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宴飨是一种行于朝廷的宫廷礼仪活动。宋代宴飨分为大宴、曲宴以及节日赐宴等。宋代大宴是皇帝参加、规制最高的宴饮活动,一般在春秋二季之仲月、皇帝或皇太后生日、郊祀或籍田礼结束、皇帝巡幸回京以及国家大庆时举行。宋代大宴在殿庭陈设及座次安排上均有等级规定,南宋大宴较之北宋,陈设从简。宋代大宴不仅在程序、用乐方面设定了一定仪制,而且针对大宴违礼现象制订了相应的纠察弹劾制度。  相似文献   

2.
高洋述论     
北齐开国皇帝高洋(公元528—559年),是中国历史上北朝后期一位出身于鲜卑族的君主。其父高欢利用北魏末年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力量,在统治阶级内部的权力争夺中获胜,控制了东魏政权,高欢及其长子高澄相继为大丞相、大将军,总揽朝廷军政实权,孝静帝不过是个傀儡皇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八月,高澄未及夺得帝位,遇害而死。第二年澄弟高洋继立为大丞相、大将军,不久又封为齐王。是时“天下之大,将非魏有”,高洋代魏  相似文献   

3.
明武宗评述     
在中国历史上,即便在明朝,武宗也算不上显赫的皇帝。但这个以前受冷落的人物近年来却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有的论者认为他是荒淫残暴的君主,有的论者认为他是追求个性解放的帝王,有些文学作品把他刻画成淫荡的兽性的大魔头。观点纷呈。笔者总觉得不应只局限于人物定性,而应更多地分析武宗为什么没有扮演他父亲孝宗的角色,光大弘治时期的事业?他的独立特行是样造成的?弘治四年(1491)9月24日,孝宗皇帝的正宫张皇后生下一男。前此三朝皇帝皆非皇后嫡出,而此子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孝宗非常高兴,按“厚”字辈行取名“厚照”。希望他…  相似文献   

4.
戊戌变法是一次自上而下的革命运动,它由维新派鼓吹和掀起,得到光绪帝的大力支持,在中国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了极大的振荡和影响。光绪帝身为封建皇帝,必然受到封建思想的深刻影响,但从其思想、政治态度的变化及变法期间的行动来看,他确实顺应了救亡图存,改变中国落后地位的时代潮流,在评价光绪帝之时,不能因为他是封建皇帝,便简单地将他在政治舞台上的举措一概否定。他在戊戌变法中所起的积极而不能替代的作用,更应得到肯定。  相似文献   

5.
自夏商以来,我国君主权位的继承一直实行世袭制,公开立储。到了清代第三位君主雍正皇帝时,他却下诏废除公开册立太子的传统做法,创立了由皇帝生前秘密确定皇储的制度,即由皇帝在诸皇子中选择合意者,将其名字亲自写在纸上,一式两份,一份封藏在一个锦绣小匣中,只让宗人府令一人知晓,放置在乾清宫内御座上方的“正大光明”匾额后;另一份密藏在皇帝身边,以便他日归天之后与“正大光明”匾额后的谕旨相互印证而生效。皇帝临死前,召集朝中重臣启匾开匣,宣布新立皇太子的名字。皇帝驾崩后,皇太子即可登基,成为合法的新皇帝。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经历了一个长期、曲折的发展过程。在此过程中,它以维护皇权作为自己的根本宗旨,是皇帝治吏的工具,皇帝的开明程度直接关系到监察制度作用的发挥。中国古代监察制度与封建王朝的兴衰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维护封建制度和加强皇权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陶短房 《世界博览》2012,(22):24-26
打击华人黑社会的“皇帝行动”并非空穴来风,但西班牙的确存在利用此“把柄”把事做大、将旅西华人当作目标的情绪宣泄。 10月16日,西班牙警方、检方、内政部等强力部门经过周密部署,联合展开代号“皇帝行动”的扫黑行动。该项行动由内政部牵头,主要行动区域为马德里、巴塞罗那及其周边地区,针对的则是“以华人为首的黑社会网络”。  相似文献   

8.
在汉末群雄割据的局面中,诸侯之间有一条忌,虽然谁都觊觎皇帝这个称号,可谁也不冒然犯规,尝试一下做皇帝的滋味。只有这个袁术,染指了一下,当了几天皇帝,谁知犯下致命的错误,结果失败得最惨。  相似文献   

9.
满清贵族入主中原后,因渴望得到尊重而全神贯注于汉族的历史文化中。饮食习惯也是如此,但却时常发生改变。17世纪末,当康熙皇帝微服出巡、在街上和他的人民混在一起时,碰巧遇见了豆腐,那时它仍然是只适合农夫的下等食物,被排除在皇帝的菜单之外。皇帝回到北京便立即命令御厨用豆腐给他做一些菜肴,这使得豆腐一步登天。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皇帝权力无限,然而真正获得爱情者却很少。分析皇帝这个特殊群体的爱情状况,探讨其类型并分析其爱情悲剧的成因,能够帮助人们从这一特殊角度去认识古代的皇帝。  相似文献   

