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听障儿童情绪理解与社会适应的关系以及年级的调节作用,为提高听障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提供建议。方法:采用调查法研究四到六年级的64名听障儿童和88名健听儿童的社会适应水平和情绪理解能力。结果:1)健听儿童的情绪理解能力和社会适应水平显著高于听障儿童;2)情绪理解对社会适应的影响,在听障和健听儿童中的模式一致;3)年级对情绪理解和社会适应的调节作用显著,在四年级时情绪理解不影响社会适应,从五年级开始,随着情绪理解得分的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结论:听障儿童的情绪理解和社会适应水平与健听儿童之间存在差异,但并未出现发展阶段的落后。研究结果显示:在听障儿童社会适应的干预中,教育者应注重情绪理解的作用,抓住与社会适应密切相关的反思情绪的快速发展期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2.
亲社会行为包括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不仅有行为人个体人格特征,心理状态等内部因素,而且有环境等外部因素,更与群体影响和德育密不可分。当前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习惯,必须加强“两课”教育;提高价值教育的效果;努力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以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完整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格。  相似文献   

3.
论大学生亲社会行为习惯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亲社会行为包括一切积极的、有社会责任感的行为。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不仅有行为人个体人格特征,心理状态等内部因素,而且有环境等外部因素,更与群体影响和德育密不可分,当前培养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习惯,必须加强“两课”教育;提高价值教育的效果;努力实现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以全面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完整塑造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体人格。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和谐,包括个体内心的和谐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和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就是要洞察社会成员的心理状况,及时调整相关政策措施,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解决存在的社会问题,干预不良社会行为和激励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社会行为,塑造积极健康的社会心理,从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  相似文献   

5.
社会情感学习(SEL)是儿童和成人理解和管理情绪,设定、实现积极目标,感受与共情、建立并保持积极的关系及做出负责任的决定的过程。在学前教育阶段,社会情感学习课程的实施应考虑到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立足于儿童情绪智力的养成,在培养儿童社会情感学习能力的同时着力于营造安全的心理环境,从而更好地促进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赵欣 《科技信息》2012,(4):166-166,164
社会适应水平体现个体在进行社会化进程的时候,能否知觉并形成与社会要求相适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和性格,是衡量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标准。本文从性别角色类型与社会适应水平关系出发,探讨了学界关于最优性别角色类型的争议。  相似文献   

7.
华玲 《当代地方科技》2010,(18):69-69,79
社会适应是个体与各种环境因素在连续而不断改变的相互作用中,追求与所处环境维持和谐关系的过程。本文通过对影响当代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不足的原因分析,探讨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方法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道德作为调节人们行为的非法律规范,它的发展应适应人的需要;在价值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构建合乎人发展需要的“适然”道德应当是以“底线道德”为标准的“从事实际活动的人”的道德。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社会道德向个体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类学对研究对象“人观”的分析应从“个体”、“自我”及“社会人“三者在社会文化中不同的结合表现出发,将人观与社会的交换方式结合,进而探讨其的形成、发展与变迁。  相似文献   

10.
心理社会因素对个体心身疾病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影响心身疾病的心理社会因素主要有个体的应激状态、情绪、人格特征、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支持系统等。同时,心身疾病与心理健康损害相互影响。因此,提高个体心理承受能力,改善社会生活环境,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减少心身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一种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不仅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而且在字里行间影缩着历史的瞬间。男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地位在汉字构意中有较明显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姓”、“男”、“夫”、“父”、“君”、“士”、“祖”等字形构意,结合民俗史料,探讨古代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及其在生产、家庭婚姻生活、政治领域、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地位状况,试图让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男子社会生存状态,从文字中挖掘出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2.
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人民群众也应是道德文明创建活动的主体。这种主体地位和主体力量可以从创建承担主体、创建评价主体和创建接受主体三个方面加以分析和认识。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肯定人民群众在创建道德文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创建道德文明活动中的主体力量,就需要厘清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与其代表者之间、"官风"建设与"民风"建设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伦理观念"和道德经验与作为"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的道德之间的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13.
生态移民社会融合主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心理和文化方面。文章从社会、心理、文化等方面分析,认为三江源生态移民的总体融入水平还不高,还需政府、社会以及移民自身三方面共同努力。只有这样,移民才能从"二元社区"完全过渡到"敦睦他者",逐步走向"同质认同"。  相似文献   

