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壳聚糖为原料,制备出交联黄原酸壳聚糖。考察pH值、温度、时间、Pb(2+)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实验研究表明:在铅离子初始浓度为3.0 mmol/L,pH=5,25℃吸附100 min的条件下,改性壳聚糖对铅离子的吸附效果最佳。该研究可为废水处理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CCCS与ECCS树脂对Au(Ⅲ)吸附性能的比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分别以环硫氯丙烷和环氧氯丙烷作为交联剂,合成交联壳聚糖树脂,测定其对Au(Ⅲ)的静态吸附性能.采用正交试验法全面考察了环硫氯丙烷交联壳聚糖(CCCS)树脂和环氧氯丙烷交联壳聚糖(ECCS)树脂吸附Au(Ⅲ)过程中,各主要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环硫氯丙烷交联壳聚糖树脂比环氧氯丙烷交联壳聚糖树脂所能适应的pH值、温度、初始离子浓度等条件范围更广,且在同样吸附条件下,环硫氯丙烷交联壳聚糖树脂比环氧氯丙烷交联壳聚糖树脂有更优良的吸附性能.环硫氯丙烷交联壳聚糖树脂对Au(Ⅲ)的吸附量可达296.67μg/mg,吸附率可达98.1%.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钕离子为模板、戊二醛为交联剂,合成了钕模板交联壳聚糖;考察了pH值、吸附时间、Nd(Ⅲ)初始质量浓度对钕模板交联壳聚糖吸附性能的影响,得到钕模板交联壳聚糖吸附Nd(Ⅲ)的最佳条件为:pH值为6~8,Nd(Ⅲ)的质量浓度为57.14 mg/L,吸附时间为2h.在此条件下模板交联壳聚糖对Nd(Ⅲ)的吸附容量为41.0...  相似文献   

4.
印迹与交联壳聚糖吸附水中微量Cr(VI)的对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壳聚糖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分别采用直接交联的方法和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交联壳聚糖和Cr(Ⅵ)印迹壳聚糖,并对这两种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反应时间、吸附剂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温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性环境有利于壳聚糖类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pH为6.0时吸附效果最佳.交联壳聚糖和印迹壳聚糖对Cr(Ⅵ)的吸附速率在前20 min较快,9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对30 mg/L 的Cr(Ⅵ)溶液,交联壳聚糖与印迹壳聚糖对Cr(Ⅵ)的去除率随投加量增加而增加,在投加量为3.5 g/L时,对Cr(Ⅵ)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2.4%和97.8%.相同实验条件下,印迹壳聚糖对Cr(Ⅵ)的吸附较交联壳聚糖有明显提高,其幅度最高可达7.3%.  相似文献   

5.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壳聚糖对锆离子的吸附性能.分别探讨了时间、温度、pH值以及外加离子浓度对壳聚糖(CTS)吸附锆离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壳聚糖对锆离子的吸附,开始时比较快,20 min后吸附速率显著变慢;温度愈高,吸附量(率)愈大;pH值的影响较为显著,当pH=9左右时,吸附量最大;NaCl溶液对壳聚糖吸附具有抑制作用,NaCl的浓度越大,抑制作用越明显;壳聚糖对锆离子的吸附,服从Arrhenius方程,吸附表现活化能Ea=3.197 kJ/mol.并用IR、XRD及XPS等检测结果证实了壳聚糖与锆离子之间配位键的存在,说明壳聚糖对锆离子的吸附主要是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6.
采用批处理等温吸附-解吸试验,研究了初始Cu2+浓度、壳聚糖用量、吸附时间、pH值和温度等单因子对壳聚糖吸附Cu2+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试验获得最优吸附条件为:壳聚糖用量0.025g/L,温度35℃,吸附时间60min,初始Cu2+浓度1 000mg/L,得出最大吸附量为256mg/g;因子影响排序由大到小为:壳聚糖用量,温度,初始Cu2+浓度,吸附时间.吸附铜后的壳聚糖,制作壳聚糖载铜灭藻剂(CCA),其Cu2+释放动力学特征可用Elovich方程、Langmuir方程和二级动力学方程加以描述.pH值和CCA的初始用量对Cu2+释放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壳聚糖絮凝剂处理废水中的Ag+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利用壳聚糖絮凝剂絮凝除Ag的方法.考察了pH值、离子溶液浓度、絮凝剂用量以及絮凝时间对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壳聚糖絮凝除银的适宜pH为7~8;当pH=7~8时,用壳聚糖吸附银离子,水样银质量浓度低于20 mg/L时,除银率达100%.即使高浓度含银水样,其除银率也在99.9%以上;絮凝除银时间4 h为宜,其去除率达99.98%;壳聚糖的加入量过多过少都会影响除银效果.分析了壳聚糖絮凝除银的机理.  相似文献   

