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关注教师的自我建构是"以师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教师专业化和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应该把教育改革、师资培训、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与教师的成长结合起来,以促进教师的自我建构,使教师职业真正地成为他们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11):98-103
在当今的众多自我理论中,美国认知神经科学家巴尔斯提出的语境论自我理论,是最具原创性的自我理论。按照这一理论,意识与自我具有内在统一性,自我就是任何意识获得其解释的深层语境;但这种语境并不是虚拟的建构,而是有其脑中的实在基础,所以,自我并不是虚构的,而是实在的。巴尔斯的这种语境论自我理论虽然在一定层面上对自我的本质作出了合理的回答,但在自我的建立机制、自我的社会属性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自我欺骗问题涉及到不一致信念的合理性的讨论,它引起了逻辑学家和心理学家对自我欺骗的认知机制的共同兴趣。本文的任务是:首先完整表述自我欺骗问题和自我欺骗悖论,然后讨论解决自我欺骗悖论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最后介绍和评价几种遵循不同研究途径的自我欺骗解决方案,包括:怀疑主义方案、分裂主义方案、修改定义方案、弗协调逻辑方案和信念逻辑方案。  相似文献   

4.
《科学大观园》2012,(17):46-46
蓄意自我伤害包括那些以追求结束生命为目的的严重自我伤害行为,如自杀未遂、自杀死亡等都应当看成是一种"心理病",需要求得医学的帮助。自我伤害也是一种"心理病"人们一般对蓄意自我伤害包括自杀行为等,会从现象表面分析,如当事人承受了压力、受到了挫折、经历了负性生活或生存事件的影响,或者认为有自我伤害、自杀的人是"小心眼、想  相似文献   

5.
《科学大观园》2010,(11):49-49
1.自笑 自言自语、有些人在独处时自言自语甚至边说边笑,但有客观原因,能选择场合,能自我控制,属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6.
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出现前虚拟自我已经存在,网络中的虚拟自我是其进一步演化。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可分为依赖网络环境的虚拟自我和自主的虚拟自我。网络中的虚拟自我具有二重性,能带来对人们所缺乏事物的心灵补偿,成为新的健康人格诉求途径,促进对自我价值的全面理解;同时也会带来青少年沉迷网络和成年人自我认同危机等社会问题。重塑社会健康发展需要的虚拟自我,需要理性自觉和道德自觉,也需要社会教育和舆论导向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7.
传统西方哲学对人的个体研究侧重于人格或自我的同一性问题。而当代哲学则更加注重于人的价值学和实践生活方面的研究。而且,当代哲学超越于古典哲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通过回应当代自然科学技术革命最新成果,加深了对人的本质、价值和实践等问题的理解。比如,前些年人学研究热烈讨论“裂脑人”、“冷冻人”、“挟体人”、“复制人”等问题。最近时期,克隆技术的发展向我们提示“克隆人”时期的到来。网络技术发展使“网络虚拟人”的问题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性问题也尖锐地摆在面前。韩民青教授在他关于未来人类大结局的设想中更是提出了“非原生人”、“文化系统人”的理论,这些都使得传统哲学关于人的理解面临一次实质性的革命。笔者认为,无论面对何种奇妙形式的人学或人格自我论问题,我们都必须坚持现实性和实践性的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我们必须把人看作是一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生成、发展和自我完善化的存在。我们还要立足于价值论思考,把当代人类现实生活需要与意义的满足作为理论的归宿。我们还必须坚持辩证法的批判与开放宽容精神,要通过各种理论观点的比照与辩驳,来发现解答当代人学问题和人格自我论各种问题的真理。  相似文献   

8.
在《人性论》的附录中,休谟称自己在《人性论》第一卷中对人格同一性的说明"很有缺点",他的"全部希望都消逝了。"休谟发现的是怎样一个严重的问题?Yumiko Inukai和Galen Strawson新近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新的回答,但他们都没有抓住真正困扰休谟的问题。休谟人格同一性理论中的真正问题在于:休谟对人格同一性的说明必须依靠一个与一束特殊知觉不同的自我观念,而受制于休谟自己坚持的经验主义原则,他并不能提供这样一个自我观念。  相似文献   

9.
设计是当前技术哲学和技术伦理关注的核心话题,其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技术设计的民主化。芬伯格认为,技术设计是权力斗争的舞台,通过民主干预,人们可以在技术设计中改变现有的"技术代码",从而实现"技术民主化"的转变。以福柯的"自我技术"为参照,技术民主化设计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自我赋权"的方式,它不仅指明了一条将技术进行内在转化的研究进路,而且为社会个体提供了在技术领域中表达自我主张的机会,同时也有助于作为行动者的公众对技术设计的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14,(11):51-51
正现代的社会压力越来越大,也因此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疾病——抑郁症、强迫症等等。异装癖也是心理疾病中的一种。异装癖又称异性装扮癖。是指通过穿着异性服装而得到性兴奋的一种性变态形式。这种性变态患者以男性见多,因为女性着男装现在已经常见,尤其在西方社会还  相似文献   

