷管壁面以及金属辐射板等相关部件的温度变化情况对红外辐射强度的变化原因进行了解释。   相似文献   

10.
EHD强化沸腾换热的模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沸腾及EHD强化换热理论的基础上,结合R11工质在垂直管内受直流高电压作用下的沸腾换热试验数据,提出EHD强化沸腾换热的数学模型;模型计算与试验结果的相对误差小于±30%.  相似文献   

11.
对针翅管(包括Sunrod焊接针翅管和整体针翅管)进行了气相和液相传热性能实验研究,试验分别在空气、水和油等介质中进行,得出了流体纵向流过针翅管的流动换热准则关系式。结果表明针翅管具有优良的传热性能和较低的阻力损失。  相似文献   

12.
介电流体的EHD强化凝结换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自行设计组装的基于朗肯循环的低温余热发电模型的基础上,以CFC11为工质,进行了介电流体的EHD强化凝结换热的实验研究,得出了不同温度下凝结换热系数,热流密度与外施电压之间的关系,并对外施电场的功耗进行了分析,为EHD冷凝强化换热理论研究的扩展提供了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板翅式机油冷却器传热性能和阻力特性的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发动机机油冷却器的4个主要厂家生产的同一型号的8个板翅式机油冷却器进行了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机油冷却器的传热性能和阻力特性有较大的差异.根据机油冷却器传热性能和阻力特性的实验数据拟合了换热量、阻力、传热系数随机油流速的变化关系,可为机油冷却器的结构设计及选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煤粉加压气化炉膜式螺旋管对流换热器在高温高压工况下的换热特性。分别以N2、He、N2和He体积比为2∶1的混合气体为试验气体,试验时对每一种气体压力均从0.5 MPa开始进行,至3.5 MPa结束,在每一个压力值下,试验段入口温度从150 ℃升到450 ℃。通过试验研究了压力对雷诺数及换热系数的影响和不同的冲刷形式下的膜式螺旋管的换热特性。结果表明:压力影响该管型的换热能力;获得了不同工作条件下该管型的换热拟合式。  相似文献   

15.
以水为介质,研究了不同截面短长轴比B/A (B/A=0.3-0.5)和导程与直径比S/de (S/de=17-50)的螺旋扁管管内传热和流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管内Nu和f值均随均随B/A值和S/de值的增大而减小,但随B/A值的增加而减小得更快,B/A值对螺旋扁管管内传热与流阻性能影响更大;在相同Re和Pr下,螺旋扁管管内Nu数为光滑管的1.3~2.5倍;阻力系数f是光滑管的1.2~1.5倍.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法对实验数据进行归纳与整理,提出螺旋扁管管内努塞尔数和阻力系数的准数方程式,其最大误差分别是12%和6%,可为螺旋扁管换热器的工程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基于Fluent对9根具有不同结构参数的单头螺旋槽管进行了数值研究,得到了螺旋槽管内流体速度和温度分布,从微观上说明了螺旋槽管强化传热的机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在研究的雷诺数Re范围内(10 000~45 000),螺旋槽管的努塞尔数Nu是光管的1.34~2.01倍;阻力系数f是光管的2.01~6.40倍;Nu和f随槽深e的增加而增加,随节距p的增大而减小。螺旋槽管传热的综合性能明显优于光管,在换热面积和泵功率消耗相同的情况下,综合性能最好的2#管可使换热量提高14%~19%。  相似文献   

17.
引入惰气增强传热具有清洁、增加的压力降小和不干扰流体流动等优点.在传热实验装置的竖直向上矩形管道入口处引入氮气,通过对一般对流传热与引入氮气情况下的传热实验进行对比,考察了引入氮气对传热的增强作用。结果表明:混合对流传热时。传热的增强更加显著,引入惰气对对流传热的增强程度要明显好于对过冷沸腾传热的增强.通过对惰气增强传热的机理进行分析,提出惰气对传热的增强作用,是气泡引起液速增加而产生的湍动增强和气泡滑移而产生的边界层湍动增强这两种机理叠加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