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耦合模型对2006-2015年珠江—西江经济带旅游业与城市化进行耦合评价研究, 研究发现:旅游业和城市化取得较大发展, 旅游业发展基础较城市化差, 但增速较城市化高, 2014年旅游业发水平超过城市化;旅游业与城市化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及耦合协同类型呈现出从低到高的演变趋势, 肇庆和南宁未实现高度耦合、良好协调与高度和谐;耦合演变时序性特征与地域分异特征显著.建议提升城市化水平, 激发都市区和中心区的带动效应, 实现区域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城市化与居民消费水平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基于中国30个省(市、区)2005—2016年的面板数据,构建了城市化与居民消费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格局.北京市的城市化与居民消费综合发展水平最高,沿海省份明显高于中西部;耦合协调类型表现出"两头窄、中间宽",耦合协调度等级具有梯度...  相似文献   

3.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8,(5):104-110
城市化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要素,二者之间存在着复杂的耦合关系.基于中原经济区32个地级市的城市化相关数据及生态环境指标,运用"PSR"模型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函数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原经济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大部分地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度处于磨合和高水平耦合阶段;空间耦合协调度分别为:低度协调耦合占21.88%,中度协调耦合占65.62%,高度协调耦合占12.5%.2)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空间耦合强度和空间耦合协调度情况为:高强度中协调性的城市占31.25%,中强度中协调性城市占34.38%.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对应关系,而耦合协调度与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以京津冀地区为案例地,通过分析京津冀地区旅游业、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子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机理,建构旅游业-城市化-生态环境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及耦合协调度量化模型,对京津冀地区旅游业-城市化-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及其发展类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旅游业、城市化、生态环境系统间耦合协调度由失调逐步演变至协调;城市内部旅游业系统发展迅速,但阶段内波动性较强;城市化水平保持稳步增长;生态环境矛盾随城市内部旅游业和城市化发展而逐步凸显。京津冀三地耦合发展类型基本以城市化超前发展型为主,少有旅游超前发展型出现。  相似文献   

5.
根据旅游业与城镇化的内在联系,结合黔东南州的实际情况,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建立了旅游产业与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指标体系,对黔东南2006-2015年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10年间黔东南州旅游业、城镇化的发展水平及耦合协调度均呈现出显著上升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旅游业与城镇化协调发展机理,并提出了促进黔东南州旅游业与城镇化协同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旅游业-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以广西区为研究对象,测算了其2003年~2013年的耦合协调度指数,并对耦合协调度评价指数的时空演变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旅游业与区域经济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关系紧密,且旅游业发展水平指数、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数以及耦合协调度综合评价指数均表现出较好的上升态势;基于时间维度,广西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协调状况从较低水平耦合协调过渡到高度耦合协调阶段,现已进入良性耦合协调时期;而空间维度上,广西区域内部关于两者间的耦合协调状况差异性显著,其中仅桂林、南宁和柳州3市达到了中度以上耦合协调类型,而其他城市的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大都处于濒临失调或轻度失调类颉颃阶段.由此可见,区内部分城市旅游业和区域经济的耦合协调度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城市化与旅游产业两大系统交互耦合协调关系模型和河南省各省辖市城市化发展与旅游产业相关指标体系,计算出河南省各辖市城市化与旅游产业两大系统的耦合度与协调度,而后进行系统耦合协调度层次划分,并对其时空变化进行分析.2013年,河南省城市化与旅游产业两个系统的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其中,豫西、豫北、豫西南以及郑州附近的豫中地区的系统耦合度与协调度相对较高,省内其他地区的系统耦合度和协调程度相对较低.2008-2013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城市化-旅游产业系统耦合协调度有所变化,但整体变动不大,耦合协调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相互影响和制约,处于城市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城市,其土地利用效益存在显著差异,正确处理好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关系,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和核心问题.该文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交互耦合机制,构建了两者之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对其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时空差异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城市土地利用效益总体上滞后于城市化的发展,两者的耦合程度基本上都处于颉颃阶段,协调度大多处在中度和严重失调阶段,城市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度水平不高,区域差异明显,没有达到良性共振.  相似文献   

