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绵羊鼻蝇蛆病是狂蝇科,狂蝇属的羊狂蝇的幼虫寄生在羊的鼻腔及其附近的腔窦内引起的,呈慢性鼻炎症状的一种寄生虫侵袭病症,主要危害绵羊,临床上表现为流脓性鼻涕血性鼻涕、呼吸困难、打喷嚏,不停地摇头,甩鼻涕等症状,患畜精神不安,体质消瘦,甚至死亡。笔者对所在辖区内的羊只,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结合屠宰治病解剖羊头268个,取得  相似文献   

2.
1996年8月,作者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滩羊选育场,盐池县大水坑镇屠宰场以及吴忠市等地考察牛羊裸头科绦虫病原流行情况,调查表明滩羊场羊群粪检裸头绦虫卵自然感染率20.8%(64/307),屠宰场剖检羊小肠裸头绦虫自然感染率11.7%(38/326).绦虫种类为曲子宫绦虫感染率57.9%(22/38),扩张莫氏绦虫31.6%(12/38),无卵黄腺绦虫自然感染率23.7%(9/38).用盖氏曲子宫绦虫和中点无卵黄腺绦虫成熟孕节人工感染草场地螨,在室温条件下培养3~45天后陆续剖检,均未查出绦虫幼虫,剖检牛小肠145条,全部未查到绦虫阳性,剖检当地草场裸头绦虫中间宿主超肋甲螨(Scheloribateschauhani)以及部分蚂蚁和蚱蜢均未找到绦虫幼虫.  相似文献   

3.
本文报道分棘四棱线虫两种新的中间宿主:介形虫和蚤蝇,确定了介形虫为福州市郊分棘四棱线虫病的主要传播媒介,通过剖检得出,麻鸭、半番鸭的感染率达53.2%和11.1%,平均感染强度分别为38.1只和10.7只,文中从流行病学的角度探讨了该病的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4.
剖检猪 1 213只,平均感染率 23.6%。鱼类检查 19种,本虫第三期幼虫阳性者 7种。两栖类检查 4种,阳性 2种,其中虎纹蛙 Rana tigrina rugulosa 是转续宿主新纪录,感染率高达 50%。家猪每月定点调查结果表明全年均可受本病侵袭,春夏季感染率高于秋冬季;湖区感染率明显高于非湖区。对终宿主和中间宿主体内寄生的2种易混淆的颚口线虫鉴别特征作了简述。扼要讨论了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5.
1990年10月至1991年3月试用害获灭驱杀山羊鼻蝇幼虫,用药后对试验组(n=102)和对照组山羊(n=110)近期(1月)和远期(5月)临床观察并抽样剖检(试验组对照组各4只),结果表明,害获灭羊用注射液按200μg/kg的剂量作颈部皮下注射,对山羊鼻蝇一、二、三期幼虫的驱杀率均达100%,且具有方便安全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川西北草地牛皮蝇蛆病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对川西北草地牛皮蝇蛆病的流行情况、季节动态及防治技术的研究表明:(1)临床检查牦牛1149头、黄牛599头,皮蝇蛆寄生率分别为84.25%和70.28%,寄生强度为18.32个和2.17个;剖杀检查牦牛114头,皮蝇蛆寄生率为100%,寄生强度为71.66个.(2)川西北草地皮蝇的种类,经形态学和生化特性鉴定定为牛皮蝇H.bovis、纹皮蝇H.lineatum和中华皮蝇H.sinrnse等三种.(3)弄清了皮蝇各期幼虫在牛体内的寄生季节、寄生部位、移行动态、三期幼虫寄生方位、入土化蛹羽化规律、成虫活动规律等.(4)害获灭(Ivomec)是防治牛皮蝇蛆病的首选药物,具有效果好、广谱、剂量小、安全、使用方便、易于推广等优点,防治后可获显著经济效益和明显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玛多县常见并且危害较为严重的家畜寄生虫病有牛羊肝片吸虫病、腹腔吸虫病、前后盘吸虫病,牛羊绦虫病,棘球蚴病(包虫病),脑包虫病,牛羊胃肠道线虫病、肺线虫病、牛皮蝇幼虫病、羊鼻蝇幼虫病。牛羊外寄生虫病主要由蜱、螨、虱蝇、虱、蠕形蚤、虻等引起,其中牛羊胃肠线道线虫病、肺线虫病、牛皮蝇幼虫病、牛羊外寄生虫病、棘球蚴病在全县普遍流行,并且对畜牧业的危害也最为严重,近几年来玛多地区经常性开展的几项防治寄生虫病方面的工作就是针对以上疾病进行。一是应用冬季驱虫技术进行绵羊及幼羊牦牛驱虫;二是应用喷洒或药浴杀灭牛羊外寄生虫技术。此二项技术应重点掌握和应用,以下进行重点介绍。  相似文献   