8.
以氯甲基化交联聚苯乙烯(CMCPS)微球为起始原料,与对羟基苯甲醛(HBA)发生反应,制得醛基化改性聚苯乙烯微球(ALCPS),然后再将ALCPS与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发生缩合反应,制得席夫碱型螯合树脂AGCPS微球.探究了该树脂对铅离子的吸附性能,测试不同的pH、吸附时间、吸附温度、铅离子溶液的浓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EDTA螯合树脂对镉离子的吸附量随pH值的增大而降低;随吸附时间的延长而增强,然后趋于平缓;随温度升高而增大;随初始离子溶液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强.且其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和Lagergren一级动力学方程.  相似文献   

9.
壳聚糖磁性微球对偶氮品红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反相悬浮交联法,以Fe3O4为核,制备了壳聚糖磁性微球.将其用于水中偶氮品红的吸附,研究了溶液酸度、吸附时间、偶氮品红初始浓度、温度、离子强度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40℃,pH 4.0,无盐条件下吸附效果最佳,壳聚糖磁性微球对偶氮品红的饱和吸附量达到357.1 mg/g.运用相关数学模型拟合实验数据得出,该吸附同时符合Freundlich和Langmuir模型(均R2>0.96).经3次重复使用再生后壳聚糖磁性微球对偶氮品红的吸附率仍高于90%.该种新型吸附剂吸附能力强、速度快且易分离和可再生.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决北方低温低浊水中的超标氨氮和去除难度大的问题,利用吸附法,以硝酸改性竹炭与戊二醛交联壳聚糖铜为原料,用5%的海藻酸钠交联法控制反应条件,制备出竹炭壳聚糖铜吸附剂.通过SEM,IR和BET对材料的形貌、结构、比表面积和化学组成等物化性能进行表征.通过其对水中氨氮(NH_3-N)的静态吸附试验,考察其对氨氮的吸附效果及吸附规律,并利用密度泛函理论模拟吸附过程,推断竹炭交联壳聚糖铜对氨氮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当吸附剂的用量为1 g/L,pH值为8,温度为5℃,吸附时间为80 min,搅拌速度为165 r/min,初始氨氮浓度为5 mg/L时,氨氮的去除率可以达到80%左右,基本达到了国家的生活饮用水对氨氮的浓度要求.其中竹炭交联壳聚糖铜的比表面积为157.78 m~2/g,主要以微孔吸附为主,且微孔占总孔比表面积的90%以上,改性效果较好.将酸改性竹炭作为基体可使戊二醛交联壳聚糖的六元环骨架变强,碳网平面更加坚固,同时铜离子对氨氮具有化学螯合作用,更有益于对氨氮的吸附.吸附剂对氨氮的吸附符合拟一级动力学模型.密度泛函理论揭示了竹炭的协同作用一方面提高了对氨氮的吸附量,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吸附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以脱乙酰度为90%壳聚糖为原料,制备膨润土负载壳聚糖复合吸附剂,用于吸附含镉废水溶液中的Cd2+.探讨壳聚糖负载量、pH值、吸附时间、吸附剂加入量、Cd2+初始质量浓度对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初始质量浓度为10mg/L的含镉模拟废水溶液,在膨润土与壳聚糖质量比为1∶0.03,加入量为8g/L,pH=6,吸附时间为50min的条件下,Cd2+的去除率在94%以上.该吸附剂经再生处理后可循环使用4次.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以壳聚糖为原料,戊二醛为交联剂,分别采用直接交联的方法和分子印迹技术制备交联壳聚糖和Cr(Ⅵ)印迹壳聚糖,并对这两种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考察了pH、反应时间、吸附剂投加量、Cr(Ⅵ)初始浓度、温度对Cr(Ⅵ)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酸性环境有利于壳聚糖类吸附剂对Cr(Ⅵ)的吸附,pH为6.0时吸附效果最佳.交联壳聚糖和印迹壳聚糖对Cr(Ⅵ)的吸附速率在前20 min较快,90 min即可达到吸附平衡.对30 mg/L的Cr(Ⅵ)溶液,交联壳聚糖与印迹壳聚糖对Cr(Ⅵ)的去除率随投加量增加而增加,在投加量为3.5 g/L时,对Cr(Ⅵ)的去除率最高可达到92.4%和97.8%.相同实验条件下,印迹壳聚糖对Cr(Ⅵ)的吸附较交联壳聚糖有明显提高,其幅度最高可达7.3%.  相似文献   

