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依据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现状,认真分析了在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对今后森林生态效益评价研究提出了八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概念入手,分析了我国目前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缺陷,并提出了几点完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行道树生态经济价值分析,了解城市森林中树木发挥的各类生态效益,为校园行道树种植规划以及道路的合理分布提供参考。【方法】调查南京林业大学校园5个区域行道树树种组成、胸径和树高结构以及树木类型,共取得2 350株立木资料,分析研究校园行道树结构组成,并运用i-Tree模型对对校园行道树进行定量的森林效益评估,包括节能效益、净化空气效益、吸收二氧化碳效益、截留雨水效益和美学效益5个方面,并将效益值转化为相应的经济价值。【结果】研究区行道树属于31科49属54种,树木种类多为落叶阔叶型乔木,其中樱花、二球悬铃木、马褂木、樟树和银杏的数量最多; 以胸径为≥8~46 cm的树种为主,其中胸径为≥8~15 cm的441株,占18.77%; ≥15~30 cm的1 132株,占48.17%; ≥30~46 cm的507株,占21.57%。通过i-Tree模型对南京林业大学行道树的总生态效益评估可得,研究区主要道路上的2 350株行道树年创造总效益值为1 023 101.29元,其中校园行道树的美学效益最高,占总效益的65.67%; 其次是截留雨水效益,占总效益的17.05%,节能效益占总效益的13.02%; 减少CO2效益与改善空气质量效益比分别占总效益的2.65%、1.61%。各个区域中,教学区为行道树主要种植区,效益最高,占总效益的43.62%; 其次是居民区,占总效益的19.43%; 行政区、活动区和生活区分别占总效益的15.17%、11.21%和10.56%。不同的树种在各生态效益上的贡献率不同,二球悬铃木、银杏、马褂木、樟树的总生态效益贡献率最高,占总量的比例分别为21.97%、18.09%、14.50%、8.57%,共占生态总效益的63.13%,超过了总效益的一半。【结论】研究区总树种类型丰富,多样性高,但在活动区缺少高大乔木。生活区节能效益和改善空气质量效益低,建议种植枫杨、七叶树等树种。居民区水杉、银杏和二球悬铃木树种分布均匀度最高,所得到的单株效益和总效益均为各区首位。行政区尽管面积和道路长度最小,但杨树种植多区域单株效益较高,区域截留雨水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4.
森林水文生态效益计量评价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本文所论述的系统包括三类技术方法:(1)利用电子计算机对现有资料定量分析,以便在一个大的范围内(如一国或一省)建立数学模型,并同林区划分联系起来,(2)到林场或其他森林经营企业作一次考案,以便发展多种用途的林业,(3)建立一个长期固定的实验站,以便观察和记录在不同集水处或一些典型森林群落的森林效益,提供计量和评价的参数。文中分别给出了上述三类技术方法的实例,它们构成了一个计量和评价森林水文生态效益的f完整系统。 相似文献
5.
6.
1982~1992年,对广西龙桥林区不同森林类型及空旷地的主要气象水文要素及凋落物进行了定位对比观测研究。揭示了该区不同森林类型调节气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及凋落物营养元素归还等生态效应。为该区的森林经营、效益评估及环境保护提供了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建立生态公益林体系,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是当今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通过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的探讨,完善补偿机制,更好的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8.
吴水荣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4(4):63
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选取北京密云水库水源涵养林作为研究对象。水源涵养林生态效益的受益对象相对明确、受益范围比较容易界定。通过对水源涵养林的研究达到对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进行研究探讨的目的。在对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状况进行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评价方法和已有的数据资料等,对案例点水源涵养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洪蓄洪、净化水质4个方面的生态效益价值进行了计量。经过分析研究,得出:(1)对林业的投入不足是森林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2)“庇古税”途径即对受益者征收补偿费、对经营者进行补偿,使私人成本与社会… 相似文献
9.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具有数量庞大、时空转移性、持续复杂性等特征。森林生态效益外部性内在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在对森林生态效益按其权属划分为宏观(国家级生态公益林生态效益)、中观(省、市级生态公益林森林效益)和微观(林业企业、基层林场)3个层次基础上,对各层次外部性和各类外部性应采取不同形式、不同程度的内在化途径。 相似文献
10.
试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建立和运作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森林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社会价值.由于森林生态产品属于典型的公共物品,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其价值很难通过市场机制得以实现,体现为森林的经营者在森林经营过程中虽然给第三方带来生态利益,但却没有得到经济回报.如何通过一定的途径,使森林经营者获得经济补偿,从而提高他们提供森林生态产品的积极性,是加强生态建设的关键.许多学者运用西方经济学有关理论诠释了为什么要对森林生态效益进行补偿、怎样补偿、补偿多少等问题,拓展了研究领域,开辟了新的研究方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阐述. 相似文献
11.
