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群 《科技咨询导报》2008,(28):188-189
新世纪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引起了在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变化。另外,大学生自身也出现了新特点,针对这些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深入研究,改变对策,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相似文献   

2.
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表明,局部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全局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牵引;全局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离不开局部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支撑,两者是辩证统一的有机关系。因此,互动机制效应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我国面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客观现实,为了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提出了全面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方针,就是一项蕴含互动机制疚的总揽全局的重  相似文献   

3.
三江平原植被特征与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50年来,伴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的发展,三江平原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植被的变化更加明显。笔分析了三江平原天然植被在特定的气候、水、地质、地貌环境下形成的基本原因,以及依地形地势而变化的分布格局,分别介绍了典型沼泽湿地、森林、中生草甸3种主要天然植被类型在分布、物种构成、生活环境等方面的特点和最近50年来发生的变化,从人为和自然两方面说明了植被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阐述了在人类活动影响下典型湿地植被变化的基本机理。  相似文献   

4.
为了完整的区分地形数据库中各种地理要素的变化类型,提出了地形数据变化分类所依据的4因子模型,即对象整体、对象组件、对象或对象组件的状态、属性值的逻辑运算结果,这4个因子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变化类型首先根据高层次的因子判断,如果高层次因子无法区分变化,则逐渐降低确定变化的因子类型。基于提出的方法,建立了一个自动化提取和发布变化信息的信息系统。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满足空间数据生产者发布变化信息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运用经典的微扰法研究了高斯粗糙面的电磁散射.根据微扰法理论,得到了单站情形下,不同极化状态、不同介电常数、不同粗糙面情况的后向散射截面,得到了后向散射截面随以上参数及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的数值结果,分析了结果的物理意义;同时也得到了双站情形下,不同极化状态、不同介电常数、不同入射角、不同方位角的散射截面,得到了散射截面随以上参数的变化而变化的数值结果,分析了结果的物理意义.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化与地理科学施雅风(中国科学院)进入本世纪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的影响,地理面貌不断地产生变化。具有几十亿年历史的地球,从太古代、无古代、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直到现在,都在不断地变化。但现在讲全球变化有了新的涵义:变化速度比原来快得多。首先,我...  相似文献   

7.
耕地变化是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其变化和流向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基本态势.利用鄂南贫困丘陵山区的统计资料,对本区近50年来的耕地数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应用相关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对近10年来鄂南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了定量研究,建立驱动因子回归模型.结果表明:鄂南丘陵山区耕地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北部平原丘陵地区下降快,南部丘陵山区下降慢;近10年来,鄂南贫困丘陵山区耕地资源变化主要受经济因子、人口、房地产政策及耕地开发强度的影响,特别是经济、人口因子强烈影响耕地面积的变化,是耕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这为合理地利用和保护耕地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时空变化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根据40年间收集的综合观测资料、部分成果以及1998/1999年本课题执行的2个航次的调查和岸边监测,分析了渤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年循环规律、水平分布的年际变化及长期变化。结合渤海水温、盐度、黄河径流量及营养盐浓度的变化,初步分析了原因。渤海为高生产力陆架海,每年有2次生物量的高峰期,水华时间有1个月的前后移动;生物量及其水平分布的年际变化大于10年际变化,渤海温盐有增加趋势,无机氮浓度增加、磷酸盐浓度降低,河流输入变化只影响局部海域子系统,近岸海域的富营养化使得营养盐更多地消耗在近岸,而中央海区依然保持良好水质。物理系统的变化是该时空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在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数量、程度变化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的指标体系,在指标体系中引入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强度值指标.通过运用主因子分析的方法对各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建立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因素中的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市化发展、退耕还林政策是影响雅安市耕地利用发生变化的主导驱动因素;退耕还林政策和粮食产量是林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固定资产投资是未利用土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最后,总结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子,并从调整固定资产投资方向、科学地进行退耕还林工程、合理地调整农业内部土地利用结构以及推进农地流转与集中等方面,就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尤其是如何有效协调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经济关系,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基于1986年和2000年2期TM影像资料,在空间图形库系统支持下,分析了该区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空间组成变化、空间邻接关系变化和变化主导类型,揭示了1986-2000年间松嫩平原西部生态脆弱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此间林地、草地不断破碎化,耕地、盐碱地从整体上呈现集中化特征。耕地与草地、草地与盐碱地空间相邻度增大,草地开垦过快和土地盐碱化日益严重。土地利用空间变化内在过程基本以旱地-水田,草地-旱地,草地-未利用地相互转化为主导。  相似文献   

