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目的]明确西昌地区主要粉虱种类及寄主植物 为有效预防粉虱的传播蔓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对西昌地区主要 粉虱种类及其寄主进行调查采集 通过制作永久玻片 观察测量粉虱伪蛹的典型特征 根据其形态学特征鉴定粉虱种类 [结 果]在西昌地区 14 科 22 种植物上分离鉴定出 6 种粉虱 即黑刺粉虱 Aleurocanthus spiniferus、棒粉虱属未鉴定粉虱 Aleuroclava sp.、烟粉虱 Bemisia tabaci、孟加拉皮粉虱 Pealius bengalensis、灰粉虱 Siphoninus phillyreae、温室白粉虱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其中烟粉虱为害作物占比最多、分布最广泛 是西昌地区为害最严重的粉虱种类 [结论]西昌地区 14 科 22 种植物上有 6 属 6 种粉虱 其中烟粉虱为优势种  相似文献   

2.
粉虱座壳孢菌毒素杀虫活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福建省柑桔园内分离出的粉虱座壳孢菌(Aschersonia aleyrodis),经发酵培养,萃取得到内、外毒素的粗提物,并将其应用于防治烟粉虱和桃蚜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2龄粉虱和蚜虫对外毒素敏感,处理2d后的粉虱死亡率在80%以上,处理后的蚜虫死亡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提高而增大。内毒素对粉虱也具有杀虫活性,而对蚜虫未检测到活性。座壳孢菌外毒素对蚜虫具有杀虫活性未见报道,是新的毒素资源。  相似文献   

3.
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lorum(Wwwstwood)是保护地栽培发生极为普遍的害虫.属同翅目粉虱科。其食性很杂,几乎危害所有的蔬菜.但以温室、大棚等保护地及露地瓜类、茄果类、豆类等蔬菜受害最重,也危害多种花卉。白粉虱成虫和若虫主要群集在蔬菜叶片背面.以刺吸式口器吸吮植物汁液,被害叶片褪绿,变黄.植株长势衰弱、萎蔫.甚至全株枯死。此外,成虫和若虫还能分泌大量蜜露,堆积于叶片和果实上,引起煤污病发生,严重降低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4.
粉虱(半翅目:粉虱科)是一类通过吸食植物体汁和传播病毒危害农作物的害虫。本文研究了伊朗西部Lorestan省的这一类具重要经济意义的粉虱类群物种多样性,调查了16属27种粉虱,进行了种类鉴定研究,包括种的异名和分布。  相似文献   

5.
梨木虱是山丹县梨树生产上危害最严重,防治难度大的食叶害虫之一,本试验在观察梨木虱生活习性的同时,结合该虫的危害特点,通过药效试验,提出梨木虱防治的有效途径和用药方案。  相似文献   

6.
采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蜡蚧轮枝菌侵染黑刺粉虱成虫的过程。结果表明:接种蜡蚧轮枝菌孢子12h后,附着在虫体上的分生孢子萌发形成芽管,24h后,在复眼、腹部气孔、足的基节和翅的基部等部位菌丝侵入黑刺粉虱体内,接种72h后虫体被厚厚的菌丝层覆盖。分生孢子可以直接以芽管侵入表皮,也可以产生附着胞再侵入。分生孢子在黑刺粉虱体表萌发形成芽管,芽管顶端可形成附着胞,附着胞再形成侵入钉穿透寄主体壁。寄主体表结构影响形成附着胞的形状及穿透体壁时芽管长度。穿刺点处的小孔及附着胞周围发现粘状分泌物,为蜡蚧轮枝菌在入侵黑刺粉虱过程中穿透体壁时对寄主表皮产生降解作用的酶。  相似文献   

7.
稻粉虱Aleurooybotus indicus及其天敌生态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稻粉虱Aleurooybotus indicus及其天敌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的调查,测定了生态位宽度、生态位重叠和生态位比例相似性。在此基础上,构建时空二维生态位,并分析了稻粉虱及其天敌的发生规律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8.
稻粉虱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观察不同恒温下稻粉虱生长发育情况,确定其各个虫态的发育历期,计算稻粉虱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建立历期预测式.  相似文献   

