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拟     
网络无所不在,网络包罗万象,网络风先独特。总之,网络已经彻底地深入到我们的生活 当中了——不管你是否高兴。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相应的网络文学——尤其是网络科幻——十分走俏,涌现出一大 批优秀作品,并最终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学流派:赛伯朋克(Cyberpunk)——甚至可以说是一种 文化生活方式。 欧美的“赛伯朋克”作品始于威廉·吉伯森的布鲁斯·斯特灵,前者的《神经漫游者》轰动一时,后者的几部系列也为世人所瞩目。国内由于条件所限,网络科幻尚不发达,但毕竟也有少许可喜的成就,至少我们有星河的《决斗在网络》、宋宜昌、刘维佳的《网络帝国》和杨平的《MUD——黑客事件》——后者对于网络的发展做出了极为细致和逼真的描述。 超越别人是不易的(当然超越自己也许更难),在已有了上述作品的前提下,让我们以一种难免苛刻的眼光来审读一下这篇《虚拟》。  相似文献   

2.
1961年在美国出现了一个新的学科名称:Com-puter Science,我们译为“计算机科学”.这门学科从一开始就引起剧烈的争论.连它的“正名”,在各国也很不一致:法文是Informatique,德文是Informat-ik,以上两种命名渊源于“信息”——Information一词.丹麦文是Datalogi,挪威文是Databehandling,以上两种命名从“数据”——Data衍生而来.Datalogi可译为“数据学”,Databehandling可译为“数据处理学”.英国科学界采用了自己的称呼:Computing Science——“计算科学”,与美国在命名上有微妙的区别.英国和美国的有关学术组织,分别称为英国计算协会(BCS)和  相似文献   

3.
<正>2020年至今,新冠病毒对全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原本喧嚣的街道变得寂静。在人们暂时停下匆忙脚步的同时,自然界开始有了微妙的变化。比如,野生动物们开始享受城市生活:一头美洲狮在智利首都圣地亚哥一条空旷的街道上觅食;一只鸭妈妈率领几只鸭宝宝,走在法国巴黎的环城路上;成群结队的山羊在英国威尔士的海滨小镇‘闲逛’;几只梅花鹿在日本奈良空荡荡的地铁站周围探头探脑……不要怀疑自己的眼睛,这不是3D动画片《疯狂动物城》中的桥段,而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期间,世界各国城市的真实景象。  相似文献   

4.
邓雪梅 《世界科学》2014,(6):44-46,49
<正>类人猿是如何成为地球上最聪明的动物?为了探寻其中的真相,《新科学家》杂志编辑大卫·罗布森(David Robson)来到英国埃克塞特大学的布拉德利工作室,从该工作室展示的三种石器开始了他的"循石探因"……每次见人敲击石头时,其飞溅的火花和碎片让我望而却步,但看到布鲁斯·布拉德利(Bruce Bradley)用斧头凿下碎片时,他却是如此地专心致  相似文献   

5.
不对称战争     
正《自然》杂志"未来"微科幻栏目中刊登过的这篇"不对称战争"入围了2016年雨果奖最佳短篇小说的最终决选,但可惜的是最后没有获奖。然而,入围作品必然有一定的过人之处,这篇"不对称战争"就有着独具匠心的构思:外星人种族酷似海星,误以为其他种族都像他们一样拥有海星一般的再生能力……时间:联络+0.2纳诺银河年战役打响了!我们的第一轮齐射除去了他们的海岸城市和轨道网络。  相似文献   

6.
塔内的错误     
有一点可以保证,这篇《塔内的错误》写于非典型性肺炎大规模传播之前。 可是,这篇作品所展示的背景,却与当今的世界态势何其相似…… “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英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就是以这样一个句子为开 篇,写下了他的长篇代表诗作《荒原》。不错,在这个残忍的四月里,我们经历了对于人类 文明最致命的两大危机:战争与病毒。 海湾战事的枪声尚未平息,SARS病毒就开始大规模地横行肆虐。人们望着电视屏幕,不禁惊讶地问道:这个世界怎么了? 其实大可不必如此恐慌。人类文明的历史,一直就伴随着流行病的历史。假如你翻开史书,就会发现类似的情形有过多次,只不过我们——尤其是年轻一代——从未有此经历,因此暂时有些慌乱罢了。相信过了这一阶段,疫情得到了控制,大家也就不会那么恐慌了。只是在这一段时间里,一定要尊重科学——既不要过分恐慌,也不要满不在乎。记住,尊重科学!——在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里,这四个字显得尤为重要。 科幻小说只是极端状态下的一种描述和警告,而历史的经验证明,我们人类在现实中往往做的比想象的要好。 让我们大家同舟共济,一起渡过难关!  相似文献   

