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分析了森林植被不同层次对降水影响所引起的径流量、径流能量和径流的挟沙能力及其减小的效应。研究得出:植被保持水土主要是由其不层次同时连续消耗径流量所致;不同的效应叠加使土壤侵蚀量急剧减小,实现了植被保持水土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地表辐射特征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利用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与环境观测站地表辐射资料,分析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地表辐射的变化规律,并对该区地表辐射特征、地表反照率的年季变化及其影响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全年太阳总辐射较强,年平均值为204.2 W/m2,受地表状况和天气过程等因素影响,年变化表现出不规则或区域性特征.大气和地表对太阳辐射加热的响应需2个月,它们对地表辐射年变化的相对变幅达44.6%和38.9%,比干旱区的(100%)小,这说明该区云量年变化比干旱区的小,且大气和土壤对地表辐射变化的"缓冲"作用更强.反照率的年平均值为0.2432,比荒漠区小;其高值正好对应降雪过程和偏干旱时段,而低值则与降水、连绵阴雨的天气吻合.  相似文献   

4.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集水型生态农业建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以雨养旱作农业为特征的农业承载能力逐渐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加的需求 ,导致了黄土高原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植被的破坏 ,使得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频繁。这已成为该地区重要的环境特征。尽管如此 ,该地区仍然承担着供养1亿人口和我国中、东部的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山仑院士曾提出 :“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不仅是黄土高原地区内部的问题 ,而且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根治黄河和振兴黄河流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如何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 ,以寻求农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为根本出…  相似文献   

5.
 由于以雨养旱作农业为特征的农业承载能力逐渐不能满足人口日益增加的需求 ,导致了黄土高原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和植被的破坏 ,使得水土流失严重、干旱频繁。这已成为该地区重要的环境特征。尽管如此 ,该地区仍然承担着供养1亿人口和我国中、东部的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山仑院士曾提出 :”改善黄土高原地区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不仅是黄土高原地区内部的问题 ,而且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根治黄河和振兴黄河流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6.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技术途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继光 《甘肃科技》2006,22(9):213-214,196
干旱半干旱区植被恢复,一是空间上以水为核心,遵循植被生态水平衡原则,做到植被与水耦合;二是时间上遵循植被演替规律,按照持续、稳定、自组、有序、高效的原则实现植被稳定有序恢复。以水为核心,关键是实现植被建设中与水的三个耦合:(1)是植被与空间降水耦合;(2)植被与微观水分变异耦合;(3)是植被与调水耦合。遵循演替规律,恢复植被关键是:(1)草灌先行稳定有序;(2)“封、育、退、造、管”综合建设;(3)生态产业化带动植被建设。  相似文献   

7.
石琼 《甘肃科技》2007,23(5):18-19
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和脆弱的生态环境,已成为制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针对这一情况,阐述了黄土高原实施生态修复的必要性,提出了实施生态修复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入渗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黄土高原子午岭地段6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入渗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采用环刀法测定了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入渗过程,分析了土壤容重、土壤含水率、毛管孔隙度与入渗性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山杨林土壤容重最小,含水率最大,毛管孔隙度也较大,说明山杨林土壤质地疏松,含水量丰富,土壤物理性质最佳;(2)6种不同植被类型土...  相似文献   

