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采用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和端羟基染料合成了有色聚氨酯,通过红外光谱表征了其分子结构。利用这种有色聚氨酯作为高分子染料对聚氨酯树脂进行着色,研究了有色聚氨酯及其着色后聚氨酯的色牢度、耐溶剂性能、热机械性能。结果表明:有色聚氨酯及其着色的聚氨酯树脂具有优异的色牢度,干湿摩擦色牢度均达到5级;有色聚氨酯的耐溶剂性能与聚氨酯树脂相同,在水及甲苯中无溶解掉色现象;有色聚氨酯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与聚氨酯树脂接近,可以作为一种性能优异的高分子染料用于聚氨酯着色。  相似文献   

2.
聚氨酯作为一种新型的化工建材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分别介绍了聚氨酯塑胶、聚氨酯建筑玻璃密封胶、聚氨酯防水涂料、聚氨酯保温材料、聚氨酯墙地砖陶瓷模具、隔热断桥铝合金门窗、聚氨酯道路嵌缝胶、聚氨酯灌浆材料、艺术地坪模板的性能特点及其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聚氨酯和不饱和聚酯的合成以及聚氨酯对不饱和聚酯的强度及韧性的影响以及反应的动力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掺入聚氨酯后,不饱和聚酯的延伸率随聚氨酯的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其拉伸强度却随着聚氨酯的含量的增大呈现出先变大后减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改善材料的生物相溶性,将亲水性单体甲基丙烯酸β—羟乙酯辐射接枝到聚氨酯管材上。将聚氨酯在单体中预溶胀然后辐照,通过控制聚氨酯在单体中的溶胀度和照射剂量调节接枝层的深度和接枝率。接枝聚氨酯的亲水性随接枝率的增大明显改善。抗血栓试验表明与未接枝聚氨酯和医用硅橡胶比较,接枝聚氨酯有良好的血液相溶性。  相似文献   

5.
聚氨酯硬泡材料与粉煤灰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聚氨酯硬泡的不同厚度与高度因素来对聚氨酯硬泡材料与粉煤灰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表明:聚氨酯硬泡与粉煤灰混凝土之间的粘结力与聚氨酯硬泡厚度有关与聚氨酯硬泡高度基本无关,测得内径为40mm聚氨酯硬泡粘结力约为60 kPa,内径为50 mm聚氨酯硬泡粘结力约为100 kPa.  相似文献   

6.
环境友好水性聚氨酯涂料的种类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细叙述了环境友好水性聚氨酯涂料的种类和各自的特点,包括单组份水性聚氨酯、双组份水性聚氨酯和有机硅和氟改性的水性聚氨酯涂料;同时还介绍了水性聚氨酯涂料在纸张、木器、皮革、汽车、工业维护和塑料等领域中的作用和应用;最后针对聚氨酯涂料在国内外市场的应用和发展状况,对其未来的发展作了简单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为制备胺基聚氨酯/纳米银材料并研究胺基聚氨酯和纳米银的作用机理,制备了硬段侧链含胺基的聚氨酯,用硼氢化钠作还原剂在液相中原位合成胺基聚氨酯,纳米银复合物.UV-VIS表明,胺基聚氨酯,纳米银中纳米银的含量高、粒径小并且粒径分布范围小.IR表明聚氨酯硬段的胺基和纳米银有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传统热固性植物油基聚氨酯的改性方法,包括物理改性(填充改性和共混改性)和化学改性(接枝共聚改性、交联改性、互穿聚合物网络改性)。用于物理改性的材料主要有SiO2等无机物和纤维素等有机物,利用苯乙烯、丙烯酸酯等单体与聚氨酯接枝共聚是化学改性的主要方法。评述了热塑性聚氨酯的特点、制备方法及应用领域,重点介绍了油酸基热塑性聚氨酯的制备、性能及应用。对植物油基聚氨酯的发展前景作了展望:采用表面引发活性聚合等方式对传统的热固性聚氨酯进行可控化学改性;运用点击化学方法对热塑性聚氨酯进行改性,促使其多功能化。  相似文献   

9.
利用双组仹醇解法对废旧聚氨酯硬质泡沫进行降解,得到低聚物多元醇应用到高端聚氨酯収泡胶领域。探究了废旧聚氨酯经化学降解后的収泡工艺,从而降低収泡成本,制备出绿色环保、具有高性能、高附加值的聚氨酯収泡胶。幵对制备出的降解料进行红外光谱、粘度等测试。对产品进行吸水率、表观密度等测试,得到了最佳的二元醇配比,从而制备出性能优异的聚氨酯収泡胶。  相似文献   

10.
以异氰酸酯和多元醇为原料,合成了聚氨酯预聚体,经过扩链反应制备了自乳化水性聚氨酯聚合物。通过水兮散工艺得到水性聚氨酯乳液。测定了合成过程中异氰酸酯基(-NCO)的含量,使用红外光谱对合成的水性聚氨酯聚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实验研究了水性聚氨酯乳液的性能变化等关系。  相似文献   