8.
转Bt基因杨树(NL-80106)对杨小舟蛾抗虫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以转Bt抗虫基因杨树(NL-80106)的大田移植苗为材料,在室内控制和自然条件下测定其对畅小舟蛾幼虫的抗虫性。结果表明:转Bt基因杨树对杨小舟蛾1龄幼虫12d校正死亡率高达84.3%;其杀虫活性存在明显的时间动态,3个抗虫转基因杨树无性系FIN5、FB51和FB56对1龄幼虫12d的抗性由6月的56.9%~84.3%下降至7~8月的35.6%~45.1%,9月又回升至59.4%~80.8%;不同龄期幼虫对转基因杨树敏感性不同,1~3龄幼虫6d校正死亡率为19.8%~25.4%,与对照存在显差异,而4~5龄幼虫6d校正死亡率与对照差异不显;转Bt基因杨树对大部分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取食量、体重增长速率显低于对照,并导致幼虫最终死亡。  相似文献   

9.
在厦大校园和鸿山公园检查了15株吊灯花的根结线虫受穿刺芽孢杆菌感染的情况,株感染率为100%.用漂浮法共检查很周土壤的322只幼虫,感染率为58.4%,感染强度为8.9(1~200)个孢子/幼虫;用孵化法共检查从卵块孵出的390只幼虫,感染率为42.6%,感染强度为4.8(1~100)个孢子/幼虫.虽然两种方法都有效,但前者优于后者.迄今为止,吊灯花是自然界中穿刺芽孢杆菌感染最严重的一种寄主,其大面积自然感染表明吊灯花可作为制造穿刺杆菌菌剂原料的优良树种,有希望投入应用,进行大量生产.  相似文献   

10.
我们于1992年5-7月在西岗子,长发屯进行了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一、调查方法按照《全国人体寄生虫分布调查实施细则》的规定进行。二、调查结果1.共调查2个乡2个自然屯,抽样1026人,应检1000人,实验1005人,受检率97.9%。阳性人数194人,寄生虫感染率19.3%。感染1种寄生虫的183人,占18.2%,感染2种寄生虫的10人,占0.99%;感染3种的1人,占0.01%,未查见感染811人,占80.7%。2.共查到4种寄生虫,镜下检到寄生虫、蛔虫、虫、微小内蜒阿米巴、鞭虫。详见表13.两个调查点查出蛔虫153人,14岁以下的儿…  相似文献   

11.
Vaccination against ovine cysticercosis using a defined recombinant antigen   总被引:47,自引:0,他引:47  
Cysticercosis caused by larval tapeworms is a major public health problem and a cause of substantial economic losses in the farm-animal industries. Taenia ovis in sheep is a particularly important example. Immunity to reinfection with the larvae has a central role in regulating natural transmission of the parasites, and vaccination with antigens from the early larval oncosphere stage can induce complete protection against infection. As it is impractical to obtain enough oncospheres for a commercial vaccine against these tapeworm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is to use recombinant DNA methods to generate a cheap and plentiful supply of antigens. We report here the expression in Escherichia coli of complementary DNA encoding T. ovis antigens as fusion proteins with the Schistosoma japonicum 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Vaccination of sheep with these fusion proteins gave significant, although not complete, immunity against challenge infection with T. ovis eggs. Commercial development of a vaccine is being pursued.  相似文献   

12.
绵羊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对绵羊红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1岁左右自然感染附红细胞体的杂交育肥绵羊为试验动物,采血,观察红细胞的形态,并测定RBC、Hb、PCV、红细胞脆性(最小脆性和最大脆性)、红细胞ATPase和SOD活性、红细胞C3b受体(E-C3bRR)花环率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E-ICR)花环率.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急性感染组绵羊红细胞脆性、RBC、Hb、PCV、红细胞ATPase和SOD活性及E-C3bRR率和E-ICR率呈降低趋势;但隐性感染组所测定指标变化不明显.表明附红细胞体侵袭红细胞后,感染越强,红细胞就易破裂而溶血、红细胞内外阳离子平衡失调、红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同时,破坏了红细胞膜表面的C3b受体,红细胞膜表面游离状态的C3b受体数量明显减少,机体红细胞的免疫黏附活性降低,红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以白栎叶粉为叶因子的天蚕半纯饲料的数种配方。配方Ⅰ、Ⅱ适用于饲育1~3龄稚蚕,4龄开始改用鲜叶育,其幼虫总的存活率为61.54%~65.63%,幼虫历期为39.48~40.40天,茧层量为0.3558~0.3982g。配方Ⅸ适用于全期育,幼虫总的存活率为52.83%,历期53.53天,茧层量0.1826g。此外,并讨论了配方的改进途径。  相似文献   