14.
对洪仁开《资政新篇》的解读必须掌握其内在的总体逻辑和整体思路。这份文件的主旨是“新民德”,即以上帝教为核心价值观塑造民众新道德。通过阐发如何“新民德”的问题,文件构建了一个以上帝教为精神伦理的开放的工商社会秩序。文件作为中国近代第一个近代化纲领的观点可以成立。洪仁王干对“新民德”主张的系统思考和阐发,确立了《资政新篇》在近代维新思潮中的先驱者地位,奠定了它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从《天朝田亩制度》重构农本社会秩序到《资政新篇》再构工商社会秩序,鲜明地反映了近代世界发展的潮流和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学校素质教育的缺失,确实需要更多的社会科学知识来弥补;一代青少年学子,真切需要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来熏陶。被歌德曾经赞叹和敬畏的"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的哲学,对现代人类认知世界、理性世界和情感世界所发挥的作用日见重要和迫切。而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和谐校园的主流语境中,如何以中国经典和谐哲学引领大学生的理性思维,当然就成为社会科学进校园的一个重要话题。《周易》"推天道以明人事"的阐发,几乎是对中国哲学的概括和总结。沿着这条理路,我们正可探索中国经典"和谐"哲学发生与演进的历史轨迹。人类"轴心时期"的先秦,哲学的元始结晶出了"天道—人事"的真理颗粒。把握这一真理颗粒,应该看做大学生人生"人之为人的必修课目"。  相似文献   

16.
和谐劳动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光靠法律"硬件"是不够的,还得运用道德"软件",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因为道德具有独特的"杀毒"功能,加强道德建设可以有效清除人们头脑中的"病毒",保障劳动关系"系统"良性运行,持久和谐。  相似文献   

17.
社会权是社会法的基石范畴。一个学科的范畴通常可以分为普通范畴、基本范畴和基石范畴三个不同的层次,其中,基石范畴是把一个法的部门从法体系中相对地独立出来的核心范畴。"私法公法化"、"社会问题"、"社会整体利益"及"社会安全"等范畴都难以成为社会法的基石范畴。问题群中属于本源性的问题才能成为基本问题,功能性范畴、目的性范畴只是解决本源性范畴所导致的结果和目的,而本身不是本源性范畴或基石范畴。社会权和社会法的"历史起点"具有同步性,社会权的产生和发展催生和推动了社会法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权作为社会法的基石范畴,既能制约、控制和引导社会法的发展目标,也能很好体现权利本位的法的价值和理念;既有利于构建一个有内在逻辑的社会法体系,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面对"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失衡问题,必须创新社会治理,加强社会建设。当前,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已经存在并初步形成共治,但多元主体间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对实现"社会治理多元主体共治向多元主体善治转变",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促进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净化”最早源于宗教,文艺悲剧的“净化”说实质是指人的情感的净化作用。追溯“净化”概念的由来,剖析亚里士多德的悲剧“净化”说,考察并阐述“净化”说在当下审美化生活中的艺术观照功用和意义。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艺术悲剧“净化”说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情感现象,它涉及到人的身心情感的过滤与净化功能。对当下忙于生计、焦虑不安和忘却自我灵魂的人如何保持净化的心境、走向审美人生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  相似文献   

20.
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灵魂崇拜是怒族原始崇拜的主要形式,不仅是险恶的自然环境和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状态下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而且还作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中所蕴含的“万物有灵”、“自然造人”、“灵魂不灭”等观念反映出怒族对自然、社会以及事物本质属性等问题的能动认识,是他们哲学意识的集中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