11.
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资源、环境和人口问题的日益突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己成为国际上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课题。在这个大背景下,中国也相应地开展了大量的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文章回顾了中国在这个全球性热点领域所进行的研究;着重综述了中国土地利用/上地覆盖变化研究中时空变化、动力机制以及环境效应等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并阐述了未来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提出了自行车转向时,前轮面、后轮面倾斜角度的变化,以及两轮的回转半径、回转中心的变化。并用形数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变化规律,导出了数学方程。  相似文献   

13.
武汉市耕地变化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1978~1999年武汉市的统计数据,分析探讨了武汉市近22年来耕地的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22年来,武汉市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是引起耕地数量变化的内在驱动力,而经济利益的驱动和有关土地的政策是引起耕地变化的外在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地气耦合系统中下垫面气候效应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区域气候环境的变化,不仅受大尺度气候环境的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取决于该区域下垫面状况的改变。本文利用一维十六层地气耦合模式研究了陆地下垫面特征变化对近地层气候的影响,分析了大气边界层垂直温度特征、地面温度变化特征以及地面能量平衡和转换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下垫面特征是影响区域气候的一个重要因子,其变化对边界层垂直温度结构、地面温度日变化以及地面能量平衡和转换机制具有重要的影响,进而改变一个地区的区域气候状况。  相似文献   

15.
运用3S技术分析了岷江上游地区的景观变化,发现该区的景观是在逐年的破碎化,有林地是唯一一种减少的景观类型,草地、灌木林地、经济林、耕地和居民用地的面积在逐年的增加,而河流、湖泊和冰雪,裸岩的面积没有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景观变化的原因,认为人文因素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口的增长,加上片面追求地方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的不合理、过度的开采,草地资源过度放牧和超载,导致了该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巨大的破坏,森林面积减少,覆盖率降低,草场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相似文献   

16.
夏炎 《海峡科学》2009,(10):85-86,88
几千年来,中国女性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带来了夫妻相处模式的变化。该文试图在考察古今女性角色变化的基础上,结合冲突理论,思考女性在家庭中的角色、权力和地位的变化,归纳出适合的夫妻关系调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二十世纪末的中国处于巨变与发展之中,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发展,知识经济的出现,不仅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和总体格局,也引发了人们在思想文化、道德观念、生活方式等各方面的变化。外界的种种变化对校园内的大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而大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的变化在某种意义上是社会变革的晴雨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也折射出时代变化的新特点。分析当代青年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现状,探讨其特点,对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高素质人才培养有着积极意义。一、自我意识浓厚.不善于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当代大学…  相似文献   

18.
郭小宏 《甘肃科技》2013,(20):48-50
土地利用变化是导致生态系统敏感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以甘肃省陇南地区成县为例,对近10年来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城市建设用地扩张、草地退化、农业用地的生产活动等对生态敏感性的影响机制,并分析了其变化过程。运用RS和GIS技术对成县2000—2010年十期遥感影像数据以及实地调研相关资料,进行了几何纠正和人机交互方式解译,产生各年分布矢量图,然后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各种类型土地进行分析和统计,获取相应的空间信息。在此基础上对成县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然后,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成县土地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和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进行了分析,对土地利用变化下的生态敏感性研究发现,近10年来成县生态系统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敏感性灵敏响应程度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下的教学过程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1世纪科技高速发展,网络技术、通信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多媒体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将日新月异,并且这些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将给教学过程带来革命性变化。在这些技术的支撑下,可以构建校园信息化平台。它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平台。在信息化校园平台下,教学过程有了质的变化。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变化,教师的外延、角色、色质有了转变,学生的组成,角色、素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而教学内容在形式和容量上在高校信息资源中心下有了拓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考古对比和文献分析的方法,对建国以来黄土高原地区的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状况进行了系统总结,重点阐述了天然植被分布区域变化、河湖水文状况变化、黄土地貌变化、沙漠形成扩展等问题的研究状况。同时,还提出了今后环境变迁趋势及调控变迁方向与速度之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