11.
反怀疑主义者认为,不仅全面的怀疑主义是自我反驳的,而且局部的怀疑主义也是自我反驳的。然而,限制论、特权论、层次论和派生论对反怀疑主义者的自我反驳论提出了批判。  相似文献   

12.
智能机器人随着功能的强大对道德约束的需求更为强烈。自我意识是道德自律形成的基础和前提,智能机器人自我意识的突破将使其道德自律成为可能。心理学中的镜像自我识别实验是验证自我意识的可靠方法,类脑智能研究建立了受大脑启发的机器人身体自我模型,使类脑智能机器人成功挑战了镜像自我识别实验。然而类脑智能机器人的自我意识只是前反思自我意识,并不具有反思能力;仅处于认知的生理和心理层级,尚未达到高阶的文化层级。因此,类脑智能不能实现道德自律,而只能选择伦理设计的关系模式,即在人机融合中采取诉诸他人认同的路径来实现道德约束。  相似文献   

13.
认知增强技术的发展中,一种常见的批评指出,由于该类技术需要借助一些外部干预的方式来实现,因此会造成认知者的主体性消减。为应对这一批评,一些学者诉诸于延展心灵论题对认知增强进行辩护,因为该论题将主张,用于增强我们认知能力的人造物同样是心灵的组成部分,所以心灵实际上是得到了放大。然而这种版本的认知增强是不成功的,因为它仍然面对着来自认知现象性问题的质疑。与之不同的是,我们提出,一种可行版本的认知增强需要在延展自我论题下得到解释,而该论题是以对现象性自我的描述为核心的。  相似文献   

14.
, 《科学大观园》2013,(15):51
一声不吭,倒头就睡这类人属于理智型,他们深谙自制之道,无论清醒还是醉酒,都能够自我约束,言行很少逾越规范。酒后变"话痨"有的人酒后喜欢夸夸其谈,而有的人则举止轻浮,这些人往往性格怯懦。他们可能是怀才不遇,长期处于压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观园》2011,(5):47-47
日常生活中,您可能经常听到有人这样描述:"我得了抑郁症","我患了焦虑症","这人性变态啊"……然而,很多时候这恐怕只是大众对其自身及他人不良状态的一种描述,而不是依据临床诊断标准所做出的判定。什么样的程度可以被称之为"心理障碍"呢?在临床上,每一种心理障碍都有其独自的一套诊断标准。也就是说,只有当症状达到一定的尺度,才可以被称之为心理障碍。  相似文献   

16.
元宇宙就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相互作用的扩展世界,元宇宙的本体论原理是现实世界优先原则,其形而上学依据是先验自我的唯一性要求。由此派生出元宇宙的基本伦理学原则,即虚拟无害原则、虚拟自愿原则、虚拟可辨原则和禁止复制人类原则。“扩展现实”是翟振明教授首先明确提出的,但他坚持虚拟-现实对等原则,进而提出“造世伦理学”。他一方面主张本体自我的先验性和唯一性,另一方面却把更能体现这种唯一性的现实世界与不能体现这种唯一性的虚拟世界等量齐观,不分上下,这是理论上的不协调,并使其造世伦理陷于困境。  相似文献   

17.
人类生态系统和谐结构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系统可以由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态系统构成。和谐论是把握生态系统结构性存在的基点,自然生态系统表现循环性-和谐结构,人类生态系统表现体验性-和谐结构。人类在体验性-和谐结构中可以深刻地体验生命存在的韵味,作为一种动态结构。他又表现为自我认同体验性-和谐结构、幻象体验性-和谐结构和创生体验性-和谐结构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18.
"本体论承诺"使得心灵哲学家重新关注身心关系问题,他们因此开始涉及到身体,然而,这里的身体并不是本己的身体,而是被纳入物质世界中的"物体"。20世纪后半叶对身体的解读,力图消除其间的自然化残余,并融合了不同视阈的价值判断。自我的反思性也拓展至身体,后者被话语实践社会性地建构着,其活动方式通过各种制度和仪式的规定而被社会化和文化象征化。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70年代语义外在论观点的提出,引发了关于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相容性问题的广泛讨论。柏高先针对柏芝的相容论论证提出的记忆论证是非相容论的重要论证之一。然而,柏高先的论证由于对记忆持有内在论的看法受到相客论者的批评。拉德娄等人提出外在论的记忆观,进一步辩护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值得注意的是,外在论的记忆观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却是动摇记忆的认知地位。本文提出,只有一方面将记忆内容看做是窄内容,即看做是从被记忆的原初信念内容中抽离出来的那部分得到明晰表征的、不受语境约束的、跨语境的内容;另一方面将自我知识看做是宽知识,用具有语境约束性质的自我知识取代笛卡尔的单纯“我思”式的自我知识,外在论与自我知识的相容性才能得到有效的辩护。  相似文献   

20.
泛化的与本意的“自组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组织是自组织理论的核心概念,它的本意是明确的,但当对这一概念进行解释、或与其他相关概念进行涵义比较时,却出现了概念的泛化。本文为此对相关概念进行了辨析,指出了自组织与组织、自我组织的根本区别,针对他组织概念的不当使用,明确了组织形成与发展的两个不同过程,最后对自组织的本意进行了针对性总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