9.
典型强降雨下不同植被类型水土保持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设置地表径流观测场,观测强降雨下不同植被恢复5年后产流、产沙特征.试验结果表明,苦竹+牛鞭草植被类型在此次强降雨为106.3mm情况下,产流、产沙量占其全年的15.24%和17.072%,调节降雨和抑制土壤侵蚀的能力最强;农耕地产流、产沙量占其全年的22.05%和31.65%,其中产沙量达其他3种植被类型的4.6-13.3倍,水土保持能力最弱;桦木+牛鞭草、杂交竹+牛鞭草植被类型因桦木生长和杂交竹间歇性采伐的原因,水土保持能力居于中等水平;对比农耕地来说,3种植被类型恢复后土壤侵蚀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强降雨下地表径流控制程度还较弱,需继续加强对土壤—植被系统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以兰州市徐家山后山为例,阐述了影响黄土高原干旱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存在的客观、主观问题,提出了植被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大规模植被恢复对黄土高原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大量坡耕地被转化为草地和林地,植被恢复效果显著,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但是,由于植被剧烈变化,导致部分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加剧.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采用定位观测与模型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考虑植被恢复对地表水热过程影响的基础上,将双源蒸散发模型与遥感技术相结合实现尺度转化,构建考虑植被动态变化的区域尺度蒸散发模型,分析大规模植被恢复后黄土高原蒸散发、降水、径流量的变化趋势,明晰植被重建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后,黄土高原全区降水以5. 16mm·a~(-1)的速率增加,而植被恢复最剧烈的16个子流域河川径流量呈不断下降趋势,平均降幅为-1. 45mm·a~(-1).受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影响,研究区蒸散发以4. 39mm·a~(-1)的速率增加,植被恢复导致的冠层蒸腾上升是蒸散发增加的主要因素.基于上述结果,我们建议应当加强对黄土高原雨水资源潜力的利用,缓解植被剧烈变化导致的水资源消耗,并根据不同植被类型的蒸散耗水规律和区域土壤水分植被承载力,提出基于土壤水资源消耗补给平衡的植被恢复策略,以期为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区是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定的重要功能区之一。过去以来黄土高原区内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严重地制约着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21世纪以来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生态工程建设对该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改善发挥重要作用。由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对于认识国家生态保护政策带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利用2000—2020年MODIS数据构建遥感生态指数(RSEI),结合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数据,对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进行监测与分析。研究表明,2000—2020年研究区以生态用地为主,面积占比57.31%。以半生态用地转入生态用地为主,占变化总面积的51.74%,生态用地的转入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2000—2020年研究区RSEI均值由2000年的0.39增至2020年的0.57,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以中等为主,平均面积占比为45.61%,优、良等级面积共增加38.08%,极差、差等级面积减少60.79%。中部区域RSEI增加速率较快,显著增加区域占总面积的11.59%。研究区热量充足,水分是限制植被生长的主要因子,RSEI...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陕西省黄土高原地区生态退耕县坡耕地的数量、质量调查,指出实现坡耕地退耕的措施?提出在各生态类型区的自然条件下适宜种植的树种、草种和提高植被成活率的途径,分析坡耕地生态退耕后植被建设将带来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整个黄土高原地区的植被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移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章在分析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移民存在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本着时序协调性、空间协调性、要素协调性等原则.探讨了实现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四大战略,生态优先战略、多元经济战略、城镇化战略和科教振兴战略.以期对西北地区生态移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由甘肃黄土高原的榆中站、定西站和西峰站的实测(1989~1992年)农田土壤湿度的对比分析得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农田土壤水分的变化规律是:在一年内有春季严重失墒期,夏秋增墒期,秋冬缓慢失墒期和冬季稳墒期等4个时期;在0~200cm的土壤剖面内,按其供水性能可分为速变层、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并提出了集水蓄墒的具体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6.
于2011年在定西地区开展了观测试验,主要测定了不同水分控制条件下春小麦冠层高光谱反射特征,同步测定了各项生理参数响应.在分析不同水分胁迫下春小麦冠层光谱特征基础上,研究了该地区春小麦冠层光谱对不同水分胁迫的响应特征.结果表明:在水分胁迫下春小麦冠层光谱在可见光区(VIS)和近红外区(NIR)均呈现明显的趋势性变化,随水分减少,VIS光区与短波红外光区(SWIR)反射率都呈增加趋势,而NIR光区反射率呈下降趋势;小麦水分指标冠层等效水厚度(EWTcanopy)比叶片相对含水量(F MC)能够更敏感地体现水分胁迫变化;光谱指数对不同水分胁迫的响应分析表明,WI指数的监测效果较差;反演半干旱区冠层尺度作物水分,红边植被指数与EWTcanopy相关性最高,PRI指数可反映作物水分胁迫后的光合效率变化,间接反映水分状况,但不适合监测重旱;OSAV I对土壤调节系数的修订比SAVI提高了相关性;短波红外波段对水分胁迫的变化响应比较稳定,进一步结合红边波段构建新的水分指数有望提高研究区冠层水分的监测精度.  相似文献   

17.
气候因子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植被覆盖变化,其中气温和降雨是最重要的两个气候因子。利用2000—2014年黄土高原地区的MODIS数据(MOD44B,MOD17A3)及气象数据(气温,降雨),运用路径分析方法,分析了黄土高原不同气候区气候因子对植被盖度及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的影响。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地区2000—2014年植被覆盖波动明显,15a呈不显著的增长趋势(r=0.467,P0.05),其中林木覆盖度呈极显著的增长趋势(r=0.864,P0.01),显著增加区占黄土高原总面积40.56%,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及吕梁山脉一带,不显著(P0.05)增加区占41.68%;(2)在半干旱的黄土高原地区,降雨对植被盖度的影响较气温大,在每个气候区降雨对植被盖度、林木盖度及NPP均有显著正影响,在低温少雨区NPP对降雨更敏感;(3)降雨和气温不仅可以直接影响NPP,还可以通过植被盖度进而间接影响NPP,林木盖度对NPP的影响明显大于非林木盖度,多雨区气候因子对NPP的间接影响较少雨区大。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地带性植被的基本类型及其生态地理规律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一、内蒙古植被的生态条件内蒙古自治区南起北纬37°30′,北抵北纬53°23′,西自东经97°10′,东至东经125°50′,除包括一般地理概念上的内蒙古高原和鄂尔多斯高原以外,还包括高原以东的大兴安岭山地的大部分。东邻东北平原,东南隔燕山山脉与华北平原相接,南连黄土高原,西和西南接河西走廊,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内蒙古基本上是一个高原地区,全区拔海高度多在1000米到1500米之间,只在东南边缘,高度可降至400米以下。北部为内蒙古高原,这里经受了长期的剥蚀作用,准平原化很  相似文献   

19.
黄土高原城市化过程对水土保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黄土高原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和由此带来的城市水土流失的新形式和其危害.提出在黄土高原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要积极应对城市化过程造成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城市建设中要建成新的城市功能和体系,要将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和排沙分为3大系统,设立环城防护林带,兴建城市不同的功能区,并要完善城市水土保持执法体系,以法规制度来监管防治城市的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20.
干旱半干旱区的“生态卫士”——浅谈生物土壤结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6月17日是第1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荒漠化是指由于气候异常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人类过度耕种、放牧和滥伐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从而加剧了荒漠化对人类的威胁。虽然今年的主题还未确定,但关注荒漠化、号召人们积极投身于治理荒漠化和防治土地退化一直是“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的重点。近年来,生物土壤结皮以其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那么什么是生物土壤结皮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