13.
采用壳聚糖小球吸附废水中的腐殖酸,探讨了反应时间、pH值、温度、壳聚糖小球用量、腐殖酸初始浓度等因素对壳聚糖小球吸附腐殖酸效果的影响,并测定了吸附等温线.结果表明壳聚糖吸附腐殖酸的速率很快,50 min可达到吸附平衡;pH值和温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不明显;壳聚糖小球用量对吸附效果的影响显著;在30℃下其吸附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方程.  相似文献   

14.
硅藻土对铅离子的静态吸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硅藻土在不同pH值、温度、吸附时间、铅离子初始浓度、硅藻土用量等条件下对吸附铅离子的影响,并以铅离子的去除率为实验指标,进行单因素实验、正交实验。结果表明:在吸附温度为25℃、pH=1.0、硅藻土溶液用量为3.0 g/25 mL、硅藻土溶液起始浓度为30 mg/L时,去除率最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茶叶渣对水溶液中的六价铬离子进行了吸附降解,考察了六价铬离子原始浓度、茶渣投加量、废水的温度、溶液初始pH、反应时间等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为1.5h时茶渣对目标离子的吸附达到饱和状态;废水的pH越低吸附降解的效率越高;温度为45℃时吸附效果最好;6g/L的茶渣投加量对浓度为20mg/LCr(VI)溶液的降解效果最佳.实验还发现,茶渣对六价铬离子的吸附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线,遵循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以壳聚糖为吸附剂,研究了其对活性FM黑染料的吸附性能.探讨了温度、时间、介质pH值、壳聚糖脱乙酰度以及用量对壳聚糖吸附活性FM黑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壳聚糖脱乙酰度的增大,壳聚糖的吸附能力随之增强;壳聚糖用量增加,吸附能力先增强后减弱;介质的pH在4~7范围内,对活性FM黑染料废水的吸附性能较好,在中性条件下达到最强;温度对吸附性能的影响较小.由此得出在壳聚糖脱乙酰度为97%、用量为0.006 0g、温度为25℃、反应时间为50min、活性FM黑质量浓度为30mg/L、体积为100mL、介质的pH为7的条件下,吸附量达到273.23mg/g.且其吸附行为满足Langmuir等温式.  相似文献   

17.
花生壳对水溶液中铜离子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花生壳对水溶液中重金属铜离子的吸附特性.得到结论:0.25 g花生壳与Cu2 初始浓度为100-200 mg/L溶液充分接触10 h后,达到对Cu2 的最大吸附量.当Cu2 溶液pH值为定值,初始浓度范围在100-200 mg/L时,金属离子初始浓度越大吸附越有利;当Cu2 溶液初始浓度为定值时,溶液pH值升高,花生壳对Cu2 的吸附能力增强.且Cu2 溶液的pH值变化范围在2.0-5.6之间.在恒定pH值下,使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描述花生壳对Cu2 离子的吸附特性.另外,其它金属阳离子的存在使花生壳对Cu2 的吸附量降低.  相似文献   

18.
羧甲基壳聚糖银的制备及对大鼠牙槽骨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碱化、氯乙酸修饰和离子交换制备了羧甲基壳聚糖银(CMCT-Ag+),根据吸附前后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的变化计算吸附量,通过改变反应时间、取代度、温度和pH值测定了羧甲基壳聚糖(CMCT)对Ag+的吸附影响;另外,通过大鼠牙槽骨吸收模型分别检测了不同浓度的CMCT+-Ag+对大鼠牙槽骨吸收(ABL)的影响.结果表明:CM...  相似文献   

19.
生物膜的驯化及其对废水中铅离子的吸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生物膜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在不同温度、pH和不同浓度的不同驯化剂(铁离子、锰离子、羧甲基壳聚糖)存在条件下分别驯化生物膜,并对比生物膜对水体中铅离子的耐受性和吸附性.实验表明:驯化剂羧甲基壳聚糖好于锰离子,锰离子好于铁离子;当t=22℃、pH=6.5时,0.2g/L羧甲基壳聚糖驯化的生物膜对铅离子的吸附量达到最大,去除率高达98.3%;Langmuir和Freudlich吸附等温线均能很好地描述生物膜对铅吸附的热力学过程,Elovich方程和双常数速率方程能较好地拟合吸附的动力学过程.  相似文献   

20.
对羧甲基壳聚糖希夫碱与Zn2+的吸附作用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反应时间、离子强度、溶液的pH值、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性能的影响.与水溶性低聚壳聚糖相比,羧甲基壳聚糖希夫碱具有更强的络合能力.羧甲基壳聚糖希夫碱-锌配合物可用于生物活性研究,为开发生物多糖型补锌剂提供理论论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