11.
武则天以皇后、皇太后、女皇帝的名义先后参政执政达半个世纪之久。当时反对者认为她是唐家妇、伪政权;拥护者认为是大周当然皇帝;隐 忍者认为是过渡性的权力象征。唐中宗复辟后开始统一认识,认为母子相承,周唐一统,因而取消“中兴”说法。此后,人们逐渐把她摈出皇帝之列,修史则提出年系中宗、事归太后的主张,以正帝统而黜僭号,杜绝母后祝乱现象重演,这些看法是由于政治形势、政治派别、封建秩序、正统观念和传统意识等因素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2.
隋炀帝为巩固大隋王朝的统一,相继三次派船队去台湾“抚慰”、“慰谕”。其原因有三:一是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二是隋朝大统一和拓疆固土的需要,三是隋炀帝把台湾作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杨隋船队三到台湾的意义:第一,是中原统一王朝第一次把台湾纳入中国领土的具体体现,拓宽了隋朝海疆,使台湾在大统一的杨隋王朝的改革开放中得到发展;第二,炀帝“抚慰”、“慰谕”的思想政策,不仅是炎黄脊梁、国姓杨氏“混一戎夏”民族政策的体现,而且对今天中国和平统一台湾也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第三,为后来历朝皇帝能有效管辖台湾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把帝王抬到至高无上的地步,人们不仅在言语和行动上不得有丝毫违背封建帝王的意志,在文字上,也不能直书皇帝的名字,谁违反了这个忌讳,就犯了不敬之罪,是大逆不道。因此,名讳是大禁忌。为了不犯讳,就必须采取方法来回避,因而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一种制度——避讳。这是封建制的一种待有的现象。避讳的内容很多,范围亦广,只要是碰上皇帝和皇帝祖先的名字,在文字、称谓上或同形、同音、同义,无论是地名、物名、人名、官职名或古代书名,就连前人写的诗词、文章等,都必须改形变音。  相似文献   

14.
时下的流行语"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套过来,不怕皇帝,就怕皇帝爱写诗。皇帝不同于一般人,他要写诗,得有人给他修改润色,做这个活计,用德国大诗人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给皇帝洗脏衬衣。  相似文献   

15.
明初三司会审制度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为了强化专制皇权,减少冤狱案件数量,下诏三法司共同处理重大案件,创立了三司会审制度。三司会审是指由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三法司共同审理,最终裁判权交由皇帝的一项审判制度。这项制度是朱元璋强化皇权众多措施之一,是君主独裁高度发达的产物,是明代皇帝专制的司法工具。在这项制度具体实施中,三法司严格贯彻皇帝意愿,会审结果由皇帝终裁,会审过程流于表面形式。明代初期,三司会审成为明代皇帝独裁专制的司法工具。明代中后期,因皇帝无能,司法大权被宦官和锦衣卫窃取,三司会审被厂卫控制。在明代,君权作为统治系统的最高权威,三司会审难以公正独立,在处理重大案件时经常被君主利用,三司会审制成为明代皇帝独裁专制的工具。在当代司法实践中,必须坚持审判的公正性与独立性。  相似文献   

16.
丞相是封建国家政权机构中居于中枢地位的官职,其职责是辅助皇帝、总理全国政务。西汉统治者继承了秦的丞相制度。西汉前期,丞相的权力比较大;汉武帝时期,丞相职权开始衰弱;成帝时,统治者置三公官,丞相之权一分为三;哀帝时,丞相被大司徒所代替。西汉丞相制度演变的主要原因是统治者要在新形势下更有效地进行理性行政。  相似文献   

17.
《西游记》中,孙悟空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里炼出了大眼金睛。这当然是神话,可真实的历史中,炼丹炉的确炼出过“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厉害角色——由于古代皇帝个个都想长生不老,  相似文献   

18.
3D技术“害死”可怜裁缝 重新梳理一下那个古老故事的脉络。 皇帝要一件全世界最好看的衣服→全世界最好的裁缝亲自剪裁→众人都说好看,只有一个孩子惊呼“皇帝没有穿衣服”→皇帝恼怒→裁缝被杀。  相似文献   

19.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诚求批评的皇帝。他从理论到实践充实和改进了历代皇帝蚋谏的传统设置,自觉地把臣民时他的批评作为制约自己和正确决策的机制。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诚求批评的皇帝。他从理论到实践充实和改进了历代皇帝纳谏的传统设置,自觉地把臣民对他的批评作为制约自己和正确决策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