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是认识原文的美,并在译文中再现美的过程。散文翻译是文学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它的美在于意境深远。本文通过对郑延国和胡作玄,赵慧琪几住翻译家对罗素的Three Passions I have Livedfor两译文的对比分析,揭示了两译文所挖掘和再现的美学方面的特征:意境美、忠实美及原作者的性格美,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相似文献   

2.
意美、音美、形美是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词翻译理论,通过对其所译唐诗<江雪>进行系统的分析、比对,从而得出"三美"翻译理论是可操作的这一结论:译者可以在再现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尽可能再现原文的"音美"和"形美",达到"三美"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3.
诗是神形兼备的文体。古典汉诗英译应尽量兼顾音美、形美和意美。从音韵的再现看,汉英诗词尽管韵式不尽相同,但都讲究押韵,在翻译转换过程中,可以根据英诗韵式的特点进行必要的调整;从形美的再现看,汉诗英译应尽可能采用诗体形式,兼顾诗行和每行的音节数,传译出原诗的形式羡;从意美的再现看,应深刻理解汉诗的意象和表现形式,忠实再现原诗的物境、情境和意境美。  相似文献   

4.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意象的再现也成为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关键所在。然而意象的再现不等同于意象的一一对应,通过格式塔意象再造能更好地再现原诗的整体意象,从而达到意美再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5个方面探讨了广告语之美,并总结出广告语翻译的3个美学策略,以便再现原文之美。  相似文献   

6.
从翻译审美移情论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意象再现的困难,初步探讨了如何在翻译审美移情论指导下再现诗歌翻译中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7.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李白诗歌英译研究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衡量标准。以数词的英译为切入口,以美学视角下的“对等”比较李白诗歌意境美、气势美和情感美等非纯形式诗歌特质在译诗中的还原和再现,对李白诗歌英译研究具有指导和突破意义。  相似文献   

8.
叠词是常见的修辞手段,是体现语言的音乐美、形象美、表达美的典型艺术手法。本文从汉语叠词的形式、词性词义的变化出发,探讨在汉译英时,叠词的基本翻译方法,以再现叠词的美感功能。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使更多读者领略中文诗的魅力,依据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唐诗英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及江雪三首唐诗的不同英译文为例,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0.
杜甫诗<登高>对仗工整、意境深远,在英语中很难予以再现,但许渊冲成功地将该诗翻译为一首比较理想的英语诗.本文从宏观、微观和句式安排三个角度对许渊冲的英译杜甫<登高>进行分析,指出其形美、音美、意美及意境美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翻译迪伦的诗化歌词,应合理再现其美学元素。从翻译美学的视角看,迪伦诗化歌词的汉译,应匹配原曲节奏并兼顾韵式对应以再现歌词的语音美;注意优化选词以凸显歌词的文字美;利用句法变异和频度以再造歌词的句段美;充分应用移情的手段,在正确把握意蕴的基础上显现歌词的意象美。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诗歌翻译质量,使更多读者领略中文诗的魅力,依据诗歌翻译的美学理论,对唐诗英译文进行了比较分析.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枫桥夜泊"及"江雪"三首唐诗的不同英译文为例,从意美、音美、形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再现原诗的意境.  相似文献   

13.
巴金的散文真挚亲切,真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自然地感染读者。张培基先生和刘士聪先生在翻译巴金的散文时,从不同的着眼点入手,如动词的翻译、文字节奏美的再现、否定表达的灵活处理等,再现了散文清丽、自然的风格,让译语读者也感悟到原文的美。  相似文献   

14.
张利娜 《科技信息》2013,(6):198-198
诗歌是一种阐述心灵的文学体裁,语言凝练且内涵丰富,诗歌的灵魂在于诗的艺术形式,即许渊冲先生提出的诗的三原则:"意美"、"音美"、"形美",诗人借此来宣泄或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本文以几首英诗汉译为例,分析译者是如何靠近原诗,从而再现原诗的"意美"、"音美""、形美",达到与原诗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5.
民间叙事诗产生于下层民众情感发抒、审美体现的需要,表现下层民众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彰显着他们对美、对爱、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待。西北回族民间叙事诗是他们追求美、表现美、揭示美的外在形式,在审美形态上主要体现为反映爱情婚姻悲剧的"凄美"、寄托爱情胜利的"完美"、再现英雄史诗的"壮美"。这三种美学精神集中地表现在《马五哥与尕豆妹》《紫花儿》《歌唱英雄白彦虎》等作品中。  相似文献   

16.
摄影作为视觉艺术,是以拍摄现实对象的典型瞬间来反映生活的审美,表现作者的审美意识。本文对摄影创作的审美心理过程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发现、选择、联想、再现四个方面的观点,将作者审美意识以美的形式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荷塘月色》运用了《周易》的阴阳、刚柔以及神、感、文、意、象等美学范畴,充分表现了变化之美、中和之美、阴柔之美,该文作者在研究古典文学过程中,面对社会现实矛盾,主动接受着儒家人格自律观的影响,《荷塘月色》再现了作者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8.
李喜平 《科技资讯》2009,(20):118-118
园林造景作为一种空间造型艺术,通过再现自然给人以美的享受。园林设计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合理地配置园林植物,创造更多,更美、更生机勃勃的植物景观。本文从植物造景的概念,特点和功能出发,结合园林造景的理论与实践,探讨了植物造景的原理和应用措施。  相似文献   

19.
刘武安 《科技信息》2010,(2):198-199
以造型艺术的角度去赏析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直观造型美、瞬间永固美、再现性空间艺术,从艺术的语言到艺术的形式,画面表现的技巧到艺术家的情感,作品的线条、色彩到作品构成的意味形式,体会作品的内在灵魂。这种意味形式是造型艺术的特色,也是人类社会的结晶。  相似文献   

20.
从美学语言学视角,以Robin Hood为例,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按照"求美"规律进行语言诸层面偏离的选择和运用,即如何发挥文学语言的偏离机制再现文学言语的形式之美。充分论证了文学创作为了"求美"的目的在音韵、书写、语法、修辞等层面而行的偏离之势,并遵循言语美的规律以维持言语偏离的平衡,从而形成文学作品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