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追索"提出食品流通安全信息追溯、农产品流通实时定位、农产品产销信息对接,以及追溯信息证据保全等关键技术和创新点。目前国内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虽然以政府为主导的食品安全管理日益加强,但仍然不能有效地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因此,建立和完善具有国际化水平并具有中国特色的溯源管理体系及食品安全可追溯信息系统,已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
基于SQL server模糊查询的包装信息智能标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国家食品安全法的要求,为准确、有效地打印出食品和药品的包装标识信息,利用SQL server建立了包装标识信息数据库。文中分析了标识数据库的建立原理、构造,按照食品、药品不同类别的要求,设定数据库(知识库)的规则,研究了标识内容自动筛选、匹配方法。应用实例表明,采用模糊查询方法,可以在该数据库上快速地获得并组合出食品、药品的包装标识信息,从而提高了包装企业的生产效率,并从某种程度上有效地防止食品、药品安全问题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结合国内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发展的实际状况,分析了国内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社会化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社会化发展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4.
基于食品的安全属性和现代食品供应体系的复杂化问题,文章提出在食品供应链中导入可追溯体系,克服食品安全市场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必要性。进一步,分析了可追溯体系的实施对食品安全利益主体的影响,指出可追溯体系在控制食品安全风险中发挥作用的机制主要在于企业食品安全责任的明确以及企业声誉的保全和强化所产生的激励。  相似文献   

5.
《科技潮》2003,(11)
据新华社讯,近日,卫生部有关人士在介绍新出台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时透露,卫生部将从明年起根据食品污染物监测情况发布预警信息。卫生部相关人士表示,今后,卫生行政部门将把大部分监督力量用在自身食品卫生管理能力较弱、水平较差的企业上。卫生部制定并于今年8月公布的《食品安全行动计划》确立了食品生产经营者是食品卫生第一责任人,把食品生产经营者加强自身食品卫生管理放在了保证食品安全的核心,在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大力推行食品企业良好卫生规范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系统;在食品卫生监督上全面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管理制度。《食…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研究了食品安全的主体与模式特征,以及食品安全政府推进的理念、机制、模式和成效。食品安全政府推进应从制度建设、产业组织、科技平台、联合执法、培训教育等方面切入,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双汇瘦肉精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及食品召回制度的广泛关注,凸显了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在对比美国食品召回制度,分析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不足,从食品安全角度提出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的若干见解。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信息污染及其治理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信息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分析了信息污染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产生的原因,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治理信息污染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9.
企业受利益驱动,道德功能弱化,食品监管部门监管范围有限,食品安全问题没能很好的解决。在这种情况下,监管部门尤其地方监管部门和公众之间及时的信息沟通和交流变得十分重要。由于监督部门自身面临利益冲突、角色冲突以及负面激励冲突等多方面困难,使得食品安全信息公开变的十分不易。  相似文献   

