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QoS的移动IPv6切换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利用移动IPv6协议进行节点的移动性管理过程中,切换问题是影响管理性能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在分析了切换问题产生的基础之上,给出了主要解决的思,并提出了一种基于QoS的切换方案.该方案既降低了切换的时延和分组的丢失率,又较好地保证了业务在新路径上的QoS.  相似文献   

2.
针对在传统的移动Ipv6切换方案中,每次切换都需要交互大量信令,增加了切换延时的问题,基于快速层次移动IPv6的框架,提出一种新的QoS上下文转移解决方案.它在移动节点执行切换的同时为实时应用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并且这种方法可以减少移动节点切换后重新发起信令建立QoS转发处理所带来的延时,减少了移动节点会话的QoS服务中断.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表明,本方案可以显著降低实时业务切换时的延迟抖动,特别是在移动节点进行乒乓(ping-pong)切换时有较好的表现,实现了移动节点的平滑切换.  相似文献   

3.
首先对目前提出的支持移动QoS的有关方案进行了探讨,并对这些方案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合高性能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研究成果,提出了一种移动互联网的层次结构模型,在此基础上对移动互联网端到端QoS保证需要解决的3个关键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移动主机发生切换后,由移动管理协议提供快速、平滑的切换,无线资源管理保证切换后的应用连接具有足够的无线资源维持其QoS,移动QoS协议在切换后的路径上进行高效的端到端资源预留,以实现资源预留路径的快速切换.最后讨论了移动QoS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4.
一种移动IPv6中端到端的QoS上下文转移框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种基于快速层次移动IPv6协议的QoS上下文转移框架,弥补了上下文转移协议中上下文仅在移动节点切换前的接入路由器和切换后的接入路由器间转移不能满足端到端的QoS机制需求的不足.采用端到端的QoS上下文转移方法,减少了移动节点切换后重新发起信令建立QoS转发处理所带来的延时,使移动节点会话的QoS服务中断最小.采用基于快速-层次移动IPv6框架,能提供无缝的切换并能减少移动节点切换期间的信令开销和切换延时.通过在网络模拟器ns2中的仿真实验比较了本方法与重新发起RSVP信令建立QoS状态的方法的性能,试验结果显示本方法具有更小的延时和更少的丢包.  相似文献   

5.
随着异构网络的融合,如何在异构网络环境下保证VoIP的QoS已成为VoIP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上下文转移技术并结合MIPv6,DiffServ和MPLS这3种技术的QoS方案。该方案采用上下文转移技术来减少移动节点切换期间的时延和丢包,并将DiffServ和MPLS结合在骨干网中提供QoS保障。由于MPLS具有与移动环境较好结合的特点,在异构网络环境下能够为VoIP服务提供端到端的QoS保障。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延迟、抖动、丢包率和切换延迟等QoS性能上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6.
异构网络中基于上下文转移的VoIP QoS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异构网络的融合,如何在异构网络环境下保证VoIP的QoS已成为VoIP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上下文转移技术并结合MIPv6,DiffServ和MPLS这3种技术的QoS方案.该方案采用上下文转移技术来减少移动节点切换期间的时延和丢包,并将DiffServ和MPLS结合在骨干网中提供QoS保障.由于MPLS具有与移动环境较好结合的特点,在异构网络环境下能够为VoIP服务提供端到端的QoS保障.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在延迟、抖动、丢包率和切换延迟等QoS性能上都有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7.
移动IPV6切换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基本移动IPv6协议切换过程造成的延迟无法保证实时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在基本移动IPv6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改进的切换方案,结合移动IPv6切换方案的研究进展情况,介绍了当前主要的切换方案,并对各切换方案做了深入分析和比较,最后指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移动IPv6的一些概念和主要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对基于IPv6的各种切换方案特别是平滑切换及其缓存管理作了深入的探讨,提出了移动IPv6平滑切换的一些问题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移动全IP网络电话实现的一种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移动全IP(Internet Phone)网络电话实现的一种方案.介绍了移动节点快速切换链路时在移动节点和基站之间的QoS保证和在移动IP上提供端到端的QoS机制.通过在网络中实现QoS的服务来防止传输延迟、抖动和包丢失,满足IP电话业务对于实时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第五代无线通信系统(the fifth generation,5G)利用网络功能虚拟化(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zation, NFV)和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 defined network, SDN)2项技术将网络进行了切片划分,让用户接入不同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保障的虚拟网络切片以获得服务。为了解决切片化网络中由于用户移动性而导致的切片重新接入问题,提出了最大化网络吞吐量的用户切换机制来降低越区切换对已有网络切片的影响。该机制根据用户业务类型的QoS服务等级筛选备选接入站点的归属切片,运用贪心算法选择能为用户提供最大数据传输速率的切片接入服务,在网络切片代理的体系架构下完成切换过程的控制和管理。在与功率接入、负载接入和随机接入3种切换方案的性能对比中,相关仿真结果表明,随着越区用户数目和网络切片类型的增加,所提方案在保证较高网络吞吐量的同时,切换成功率始终维持在80%以上,远优于其他3种方案。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IP网络环境下的移动通信质量,提出对越界切换延迟的优化方案. 对SIP移动性进行研究,着重对IPv6环境下移动节点的越界切换过程进行分析. 给出IPv6路由发现、IPv6重复地址检测、IPv6路由选择、SIP会话重建和媒体流重定向过程的优化方法. 最后利用仿真环境对方案的可行性进行验证. 测试结果表明,方案可有效优化越界切换延迟,更好地适应移动通信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ROMIP与MIPv6解决了MIP协议中存在的"三角路由"问题,但由于协议的实现带来了新的问题,从而降低了效率与可行性.对这两个协议进行了分析,并在ROMIP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新的优化方案,从而实现了平滑切换和移动性的透明处理,减少需要传输的移动状态信息,提高MIPv4的执行性能与应用性.  相似文献   