14.
为制定符合西昌地区特点的血吸虫病防制对策提供依据,调查了全市及试验区(川兴镇、大兴乡、磨盘乡)动物血吸虫病的流行规律;并在试验区进行了螺情调查。结果表明,疫情较严重的动物是牛,但猪、马、羊、犬均无感染;夏、秋两季为感染高峰期,尤其以5月份感染率较高。试验区共查面积36018m2,其中有螺面积占24760m2;钉螺阳性率平均为1.20%,其中封闭大山区的磨盘乡阳性螺率最高(1.29%),半封闭二半山区大兴乡次之(1.12%),平坝区川兴镇最低(0.65%);阳性螺主要分布在道路边沟、灌溉田及周边沟和房前屋后。  相似文献   

15.
刺五加总苷提取工艺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L9(3^4)正交试验法考察刺五加总苷提取的各影响因素(A乙醇体积分数、B溶剂量、C提取次数),以多指标(刺五加总苷收率、丁香苷质量分数以及浸膏得率)综合评分法进行直观分析及方差分析,确定最佳提取工艺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影响刺五加总苷提取的主要因素为B(溶刑量),优选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A1B3C1,即乙醇体积分数60%,10倍量,提取2次,每次1h.此工艺简单易行,稳定可行,适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6.
咪唑类化合物对天蚕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咪唑类化合物——金鹿三眠素对天蚕幼虫生长发育的影响。三龄0~48小时喂饲浸渍过500~2000ppm三眠素溶液的白栎鲜叶后,三眠蚕诱导率最高可达94.56%;诱导所得三眠蚕三、四龄历期明显延长,四龄起蚕体重和四龄末丝腺鲜重重于正常四眠蚕(对照),而三龄至结茧的总历期和熟蚕体重、丝腺鲜重则反之;仍为四眠蚕的三、五龄历期和三龄至结茧的总历期多长于对照、四龄起蚕和熟蚕体重大多重于对照。四龄0~48小时喂饲浸渍过500~2000ppm三眠素溶液白栎鲜叶后,极大多数仍为四眠蚕,三眠蚕诱导率最高仅为9.88%;其中四眠蚕四、五龄历期和四龄至结茧的总历期大多长于对照;诱导所得三眠蚕的四龄历期明显长于对照,但总历期反之。三眠蚕四龄期丝腺鲜重增长明显快于正常四眠蚕,但最终鲜重不及正常四眠蚕。  相似文献   

17.
为了了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150团家畜莱姆病的流行情况,调查了该地区的自然地理状况,同时选取了4个羊场、2个牛场,调查饲养环境和管理模式,采集牛、羊血清,通过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检测莱姆病IgG抗体。检测结果显示4个羊场的感染率分别为28.5%(45/158)、44.7%(42/94)、57.6%(95/165)、49.2%(120/224),平均为47.1(302/641)%;2个牛场感染率分别为14.5%(24/166)、13.1%(21/160),平均为13.8%(45/326)。调查结果提示。150团为莱姆病的自然疫源地,家畜均处于一个较高的感染水平。  相似文献   

18.
用费勒鹏氏法、50%蔗糖水漂浮法和雌虫挤破法收集绵羊胃肠道线虫卵,在相同的条件下分别用消毒粪汁进行培养,以观察虫卵的孵育情况。结果表明:虫卵的孵化率和第三期幼虫育成率以雌虫挤破法收集的虫卵最高,分别为94.5%和67.0%;消毒粪汁法的第三期幼虫育成率明显高于粪便捣碎直接培养法(P<0.01)。  相似文献   

19.
蜀柏毒蛾是福建省柏木的一种重要害虫,在福建一年发生2代,以幼虫越冬。翌年4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化蛹,5月上旬始见成虫。第一代幼虫5月中旬孵出,第二代幼虫9月中旬出现,幼虫危害严重期是3月下旬至5月中旬,其次是7月下旬至8月下旬。林间防治以PIB5×108个/mIPoNPV 20%氰戊菊酯(1:15000)倍液喷洒,或是PIB5×108个/mIPoNPV 5亿孢子/g白僵菌 20%氰戊菊酯(1:15000)的配比,防治效果最好。病毒的防治运期应掌握在5月上旬。  相似文献   

20.
带搅拌装置的管式反应器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设计了一种带有机械搅拌装置的新型管式反应器.用NaCl溶液做示踪剂测定该管式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分布(RTD)曲线,并计算了平均停留时间和方差.采用L9(33)正交实验考察了流体在不同搅拌转速、不同流量及不同出口处的平均停留时间和方差.结果表明:该反应器内流体流动状态接近活塞流,平均停留时间随流体流量的增大而减小,随反应器长度的增加而增大,而随转速变化规律性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