基于遥感技术的通州新城区森林生态价值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运用遥感技术,快速、准确评估通州新城区森林生态价值的方法和试验结果.先用高分辨率影像将地物分类,主要包括树林、草地/灌木等;然后运用CITYgreen软件,选取适当的参数,估算出通州新城区的森林覆盖率、碳储备,以及森林在吸收有害气体、吸附有害微粒方面的生态价值.结果显示,通州新城区森林覆盖面积约803.75公顷,覆盖率为6.4%,碳储备约85,463吨,生态价值相当于1,025,500美元.接着,估算了不同覆盖率下的城市森林生态功能及相应价值.最后,论文讨论了该方法和CITYgreen模型的优缺点,以及下一步将要作的改进. 相似文献
12.
城市近自然森林生态效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位于上海浦东新区种植7年的近自然森林为研究对象,测定空气负离子浓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空气微生物和土壤微生物5个指标;与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内的常绿阔叶林、城市常见的人工绿地类型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近自然森林空气负离子浓度高于常见城市人工绿地类型,但远低于天童常绿阔叶林;城市绿地群落中,空气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粒径分布不同,近自然森林四季空气细菌平均浓度低于对比样地,降菌作用明显;而四季空气真菌和放线菌平均浓度高于对比样地;近自然林比同期建设的浦东绿化带和建成多年的长风公园绿地在土壤微生物数量特征上更接近于自然生长的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3.
宿州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搞好农业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通过调研发现,宿州市农业生态环境存在着土地质量退化、水土流失加重、水环境和矿区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农业污染加剧等诸多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作者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的保护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基于碳汇木材复合经营目标的最优森林管理,为提高森林综合效益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福建顺昌国有林场杉木和桉树经营成本数据,结合生长收获模型和碳储量模型,利用修正的Faustmann-Hartman模型,以社会效用最大的综合效益为决策目标,模拟分析营林成本、碳价格、木材价格和利率变动对杉木、桉树多效益经营下... 相似文献
15.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为解决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指的是像“三北”防护林这样为阻挡风沙、涵养水源而栽种的林木)保护所需资金,我国提出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问题。文章从林业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论述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的必要性、可行性、法律依据、补偿原则及资金筹措方式等内容,并作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通过在宁波镇海区的三条生态隔离林带(海天生态隔离林带、镇骆生态隔离林带与雄镇生态隔离林带)中采集植物叶片样本,分析叶片中硫、氯、氟、锌和铁五个污染物含量,定量研究生态隔离林中的植物对污染物的吸收状况,为目前城市生态隔离林带生态效益的相关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以及城市生态隔离林带建设树种选择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不同林带间植物叶片污染物的含量具有显著差异性,林带距离化工区越近污染物的含量越高,表现出较高的净化大气的生态效益.海天生态林带>镇骆生态林带>雄镇生态林带.利用DPS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八种植物中,综合生态效益在净化大气方面从高到低依次为杨树>池杉>珊瑚>木槿>女贞>香樟>杜英>桂花. 相似文献
17.
苏州河水质与着生生物群落的生态学变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研究苏州河着生生物群落的生态学变化与水质之间的相互联系,于2001年夏秋两季对该河流三个断面的着生生物群落的生态学变化进行了连续观察,研究结果为:秋季和夏季相比,生物物种数增加,其生物优势种密度和个体密度降低,多样性指数升高;重污染水质指示生物种类数下降,轻污染水质指示生物种类数上升,表明着生生物群落的生态学变化对水质有较好的监测和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8.
对森林城市与保护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分析的方法对部分城市的地方特色、民族传统文化、城市环境艺术、宜人居住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城市的经济发展直接依赖于城市的生态环境。“生态城市”、“森林城市”等是当前各级政府研究者关注的热门话题。文章给出了建设生态化城市和使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个建议。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对比分析及研究——以深圳和苏州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关于深圳和苏州发展的对比大多是从经济、生活水平方面进行的.但经济发展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的比较却很少出现,基于此,利用国际上比较流行的生态足迹分析法对两个城市1997~2004年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对比研究,以了解两市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深圳市和苏州市在发展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以2004年为例,支持深圳市和苏州市的发展需要大约28倍的深圳市面积和12倍的苏州市面积.能源消费是影响两市生态足迹大小的最主要因素,这主要是因为苏州市的主要产业以第二产业为主,而深圳市以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 相似文献
20.
在1986和1998年遥感影像研究的基础上,利用2002年的遥感影像再次对苏州城郊低山丘陵的植被覆盖进行了判读分析。结果显示1986至1998年新增裸地20km^2,而1998至2002年新出现裸地降至1.77km^2。近几年苏州山地植被景观受破坏程度明显降低,这主要得益于苏州市“禁止开山采石条例”的制定和有效执行。与此同时,近年来山地范围村镇建设、房地产开发以及工程建设对山地植被景观包括历史人文景观的破坏变得突出。苏州山地植被景观研究、保护与管理工作还有待加强和完善,否则与吴文化和苏州古城根基密切相关的苏州城郊山地景观仍有遭受破坏和消失的危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