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重庆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成因及治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庆是我国碳酸盐岩分布最广、喀斯特发育最强烈的省区之一,而其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面积为8 557.45km2,占全市石漠化面积的92.45%.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重庆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成因与治理研究对重庆市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概述了重庆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的现状和特征,着重分析了其形成的主要原因,并从重度、中度和轻度石漠化入手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广西石漠化的成因及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广西石山区石漠化的成因复杂 :一是自然条件恶劣。石山裸露 ,悬崖陡壁 ,石多土少 ,土层很薄 ,石山多裂缝漏水和地下河在暴雨季节倒灌 ,造成石山区旱涝灾害频繁。二是植被稀少 ,水土流失严重 ,面积达 4 .3×1 0 4 km2 ,占广西水土流失总面积的 73.3%。三是人为破坏 ,过度开垦、采伐。针对广西石漠化情况 ,本文提出了治理和改善对策 :( 1 )加强法制管理 :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 ;( 2 )生物治理 :封山育林 ,退耕还林 ;( 3)工程治理 :砌墙保土 ,坡地改梯地 ,应用生态农业技术改良土壤 ;建集雨水柜 ,发展水柜生态农业 ;建节柴灶 ,发展沼气等等  相似文献   

3.
为了理解重庆石漠化形成机理,运用ArcGIS栅格叠加和主成份分析功能,分析了重庆岩溶地区石漠化强度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得出结论:1)石漠化分布地区土层厚度较薄,厚度在39 cm以下的石漠化面积占51.29%,厚度在20 cm的石漠化面积占32.92%;2)石漠化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15°坡度区域;3)石漠化区域2010年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较1999年有了明显降低,突出表现在极强度、中度土壤侵蚀,从面积比例来看,分别比1999年降低了4.78%、2.55%;4)石漠化在高程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500~800 m和1 000~1 500 m范围;5)岩溶面积分布与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7以上。石漠化程度与土层厚度、坡度和高程呈负相关关系,石漠化程度与土壤侵蚀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根据石漠化成因,提出了相应的石漠化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4.
根据表土孢粉分析和植被样方调查,重庆南平地区5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孢粉分析较好地揭示了石漠化地区孢粉组合特点及其与植被的关系.通过对该区表土孢粉组合特征的对比研究,探讨了影响表土孢粉与现代植被对应关系的主要因素,即外来孢粉、孢粉产量、孢粉保存和孢粉鉴定等.运用LuoPacias孢粉鉴定系统将孢粉鉴定到种,共132种,为在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古气候和古环境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5.
6.
贵州石漠化现状与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剖析贵州喀斯特石漠化现状、危害及其成因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大封山护林力度、加强石化监测、防止新的人为破坏、提高水源调控能力、加强坡耕地治理、强化区域工程造林、增加治理经济投入和采用科学治理模式等八项防治措施及对策。  相似文献   

7.
8.
为了理解重庆石漠化形成机理,运用ArcGIS栅格叠加和主成份分析功能,分析了重庆岩溶地区石漠化强度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得出结论:1)石漠化分布地区土层厚度较薄,厚度在39cm以下的石漠化面积占51.29%,厚度在20cm的石漠化面积占32.92%;2)石漠化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15°坡度区域;3)石漠化区域2010年土壤侵蚀强度等级较1999年有了明显降低,突出表现在极强度、中度土壤侵蚀,从面积比例来看,分别比1999年降低了4.78%、2.55%;4)石漠化在高程上的分布主要集中在500~800m和1000~1500m范围;5)岩溶面积分布与农业劳动力、耕地面积呈高度正相关,相关系数达0.7以上。石漠化程度与土层厚度、坡度和高程呈负相关关系,石漠化程度与土壤侵蚀强度呈正相关关系。根据石漠化成因,提出了相应的石漠化治理思路。
  相似文献   

