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以黄色短杆菌TV10为出发菌株,经紫外线、硫酸二乙酯逐级诱变处理,在含磺胺胍(SG)、α-氨基丁酸(α-AB)、2-噻唑丙氨酸(2-TA)结构类似物平板上定向筛选,获得L-缬氨酸高产菌株TV230。运用遗传算法,对L-缬氨酸发酵培养基的优化进行了研究,用10组实验完成了8因素20水平的优化任务。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能使缬氨酸的产量提高19.4%。  相似文献   

2.
以一株黄色短杆菌MDVR2-21为研究对象,利用响应面法对其发酵培养基进行优化,以提高L-缬氨酸产量.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无机氮源为硫酸铵,最佳有机氮源为黄豆饼粉和玉米浆.然后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进行优化设计,筛选出影响L-缬氨酸生成的3个重要因素分别为葡萄糖、黄豆饼粉和硫酸铵.最后通过最陡爬坡实验及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获得最优发酵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103.37 g·L~(-1)、黄豆饼粉23.96 g·L~(-1)、硫酸铵30.93 g·L~(-1)、玉米浆6 g·L~(-1)、酵母膏2.4 g·L~(-1)、Mg SO4·7H_2O 0.6 g·L~(-1)、KH_2PO40.4 g·L~(-1)、Fe SO4·7H_2O 0.01 g·L~(-1)、Mn SO4·3H_2O 0.01 g·L~(-1)、Ca CO_335 g·L~(-1)、VB1100μg·L~(-1)、VH 100μg·L~(-1),p H 7.0.在优化培养基条件下摇瓶发酵48 h,L-缬氨酸产量达到33.2 g·L~(-1),较优化前L-缬氨酸产量提高了10.32%.  相似文献   

3.
L-缬氨酸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不同初糖浓度、葡萄糖及氮的补加方式、补加玉米浆和溶氧对L-缬氨酸发酵过程中产酸率、转化率、发酵周期等参数的影响。确定了L-缬氨酸补料分批发酵的最佳条件,在最佳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下,L-缬氨酸产量达52.71g/L,糖酸转化率迭26.8%。  相似文献   

4.
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CICC20887为生产菌株,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发酵工艺条件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发酵生产L-缬氨酸的适宜初糖浓度、生物素添加量、VB1添加量、玉米浆添加量分别为90g/L、80μg/L、0.20mg/L、30g/L,发酵期间,24h前pH值应控制在6.5~6.7、后48h应控制在7.0~7.2,温度30~31℃,发酵周期应控制在66~72h.  相似文献   

5.
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CICC20887为生产菌株,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发酵工艺条件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发酵生产L-缬氨酸的适宜初糖浓度、生物素添加量、VB1添加量、玉米浆添加量分别为90 g/L、80 μg/L、0.20 mg /L、30 g/L,发酵期间,24 h前pH值应控制在6.5~6.7、后48 h应控制在7.0~7.2,温度30~31℃,发酵周期应控制在66~72 h.  相似文献   

6.
以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CICC20887为生产菌株,采用单因素实验研究了发酵工艺条件对L-缬氨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发酵生产L-缬氨酸的适宜初糖浓度、生物素添加量、VB1添加量、玉米浆添加量分别为90 g/L、80 μg/L、0.20 mg/L、30 g/L,发酵期间,24 h前pH值应控制在6.5~6.7、后48 h应控制在7.0~7.2,温度30~31℃,发酵周期应控制在66~72 h.  相似文献   

7.
以L-缬氨酸和二茂铁为原料,经过6步反应合成了双二茂铁基酰胺化合物8.一方面,以L-缬氨酸为原料,利用NaBH4将其还原为L-缬氨醇;另一方面,以二茂铁为原料,首先合成中间体二茂铁甲酸4,然后将4转化为二茂铁甲酰氯,后者直接与L-缬氨醇在Et3N存在下进行反应得到化合物6.将6转换为氯代产物7,化合物7不经分离直接与对甲苯磺酰胺的钠盐进行反应合成目标产物8,利用IR、NMR等结构表征,表明经该法成功合成了目标产物.  相似文献   

8.
发酵液中L—苹果酸的简易测定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在L-苹果酸产生菌筛选过程中发酵产物的简易、快速的直接测定方法。通过对纸层析法、2,7-萘二酚法和β-萘酚法的比较试验,确定了适用于检测大批量发酵液样品的纸层析斑点面积法、即根据纸层析斑点面积与标准L-苹果酸浓度的对数是线性关系而建立的标准曲线,可定量测定L-苹果酸。应用该方法,从92株丝状真菌筛选出7株产L-苹果酸能力较高的菌株,其中8957菌株、当发酵控制在最佳条件下的L-苹果酸产率为21 mg/ml。  相似文献   

9.
采用响应面法(RSM)对L-谷氨酸发酵培养基中的成分玉米浆、豆饼水解液、硫酸镁进行优化.采用多元二次回归方程拟合3种因素与L-谷氨酸产量的函数关系,得到了最适发酵的培养基。在优化培养条件下,发酵液中L-谷氨酸的产量由83.3g/L提高到96.8g/L,比原产量提高了16.1%。  相似文献   

10.
以激光-紫外线复合诱变筛选的桑黄菌菌株S1为研究对象,通过单因素试验初步研究了液体发酵条件,根据二次回归旋转正交组合设计确定的最佳发酵条件为:装瓶量120 mL、接种量17 mL、发酵温度26℃、摇床转速135 r·min-1,并通过验证试验得到实际菌丝产量为(24.47 ±0.80)g·L-1.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小型发酵罐试验,得到的最佳发酵条件为:搅拌速度180 r·min-1、温度29℃、空气流量6 L·min-1,得到的菌丝和胞外多糖产量分别为(68.23±2.51)g和(10.23 ±0.35)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