11.
火焰线材喷涂是基本的热喷涂方法之一,至今仍被广泛采用.在喷涂工艺中,界面底层的处理对涂层的结合强度有重要影响.采用低、中、高碳钢、黄铜及自制的镍合金在几种底层处理条件下进行试验,发现Ni拉毛和Ni/Al打底,对涂层结合强度有明显的强化效果  相似文献   

12.
磨削砂轮的制造者和使用者都很关心金属修磨砂轮磨损问题,本文在实验室以不同的砂轮、不同的磨削压力及钢种初步的研究了砂轮的磨损机理,从试验研究得知:棕刚玉磨料的砂轮主要是破碎磨损,应采用高韧性的锆刚玉磨料;磨料表面有微细剥蚀及金属粘附,可采用微晶刚玉或烧结刚玉来减少微细剥蚀;砂轮表层磨粒脱落由于磨粒表面与结合剂开裂或结合剂在磨削温度作用下结合强度不足而引起,可采用磨料表面处理,磨料及结合剂热膨胀系数相等及研制高强结合剂以提高高温下的结合强度,通过上述措施可以提高现有砂轮磨削比。  相似文献   

13.
选择鱼鳔胶粘剂对应县木塔残损构件进行了胶接实验,在考察固胶物化性能的同时,探索了胶接工艺对胶性能的影响,并结合实际对基材试件,胶接试件等有关力学性能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改性沸石粉体为原料,采用添加黏结剂和造孔剂方法制备多孔颗粒沸石,重点研究了黏结剂种类、用量、造孔剂种类和用量,水添加量等对颗粒沸石散失率及吸附氨氮、磷酸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乙烯醇(PVA)黏结效果优于水泥和羧甲基纤维素钠(CMC),造孔剂碳酸氢钠相比较活性炭效果更佳.扫描电镜(SEM)结果发现添加碳酸氢钠后,颗粒沸石孔径增大,孔隙结构得到明显改善.在改性沸石粉体中添加1.2%PVA、4%碳酸氢钠、40%水制备所得颗粒型沸石散失率为0,且具有较高氮磷吸附性能,对水中氨氮、磷酸盐的去除率高达88.55%和83.11%.吸附动力学实验表明,多孔颗粒型沸石对氮磷的吸附更加符合拟二级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5.
用无机胶粘接金属和陶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无机胶粘接铝合金-陶瓷和钢-陶瓷,着重介绍分析了调和比,膨胀系数对拉剪强度的影响等。在探讨了粘接机制的基础上,指出槽接情况下膨胀系数不是影响粘接强度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6.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偏光显微镜(POM)研究了聚四氟乙烯(PTFE)辐射接枝气相丙烯酸(AA)共聚物膜的表面和断面结构,并分析了膜厚与接枝率的关系,以确证PTFE辐照接枝气相AA的反应为扩散控制反应.还进一步测试了PTFEgAA膜的亲水性和粘接性能,探寻改性PTFE膜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浙江天童森林公园藤本植物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浙江天童森林公园计有藤本植物130种,隶属于34科、78属;具有如下特征:(1)藤本生活型为高位牙藤本(PL)(&3.1%)、地下芽藤本GV)(13.8%)、地面芽藤本(HV)(4.6%)、一年生藤本(TV)(4.6%)和地上芽藤本(ChV)(3.8%)《在高位芽藤本中,落叶和常绿藤本分别占60.0%和40.0%。(2)藤本攀缘类型被人灵4大类9小类,依次为缠绕类(51.6%)、卷曲类(包括卷须类  相似文献   

18.
近代以来的西方法治不仅建立在西方悠久的自然法思想传统的基础上,而且建立在古罗马人所创立的法学或法律科学的传统的基础之上。中国大陆学者往往只认识到前者而很少论述后者。但是,法治不仅仅意味法律是良法,而重要的是良法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实施。如果说自然法理论为良法确立了价值标准,那么建立在古罗马法学基础上的法学方法论是保障良法能够得到切实有效地实施的理论。  相似文献   

19.
法治即是法的统治,“善法的统治”是一种法治的完美状态,中国传统法律形式多样,不乏善法的存在,但是缺乏法的统治,所具有的善法只是人治的工具,中国法律传统中更多的是非法治因素。法治多元理论下的所谓“中国传统法治”理论偏离对法治的正确认识,引起理论混论。抛弃法治多元理论,正确认识中国的法律传统,对建设法治中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The concept of the differential capillary effect was presented by foreign scholars several years ago, and the principle was used to design sportswear fabrics with good wet permeability and good drying functions for famous sports teams. Because the differential capillary effect model was not established in theory, it was impossible to fulfill the best functions. In this paper, by setting up the differential capillary effect of fabric, the factors to influence wet permeability and drying functions of the model is discussed in theory, and the means to optimize the design of the fabric is presented and proven practically by the experiment. The optimum fabric with good permeability and good drying functions can be designed using the model at la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