9.
白粉虱属同翅目粉虱科,是一种多食性的小型昆虫,它在我县的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分布区域和寄主范围不断扩大,尤其在蔬菜上发生危害呈现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了蔬菜的产量和商品价值,现将它的发生特点和防治方法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王联德  林钊  王金明 《武夷科学》2011,27(1):110-113
应用扫描电镜( SEM)对黑刺粉虱Aleurocanthus spiniferus蛹的超微形态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黑刺粉 虱蛹壳四周边缘有直立刺毛11对;尾部有明显的近圆形的皿状孔及其尾沟内的卵石状乳突.超微形态特征为粉虱的鉴定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攀西桑粉虱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粉虱Pealius mori(Takahashi)和杨梅粉虱Bemisia myricae Kuwana的一般外形特征非常相似极易混淆,为了弄清攀西地区发生的主要种类究竟是杨梅粉虱还是桑粉虱我们对其形态进行了显微研究.发现该地区危害的种类是桑粉虱,表明除已报道的台湾、江浙外,四川攀西也有桑粉虱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粉虱座壳孢菌系同翅目害虫粉虱和介壳虫的病原真菌.本文对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基础与应用研究,包括生物学特性、代谢产物、遗传变异、自然发生与流行、致病力及制剂应用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尤其是对发达国家用该菌防治粉虱的实践进行了介绍,从而为国内开展相关生物防治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粉虱座壳孢培养基的筛选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虫生真菌粉虱座壳孢能有效地防治烟粉虱(Bemisia tabaci)和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这两种世界性害虫。本文通过四因子三水平正交实验筛选出有利于粉虱座壳孢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和产孢的碳源、氮源、金属离子和维生素。结果表明,最有利于其萌发的营养因素分别是葡萄糖、牛肉浸膏、Cu2 和VC,最能促进生长的分别是蔗糖、牛肉浸膏、Zn2 和VB2,最有助于产孢的分别是葡萄糖、酵母浸粉、Mn2 和VB1。  相似文献   

14.
稻粉虱Aleurocybotus indicus自然种群生命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采用田间笼罩实验种群调查、自然种群定点跟踪调查和室内实验种群试验相结合的方法,将“捕食”、“寄生”、“抗性”、其它(气候及田间管理)作用因子分解开来,组建了以作用因子组配的稻粉虱第三代自然种群生命表与生殖力表;采用排除作用的控制指数(IPC)分析生命表中各作用因子对种群数量的控制作用。天敌、抗性、其它作用因子的控制指数分别为:3.4969、1.5749、5.2857;以自然种群及其排除天敌后种群的生殖力参数内禀增长率r_m等作为判断稻粉虱自然种群发展趋势的指标及分析天敌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天敌对第三代稻粉虱的控制作用是明显的,但并不能控制第四代稻粉虱种群增长趋势。因此,在制定稻粉虱的综合防治中,需要结合其它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了目前严重危害潍坊青萝卜的粉虱种类,发生规律及其危害情况,分析了其重发原因,并结合潍坊当地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种切实可行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稻粉虱为害引起水稻减产的原因。直接通径系数和间接通径系数的分析结果表明:对穗期或孕穗期后的水稻稻粉虱为害引起水稻减产的主要原因是水稻实粒数的减少。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模糊聚类分析方法对稻粉虱Aleurooybotus indicus David of Subramanias种群系统动态进行模糊聚类分析,模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置信水平0.9640≤λi<0.9880的情况下,该种群系统分为6个亚系统:SS1、SS2、SS3、SS4、SS5和SS6。文中对各个亚系统的动态规律进行特征描述,以期为稻粉虱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粉虱座壳孢对烟粉虱的致病力测定及其时间-浓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用粉虱座壳孢 Aschersonia aleyrodis Webber孢子悬浮液 1× 10 5、5× 10 5、1× 10 6、5× 10 6和 1×10 7孢子 /ml,对烟粉虱 Bemisia tabaci(Gennadius) 2龄若虫进行致病力测定 ,并应用时间 -剂量 -死亡率模型研究了粉虱座壳孢对烟粉虱致死的时间和浓度效应 ,拟合良好。结果表明 ,粉虱座壳孢对烟粉虱的致病力较强 ,接种后第 9d,5× 10 6和 1× 10 7孢子 /ml两个浓度处理累计死亡率达 90 %以上 ;第 10 d的 LC50 和 LC90 分别为 2 .5 8× 10 5和 4 .6 7× 10 6孢子 /ml;在 5× 10 5- 1× 10 7孢子 /ml的浓度范围内 ,L T50 为 2 .6 1- 4.82 d  相似文献   

19.
桑粉虱Pealius mori(Takahashi)为我国桑因为害严重的害虫种类之一。本文概述了桑粉虱在国内分布、寄主种类、发生与危害等,探讨了近年来不同防治方法在控制桑粉虱危害中的作用,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以期为桑粉虱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对河北省稻区飞虱种类进行了调查 ,共发现飞虱 2 2属 2 5种。其中 ,1种为首次发现已发表的新种 ,2 0种为河北省新记录。确定了危害水稻的飞虱种类 ,初步研究了其种群动态 ,提出了防治策略。依据成虫的形态特征差异 ,提出了识别技术 ,编制了系统检索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