9.
吴育忠 《科技信息》2012,(28):28+30-28,30
以贵州省铜仁市为研究对象,对其石漠化等级、治理对策、措施和分区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该市以中度和轻度石漠化为主,针对不同等级实施对应的治理对策,并采用生物、工程和管理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并探讨了各县域的石漠化分区概况,以小流域为单元,将全市分为43个项目区,使得综合治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西南岩溶山区石漠化成因及其生态恢复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岩溶地区石漠化日益严重,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石漠化形成和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地质,气候,水文,植被和人类活动五个方面.作者从这五个方面分析了石漠化的产生及危害,并对此提出了其脆弱生态环境恢复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关注的一个重大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土地的荒漠化不仅给世界人民带来了灾难和贫困,而且也严重地影响和制约着我国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本文对我国土地荒漠化的现状,产生原因和危害进行了剖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治土地荒漠化的一些具体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对贵州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6个洞穴7月份的滴水物理指标(滴水滴率、电导率)和化学指标(p H值、Ca2+)进行了监测,并探讨了各指标的变化规律及环境意义,得出以下结论:1受地表植被影响,潜在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滴率较强度石漠化地区小,随着洞穴长度的加深,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滴水滴率均趋于稳定;2各滴水点p H值并未表现出降雨的稀释效应,潜在石漠化地区不同洞穴的滴水p H值情况表现不一致,强度石漠化地区p H值普遍偏高;3潜在石漠化地区较强度石漠化地区滴水电导率偏大,不同等级石漠化地区洞穴滴水的电导率值正比于滴水Ca2+含量。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南平4个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样品的孢粉分析,得出了该区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结果显示:研究区内的表土孢粉组合中草本植物占据优势,乔木主要为马尾松,灌木的种类和数量都很少,显示该区植被退化严重,表现出石漠化地区孢粉组合的显著特点.研究区内不同植被类型的表土孢粉组合差别明显,但与其相应的实际植被情况大致相同,能够较好地反映出石漠化地区现代植被的基本状况.表土孢粉组合中有很多喜钙性、旱生性、石生性植物,对生态恢复和重建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为该区恢复和重建自然生态环境提供参考性依据.  相似文献   

14.
基于"3S"技术的奉节县喀斯特石漠化调查及精度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漠化问题是我国西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难点和重点.以TM遥感图像为基础,用实地调查与3S技术相结合,以人机交互式判读为主的方法,对奉节县石漠化现状进行解译并得出分级结果.采用混淆误差矩阵和相对误差法对分级结果作精度评价.结果显示,在全县2198.88km^2碳酸盐岩层中,无石漠化面积为683.70km^2,潜在石漠化面积741.25km^2,石漠化面积773.92km^2,石漠化发生率为35.2%.其中轻度、中度、强度、极强度石漠化面积分别为266.74km^2、312.48km^2、178.60km^2、16.10km^2,占土地总面积的6.5%,7.6%,4.4%、0.4%.石漠化强度分级结果的总精度为95.3%,图斑面积平均相对误差为1.96%,调查结果符合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5.
贵州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成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贵州喀斯特地区为例,对石漠化成因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并指出:随着人类经济活动干扰的加剧,人为因素已成为诱发石漠化发生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16.
在分析广西石漠化治理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空间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应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将广西岩溶石漠化治理范围分为4个治理区,提出各分区治理的建设重点,以及石漠化综合治理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7.
毕节市喀斯特石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石化,是毕节市生态环境最突出的问题。为了促进喀斯特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者根据毕节市石漠化的现状,探讨了其成因和防治措施,认为导致石漠化加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的、更有人为的;其治理也是一个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18.
城镇化--遏止贵州石漠化扩张的新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80年代以后,贵州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对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环境构成极其不利的影响。贵州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是石漠化的日益扩张。而农村人口比重过大且日益膨胀是引起石漠化扩张的主要原因之一。石漠化的遏止与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相当程度上有赖于农村人口的大幅度减少,而通过农村人口迁移而实现的城镇化,可有效减轻因农村人口膨胀所造成的生态环境压力,为生态环境的治理与恢复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定量研究广西石漠化与人文驱动因素的关系。【方法】根据部分典型石漠化县城的人文统计数据与石漠化情况开展相关分析。【结果】石漠化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和经济密度呈负相关;与人口密度和土地垦殖率呈正相关。石漠化与人文驱动因素相关性由大到小依次为土地垦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人均耕地经济密度人口密度。【结论】农民人均纯收入小于1 500元地区的石漠化发生率较高。不同人文驱动因素与石漠化分类结果的叠加分析,验证了农民人均纯收入与石漠化存在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苗族麻山支系长期生息在喀斯特山区,因此积累了高效利用与精心维护喀斯特生态系统的经验和技能。20世纪中期,随着周边社会环境的巨变,麻山地区石漠化灾变日趋扩大,虽经多方救治,成效甚微。但全面剖析当前苗族的生计方式后发现,发掘和利用苗族传统的地方性知识和技能,在石漠化灾变救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价值。据此,可望找到根治石漠化灾变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