13.
蒋群艳  蒋铃鸽  何晨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41(8):1343-1347,1352
针对目前分层移动IPv6移动性管理策略在用户移动时无法达到无缝切换的缺陷,提出了改进型分层移动IPv6移动性管理策略(tMT-HMIP).该策略利用网络的层次化结构特性,通过改进切换触发机制、地址配置策略,对切换过程进行了优化.在移动终端向移动锚点(MAP)注册新链路地址的过程中,通过在移动锚点处建立临时地址映射表,将发往原链路地址的数据包缓存,并将其链路地址映射为新链路地址.保证从原链路失效之后到新链路建立之前,数据包不被丢失.仿真结果表明,该策略减少了切换绑定代价和切换延时,有效地避免了切换过程中数据包的丢失,达到无缝切换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分析了移动IPv6协议在切换过程中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基于阶层式组播技术的方案,从而改善了移动IPv6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李传杨  粟欣  曾捷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3):3248-3251
研究了通用移动通信系统(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UMTS)/无线局域网络(Wieless Local Areia Networks,WLAN)网络间分别基于多信息平台(Multi Information Platform,MIP)、知网空间(mSCTP)、移动应用层控制协议(SIP)三种协议进行垂直切换的方法。分析三种垂直切换方法所产生的延迟,特别是由于切换控制信令在无线链路中传输所造成的无线传输延迟。藉此提出垂直切换的改进方案。通过降低无线传输延迟来降低切换延迟,达到提高切换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现有移动通信网络中的越区切换方式,研究了无线 A T M 网络中的切换方法,并着重讨论了由于无线 A T M 结构的特点所引起的路由重建问题,提出了一种快速有效的切换方法。  相似文献   

17.
该文结合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分析了第一代的AMPS、第二代的GSM、CDMA以及第三代的TD-SCDMA系统中的切换技术,探讨了未来移动通信切换技术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前,IPv4在Internet上占统治地位,随着Internet的发展,IPv4中存在的问题日渐暴露,IPv6诞生了.但IPv4与IPv6并不兼容, 研究IPv4向IPv6过渡技术,解决IPv4与IPv6共存问题, 使IPv6最终代替IPv4.  相似文献   

19.
探讨了高校校园网的IPv6改造,分析了改造过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移动IPv6由于其移动性要求而引起了一系列新的安全问题.本文着重对移动IPv6的返回路由性过程的算法进行了分析,指出该算法导致DoS和DDoS攻击的原因,并根据此过程中的攻击特性提出了一种增强的返回路由过程来防御攻击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