9.
高豆豆  张伟峰  苏明伟  杜娟 《河南科学》2020,38(7):1197-1204
贵州省作为中国经济欠发达省份,依靠其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少数民族文化等资源优势发展旅游业,提高地区城市化水平.为了研究贵州省近年来旅游业、城市化、生态环境的发展是否协调,采用物理学的耦合模型对2008—2018年贵州省旅游业、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数据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8年间贵州省旅游业、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综合发展水平呈上升趋势,旅游业发展的增势尤其明显;旅游业、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指数稳步上升,三个系统目前耦合协调状态良好,处于协调发展状态.基于此,贵州省政府应继续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同时创新旅游发展模式,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贵州省旅游业、城市化、生态环境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2009—2018年为研究期,以福建省九市为研究对象,借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构建旅游经济—城市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省旅游和城市化综合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进行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2009—2018年旅游经济与城市化耦合程度呈现迂回稳步上升的发展趋势,在2018年达到高程度耦合阶段;从耦合协调度来看,2009年到2018年整体上看呈缓慢下降趋势.鉴于此,福建省应大力促进旅游经济和城市化发展不协调的城市加速发展,同时保持达到协调程度的厦门市继续稳定发展,促使福建省两系统整体的协调水平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系统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耦合度模型和协调度模型,揭示了1990-2011年呼和浩特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交互耦合机理,并对二者的耦合度及协调度进行定量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1)呼和浩特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各指标均为中等及以上耦合强度,由此遴选出的4项城市化指标和6项生态环境指标较好地反映了系统的耦合作用机制;(2)1990-2011年呼和浩特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处于磨合阶段,其协调度为中度协调.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陕西省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两大系统为研究对象,选取2005年~2016年的统计数据,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2005年~2016年陕西省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发展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生态环境发展幅度较小,而旅游经济发展迅速;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的耦合协调度也呈上升态势,并且仍有上升空间.其中2005年~2009年耦合协调度由极度失调下降为轻度失调; 2010年~2016年耦合协调度则由勉强协调上升为优良协调.为了促进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陕西省务必要加强生态环境的建设,实现生态环境与旅游经济协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建立城市化和水资源环境综合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化水平与水资源环境二者之间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对南京市2000—2012年间的城市化与水资源环境交互耦合作用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城市化综合指数呈线性增长趋势,水资源环境综合指数及耦合协调度总体上处于均衡发展态势,虽然近些年两者的协调度出现波动式变化,但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在合理可控的范围,需要对出现的协调度下降状况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是带动地区经济提质增效的重要动力机制。本研究以甘肃省14个市州为例,围绕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两个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关系,选取相关指标数据,分别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模型、协调度模型,对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系统耦合度、协调度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表明,甘肃省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存在一定的协调发展关系,但区域内差异较显著;处于协调发展阶段的市州数量偏少,处于失调阶段的市州数量过多,整体协调度水平较低,耦合互动关系不够完善优化,协调作用不明显。结合区域发展实际情况,促进旅游业升级创新,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促进甘肃省旅游业与新型城镇化系统相协调、健康趋势发展,将是甘肃省一项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5.
福州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大发展,福州市城市化指数整体上呈持续上升的趋势,生态环境指数波动性上涨;城市化水平与生态环境协调度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但耦合协调度却维持在低水平增长;结合城市化指数、生态环境指数和耦合协调度,可推出本分析时段内的耦合协调度类型处于勉强调和与调和之间,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度由低水平磨合阶段向磨合阶段演变.  相似文献   

16.
通过构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权法和综合评价法测算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丝绸之路经济带各省区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评价指数,并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及相对发展模型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区域差异明显,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东部、南部高于其他地区的差异特征,不平衡问题突出;2)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水平整体偏低,总体水平还处于濒临失调阶段,旅游业发展还需要更长时间与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磨合;3)旅游业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耦合协调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稳定性,但处于边缘省区的协调发展水平易出现极化的现象,未来应重视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耦合协调质量的提高,促进旅游业与生态文明建设优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人口城市化和土地城市化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内容,探究两者耦合协调关系及耦合发展驱动因素对实现新型城镇化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地级市辖区、县级市、县为研究单元,选取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人口密度、平均高程等相关指标计算人口和土地城市化速率的协调度,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研究了2000-2016年安徽省人口和城市化速率以及两者的耦合协调演变趋势、空间差异,最后探讨了耦合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安徽省主要的城市化特征为人口城市化滞后型,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向好但增长缓慢,协调水平仍较低;②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的空间差异较为明显,并且有一定的空间集聚性;③对两者耦合影响较大的因素为土地城市化率、人口密度和平均坡度,交互作用最强的因素为人口城市化率和土地城市化率,土地城市化和人口密度与相应的社会经济因子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人口和土地城市化耦合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建立经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甘肃省14个市(州)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和协调度计算后进行时空格局演化分析.结果表明:从空间看,甘肃省经济环境耦合度的空间分布呈现梯次化、组团化特征,东部和南部地区的耦合度高于北部和西部;甘肃省的经济环境协调度整体处于低协调阶段,10 a间基本没有变化.从时间序列看,甘肃省大部分市(州)的经济环境耦合度出现了缓慢波动下降的趋势,市(州)之间的差距在缩小;经济环境协调度绝大部分处于缓慢上升的阶段.根据耦合度和协调度,可以将甘肃省14个市(州)划分为经济环境高耦合低协调地区、经济环境拮抗区以及经济环境低耦合低协调地区3个类型区.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7—2016年陕西省各市遗产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对遗产旅游和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值及两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各市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呈现整体上升、局部波动的状态,不同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有所差异;各市遗产旅游综合发展不佳;各市耦合协调度发展水平较低且增长缓慢,西安市属于中度失调状态,咸阳市从严重失调上升为中度失调状态,其余各市均属于严重失调状态;新型城镇化和遗产旅游整体发展严重不匹配,大多数市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超过遗产旅游,遗产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有待提高.对遗产旅游综合发展较低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级别遗产景区数量不够,丝绸之路沿线遗产景区趋同化严重,没有发挥好遗产景区的联动性.  相似文献   

20.
根据福建省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特征,分别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空间城市化和生态环境水平、生态环境压力、生态环境保护共7个方面进行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建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进行定量分析,以地学信息图谱的方法进行图谱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的市辖区的耦合度优良而下属的县区情况比较差,区域间的不平衡发展明显;(2)福建省的城市化和生态环境交互耦合的时序基本处于颉颃时期,但耦合度明显存在地域差异;(3)福建省生态环境与城市化耦合关系比较好,协调度比较高,以中强度中协调的地区居多,低强度低协调的地区比较少,生态环境和城市化的整体协同效应比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