7.
26年前,彭加木在罗布泊核心地区考察时,不幸神秘失踪。这段揪动人心的历史悬案,直到现在还没有一个最终答案。近来,有人在罗布泊东缘发现了一具干尸,发现地点离彭加木失踪的地点不远,于是有人怀疑,这具干尸是否就是彭加木的遗体?目前,有关部门虽然完成了对这具干尸DNA的确定工作,但由于种种原因,而还未对它作出最终的确认。本文要说的,倒并不是指这具干尸的身份确认问题,而是说干尸的出现,使人们又一次聚焦彭加木当年的那次科学考察,追踪起他神秘失踪的原因。近来,全国许多媒体对此作了报道,其中刊登在《南方周末》上的长篇追记──《彭加…  相似文献   

8.
正英国女作家赫夫齐芭·安德森(Hephzibah Anderson)审视了科幻作家约翰·布鲁纳的著作《立于桑给巴尔》,他在小说中描绘的2010年准确得令人惧怕。我们指望从小说中获得关于世界的永恒真理,对于人类处境的不受时间影响的洞察——要么是这些,要么是令人头晕目眩的逃避现实倾向。但有时候,在努力实现上述的任何一项或所有目标时,小说家  相似文献   

9.
郑希特 《世界科学》1991,13(6):5-6,25
1.引言我们现在都是生态学家,所以当弗雷奇曼(Fleischmann)教授和彭斯(Pons)教授在1989年3月23日宣布他们在美国犹他大学在一个简单的电解槽里于室温下用电解引起了氘离子的聚合而给出了热量——冷聚变——时,我们都想相信这个发现.开始我们有一点怀疑.但随后有了更多的信息——他们测量了多  相似文献   

10.
浴血的凤凰     
从本期起,我们开始连载这部题为《浴血的凤凰》的中长篇科幻。 这部科幻沿着一位科研人员从月球到火星的足迹,在强大的技术背景下,从种 种微不足道的小事件入手,忠实地“记录”了未来大阳系开发的浩大工程——当然, 这还仅仅是一个开始。作品描写了一群小人物:写他们的生活,写他们的理想,写他 们的一切。当你读完整篇作品之后,也许能够清晰地体味出以下4个字的含意:宏大;真实。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中科院理学博士出身的作者格外在意作品的技术含量,为作品的可信度增色不少,而这种科技关注又丝毫没有伤害到对故事本身的叙述。作者的优势在于,他的描述客观而冷静,不像有些作者对事态的改变或科技的发展持一种溢于言表的激烈态度,而是采取一种更为务实的处理方式——在默认现状的前提下做些力所能及的抗争。 事实上在社会生活中,我们谁又不是小人物呢?在一场对太阳系的伟大开发中,个体又能在多大的程度上体现自己的观点?如果真以现实的角度来看,主人公已经是一个头罩光环的理想化角色了:憧憬着在月球上主持工程,忍痛满足恋人心底的愿望,在危机中充满焦虑但又不失理智,最终更执着于对古老感情的忠实看守……——尽管他因自己的人类身份并未对在人道上颇有非议的火星人类学实验表现出丝毫的不满和同情。 在作  相似文献   

11.
谢懿 《世界科学》2009,(3):11-15
46亿年前,银河系中某个不起眼的地方正在孕育着什么?星系中弥漫的氢和氦以及固体尘埃开始凝聚并在形成分子,由于无法承载自身的质量.这一新形成的分子云便开始了坍缩,在不断加热和混合的过程中,一颗恒星诞生了——它就是我们的太阳。目前我们还不确切知道到底是什么触发了这一过程,也许这一切都源自于近邻恒星爆炸死亡时所产生的激波……然而据我们所知,太阳是唯一的。从诞生太阳的薄盘中形成了8颗行星,一开始这些行星之间没有什么显著的“差异”,最终在太阳旁的第3颗行星上出现了生命:而这些生命也开始探索他们所在的太阳系,但时至今日依然有6个太阳系的未解之谜有待解答。  相似文献   

12.
李继宏  杨建邺 《自然杂志》2007,29(5):305-309
本文叙述了美国女性生物学家和环境科学家蕾切尔.卡逊的人生历程,以及她的《寂静的春天》所产生的影响。为了给人们一个美好和谐的环境,她在几乎没有前人关注的领域——环境科学里,艰难地与愚昧、恶势力(工业巨头和为他们服务的政府部门和媒体)作势力悬殊的斗争。最终,她取得了胜利,但她本人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62年,当蕾切尔.卡逊(RachelCarsen,1907—1964)所著的《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第一次出版的时候,在世界各国的公众政策中还没有“环境”这一款项。但到了30年之后的1992年,美国有一个杰出的组织推选《寂静的春天》为近50…  相似文献   