10.
范萌萌 《科技信息》2011,(33):215-215,197
近年来我国食品贸易迅速发展,食品出口已成为我国国际贸易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其他国家对我国食品所设的安全壁垒也越来越成为阻碍我国食品出口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我国食品出口贸易现状、食品贸易壁垒对我国食品出口的影响以及WTO有关食品安全的规则及典型争端案例,提出了应对食品安全问题贸易争端的对策和建议,以提高我国出口食品跨越食品贸易壁垒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针对我国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监管主体不统一、各类信息“孤岛化”和缺乏全过程监管等现状,提出充分利用大数据、物联网和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优点,保障食品安全。 通过国内外文献的广泛调研和深入分析,发现运用大数据技术能将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原料供应、食品加工、运输和销售全过程的海量数据聚合在一起,形成有效、实时的大数据,有效进行食品风险管理和食品供应链管理。 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食品安全全程追溯管理,实现食品安全源头可溯、去向可查、责任可究、全程监控的监管目标。 云计算可以针对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的大数据高效分析,且无时间、地点限制,云计算还可以改善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解决信息“孤岛化”问题。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应用中的不断融合 和全面推广,不仅能够进行事后的被动追溯,还能够实现事前、事中的主动管理和全天候监控,有效减少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我国的食品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生鲜电商平台的迅猛发展,在有效解决生鲜农产品流转和销路同时,也带来了种种食品安全乱像。本文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构建了生鲜电商平台的食品安全信息生态系统,剖析了系统生态失衡、食品安全问题泛滥的成因及表现最后,给出生鲜电商平台的食品安全信息生态优化策略,并提出应对措施。本文建议通过把好信息源头准入关、信息市场准出关、信息消费入口关、全程质量监管关及提升系统"软"、"硬"生态环境等措施,实现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消费、信息环境—信息监管—信息净化等的动态平衡,达到有效解决生鲜电商平台食品安全问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在新媒体日益发达,信息传媒极大丰富的背景下,食品安全舆论的传播也出现了新的形势,为了更好地降低食品安全问题舆论传播带来的风险,文章以社会调查统计的方法对相关新闻事件传播途径与特征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政府加强信息公开、完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加强食品安全信息披露的评估系统建设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针对当前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论述了加强高校食品专业本科生标准信息检索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快速检索标准信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煤炭企业生产安全监控系统的结构特点,分析了单一传感器信息采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嵌入式智能代理的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方法来提高系统信息的精确性和可靠性。在智能代理技术的基础上,确定了煤矿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结构模式,建立了多级信息融合的模型。该模型有效地构成了智能分布式监控系统,对于提高煤炭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国民生计,影响具有多领域性和全球性.从我国食品安全监理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出发,搭建了食品安全监理体系模型,以实现多种监管主体相结合、食品全产业链的整体监管,并完善了其制度体系.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理的具体策略和措施,应用物联网技术尤其是传感器网络技术,构建了食品安全监理信息系统架构,为进一步提高食品安全管理与监控手段提供了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食品产业规模逐步扩大,食品供应链中存在的安全风险给监管工作带来了新挑战,为了实现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形成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模式,探索研究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就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监管等环节产生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了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数据架构。该架构提供了各社会共治主体相关数据的采集与整合功能,包括政府监管部门、企业、社会公众、第三方机构、新闻媒体等。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接口、数据调用模式和编码方式,将数据存储地址、编码规则进行目录化管理,根据目录中的地址采用监管信息和追溯信息采集接口实现数据汇集与协同。并以商品唯一标识编码(即商品追溯码)作为主要检索依据,进行数据目录调取与信息关联,最终实现多环节、跨部门、跨层级的食品安全数据共享及全链条的信息追溯。同时,采用区块链技术提高数据的安全性,防止关键信息被篡改。基于物联网的食品安全社会共治体系数据架构旨在有效助力食品安全生产、检验检测、风险管控、舆情监测,提升食品安全智慧监管效能。  相似文献   

18.
驾驶员的视听差错是交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它直接影响着驾驶员认知和执行的有效性.为了提高驾驶员的安全行为能力,开展基于安全信息认知的驾驶员视听差错影响机制研究.该文从安全信息认知视域出发,首先对驾驶员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和归类;其次,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构建驾驶员视听差错影响机制模型;最后,为了挖掘更深层次的信息,以关键安全信息为导向,通过数学语言对感知、认知和执行的差错机制进行描述.研究结果表明,对关键安全信息处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是安全行为的关键,信宿与信源以及环境不同的是它存在正面促进的可能性.上述研究对于现实中驾驶条件、驾驶员的安全素质和安全能力的培养、人工智能的开发等均能起到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物联网中存在大量的EPC信息,这些信息被阅读器采集后经过Savant中间件的处理后送至上层应用程序,因此如何提高Savant的处理效率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重心.本文简述了Savant中间件的体系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了Savant系统处理EPC信息的过程,在对处理过程进行形式化建模与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Savant过滤海量EPC信息的方法,并分析了这种处理方法的优势.最后用LTSA工具验证了该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