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长期培肥对农田暗棕壤土壤微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黑河分院"土壤肥力与肥效长期定位试验"的农田暗棕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施肥制度下大豆土壤微生物量C、N动态变化,探讨长期不同施肥处理对暗棕壤的培肥效应。结果表明,与不施肥、单施化肥、单施有机肥处理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大豆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量C、N量及qMB值,增强了农田暗棕壤土壤养分容量的供应强度,有利于农田暗棕壤的培肥。  相似文献   

2.
连,轮作大豆土壤微生物生态分布特征与大豆根部病…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在东北黑土大豆主产区进行,四年定位试验,分别设置大豆轮作、连作(连一、连三)、迎茬及休闲地五个处理区。重点分析了大豆生育期间不同茬口、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密度,不同茬口,大豆根腐病、大豆孢囊线虫病和大豆根潜蝇的发生程度及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土壤微生物对不同作物根系活动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为平台,研究了不同作物(大豆、小麦和玉米)根系对根际微生物种群(细菌、真菌和放线茵)组成和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作物根际微生物数量均表现为细菌的数量显著多于放线茵和真菌的数量,作物之间的微生物总数量多少表现为大豆〉小麦〉玉米,各作物间差异显著(P〈0.05)。根际三大微生物种群的变化情况为真菌、放线茵数量的变化趋势相同,均表现为大豆〉玉米〉小麦,细菌数量的变化情况为大豆〉小麦〉玉米。不同施肥处理中,玉米根际微生物总数变化情况为NPK〉NK〉PK〉CK,且施NK和NPK处理极显著增加根际微生物数量(P〈0.01),增幅为54.9%和243.2%;NK处理下,大豆根际真菌数量表现为显著性降低(P〈0.05),而细菌显著性增加(P〈0.05);小麦根际微生物数量在NK处理下极显著增加,增幅为64.9%(P〈0.01)。图4,表2,参19。  相似文献   

4.
农业耕作土壤与人工经济林地土壤磁化率和质地特征对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关中东北部地区人工经济林地土壤(JJC2)和农耕地土壤(JJC1)磁化率与粒度分布特征的研究和对比.试图阐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发育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农业耕作土壤和人工林地土壤的磁性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异;农耕地长期的耕作、污灌以及C4作物玉米的生长与秸秆焚烧等农业管理方式可以增大土壤风化成土作用强度,增加土壤的磁化率;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粒度分布的影响显著,表层0~40cm,1年生作物农田土壤〈2μm和50μm~2000μm颗粒含量均高于人类活动干扰小的多年生园林土壤的含量;整个剖面耕地土壤和人工林地土壤〈2μm和50μm~2000μm颗粒含量变化差异均大于2μm~50μm颗粒变化。图1,表2。参14。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松嫩平原西部盐碱地区羊草(Leymus chinensis)群落、虎尾草(Crdor/sagora)群落干物质积累速率、生物量的季节性变化以及钠钾元素在植物体中的分布特征及季节动态。结果表明,羊草和虎尾草的干物质积累速率呈现单峰式曲线变化。羊草地上地下钠元素含量在生长季节内呈单峰曲线变化,地上部钾元素含量与地上部钠元素有相反的变化趋势;虎尾草地上地下钠元素含量在生长季节内呈递减趋势,地上部钾元素含量与钠元素有相同的变化趋势;虎尾草的钠元素含量明显高于羊草;虎尾草植株地上部对Na^+和K^+的吸收和选择性都高于羊草。图5,表1,参7。  相似文献   

6.
对比研究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实验站长期定位试验区中黑土自然恢复(NR)及垦殖中不施肥(NoF)、施化肥(CF)和化肥配施有机肥(CF+M)处理下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酶活性季节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季节性变化明显,所有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的峰值均出现在早春,自然恢复较垦殖处理提高了黑土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对土壤酶活性研究发现,除垦殖处理的转化酶活性季节性变化较小外,其他处理酶活性季节性变化显著。NR处理促进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转化酶和磷酸酶活性的提高,而对土壤脲酶活性影响不大。垦殖处理下施肥较不施肥处理土壤酶活性高,但单施化肥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比分析向海湿地8种植被群落下表层和亚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差异,研究了不同植被群落下湿地土壤有机质和全磷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芦苇群落、芦苇—沼柳群落和香蒲群落下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均高于其它植物群落;根系分布较浅的碱草群落、三棱群落和碱蓬群落下亚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较低,且碱蓬群落亚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磷含量显著低于其它植物群落。除芦苇群落和辣蓼群落外,其它群落下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均高于亚表层土层;对于全磷而言,除辣蓼群落外,其它各植物群落下表层土壤群落下土壤全磷含量均高于亚表层土壤。湿地土壤全磷含量随有机质含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增长变化;土壤有机质含量随土壤C/N比和pH值的增加呈幂函数增长和指数衰减函数变化,但土壤全磷与二者之间的函数关系未达到显著性水平。  相似文献   

8.
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是水分循环的通道。从能量角度将这一开放系统作为一个物理的统一的动态连续系统进行研究,揭示水分运动和作物需水的本质,并有助于水资源的正确评价与合理利用以及探讨生态平衡中的水分运动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针对广东旱坡地土壤钾素水平低、供钾潜力差这一问题,进行旱坡地春玉米钾吸收特征以及高产施肥技术研究。研究表明,玉米植株不同部位对钾的吸收量,以茎秆最大,占植株吸钾总量的55%以上,籽粒次之,占吸钾总量的18 51%~24 81%;苗期吸钾量比较少,不超过吸钾总量的1%,孕穗期吸钾量不超过吸钾总量的35%,吸钾量最多则在生长的中后期。当施钾肥量水平较底时,增施钾肥,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吸收N、P2O5的量;当施钾肥量水平中等时,增施钾肥,亦可以提高玉米吸收N、P2O5的量,但增幅趋缓;当施钾肥量水平较高时,增施钾肥,则会显著减少玉米吸收N、P2O5的量。利用钾素肥料效应方程式和试验结果,对春玉米产量与钾肥施用量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最高施钾肥量,并总结了玉米高产施钾肥技术。表3,参4。  相似文献   

10.
以辰光和郭家不同开垦年限耕层黑土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有机无机复合体含量变化及有机碳组分变化在有机无机复合体中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黏粒级复合体的含量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而增加,粉粒及细砂级复合体的含量随着开垦年限的延长相应减少。随着复合体粒径的增大,各级土壤复合体中的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黏粒级复合体含量与黏粒级复合体中有机碳及组分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而粉砂和细砂级复合体含量与有机碳及组分含量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图2,表1,参15。  相似文献   

11.
不同土壤对包膜尿素养分释放速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然资源桐油为包膜材料,生产包膜尿素,研究不同土壤对包膜肥料养分释放速率的影响。4种土壤中,其初溶出率均为0。根据LOGISTIC生长曲线模型进行模拟,其最大养分释放量在黄红壤中为91.9%,低于红壤的98.2%、沙质红壤的98.4%和沙质黄红壤的96.7%。其养分释放期在红壤和沙质红壤中为218.4d,在黄红壤中为322.9d,在沙质黄红壤中为190.5d。图1,表4,参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