13.
从故事上说基本上没有太多新意,而从特技上来说……现在距离1978年毕竟快30年了,所以有点新鲜的大场面也不能算什么。那么,究竟是什么让《超人归来》(Superman Returns)获得了如此之高的票房——该片在美国上映仅4天,就以5215万美元的收入荣登美国票房冠军的宝座!“超人”系列的第一部《超人》(Superman)问世于1978年,此后又接连拍了3部续集。现在让我们先撇开这前4部,看看这部究竟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超人回来了!他历经5年时间,寻访早已毁灭的家乡氪星,然后重新回到地球。可这时,昔日的恋人、女记者露易丝(有人称之为“超女”,其实“超…  相似文献   

14.
近来,有关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报道和讨论温度不减.各大媒体或转载或评论或访谈,使得这则出自英国《经济学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专题报道和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的著作《第三次工业革命——新经济模式如何改变世界》一起,瞬间内广为传播。何谓第三次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将会改变什么或正在发生着什么?从本期选编的《经济学人》专题报道开始,本刊。拟围绕这些话题设栏。目详解此次工业革命的内涵和意蕴.  相似文献   

15.
实习生     
有这样一句著名的话:老年人总是喜欢怀疑,而年轻人却总是喜欢轻信。 不错,无论是在原始社会、现代社会还是未来社会,这一特征似乎一直为人类所拥有。这是因为老 年人经验丰富,习惯于以自己过去的经验来推测和考察新出现的事物,自然会对一切都怀疑有加;而 年轻人则心怀幻想,充满激情,难免会有许多不切实际的美好幻想,当与自己想象相类似的状态一旦 出现时,他们首先选择的自然就是无条件的相信。当然,这两种情况都有其偏颇无益之处。 在《实习生》这部科幻作品当中,作者要谈的不是老年人多疑的缺憾,而是青年人轻信的危险。它以一个十分精彩的结尾,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许多不利于我们的东西,开始恰恰会以一种十分美丽的假象出现。  相似文献   

16.
主持人的话:太空探险、星际宇航、发现生命,甚至与其他世界的智慧交流……这些都是科幻小说中永恒的主题。而在俄罗斯和前苏联科幻文学传统中,这些题材又格外受到垂青。 早在1878年,俄国科学家齐奥尔科夫斯基就开始创作有关宇航的科幻小说,他的作品科学可信性极强,但在文学上难免失之枯涩。十月革命后别里亚耶夫成长为苏联著名的科幻大师,其《跃入虚空》(1933)从外太空的侧面记录下当年的社会变革。而叶菲莫列夫在其《仙女座星云》(1957)中更将共产主义推广到宇宙的尺度上,即便是西方科幻界也不得不赞叹这是一本对未来社会给予理想描述的好书。 “飞天:一个女宇航员的故事”是乌克兰科幻作家安·德米楚克的一系列宇航探险作品,其《奥林奇那星》(自本期开始连载)中的科幻构思令人拍案叫绝:早年的宇航探险艰辛而缓慢,在旅途中还充满了危险;可在这些英雄离去之后,地球上的人类并没有停止探索,科学进步使得新型的宇航技术被发明——于是,后来的探险队员居然超过前期的探险队员,先行来到奥林奇那星等候他们……  相似文献   

17.
1975年春,美国出版了一本近七百页的巨著:《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Sociobiology——The New Synthesis),著者是美国哈佛大学动物学教授威尔逊(E.O.Wilson)。近三年多来,这本书首先在美国,然后在英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这个争论现仍在继续中。  相似文献   

18.
张长青 《世界科学》2013,(6):12-13,15
●去年12月,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在接受英国《观察家报》独家采访时坦承,上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发现了DNA结构,当他向自己的朋友和同事展示这一成果后,不曾想却引发了敌视和愤怒,他的《双螺旋》一书似乎注定永远也不能出版。尽管DNA有了双螺旋的突破性发现,使之叙述的故事大受欢迎,但《双螺旋》一书作者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却要承受来自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9.
正1964年,李约瑟在《东西方的科学与社会》中提出"为什么近代科学只在欧洲没有在中国文明(或印度文明)中产生?"这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问题"。其实,对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近代科学,远在明末西方科学输入中国时就有讨论。当时,未被"挨打"的中国人没有以仰视的姿态看待这一完全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西方文化.而是以对等的心态探寻中西之间的不同与差距,寻求中西会通,并开始反思中国科学落后  相似文献   

20.
到底是什么使我们成为了人类?英国著名古人类学家路易斯·李基(Louis Leakey)认为,是工具造就了人。20世纪60年代他在坦桑尼亚发现了原始人类的遗骨(这些遗骨位于石制工具附近),因此就给这些假定的工具制造者贴上了“智人”标签,这就是最早出现的人类。但灵长类动物学家珍妮·古道尔(JaneGoodall)对此提出异议,直至今日,研究人员对智人是否应归入人类还存有争议。此后的研究开始关注于人类的一些特性,如两足、文化、语言、幽默,当然还有一个比较大的大脑——唯人类独有。然而,不少特性至少在某种程度上于其他生物中也能发现:黑猩猩有欠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