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如学术界所公认,盛唐诗与中唐诗有很大差别,而大历诗风,正是盛唐到中唐的过渡。大历诗风的代表是“大历十才子”,十才子的颌衔人物是钱起。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一个诗人,一直没有得到认真的研究;其诗集,千百年间竟无一个为之作注。终于,我们看到王定津先生的《钱起诗集校注)}(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出版)。在近年来出版的大量古籍整理中,这部书是有它的特色的,用一句话来概括,它是融研究、考证、校注为一炉。先说研究。对钱起诗向未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评价。贬的说他“开宝浑厚之气,渐远渐离。风调相高,稍趋浮响。”①褒的说…  相似文献   

2.
“诗言志”向“诗缘情”的转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结合具体的文学语境来考察。先秦时,受儒家推崇的《诗》成为权威的话语资源。居于主导地位的“志”深化了其内涵。两汉诗论中介入“情”的因素,出现里程碑式的诗学理论《诗大序》,使走向“诗缘情”成为可能。亚魏晋时对诗歌本有了更清晰的把捱,陆机在《文赋》中提出“诗缘情”的概念,最终完成向“诗缘情”的过渡,从中也可以找寻到诗论发生变异的内在必然性。  相似文献   

3.
元人周德清,向以所著《中原音韵》为世所知,时谓“德清之韵,不独中原,乃天下之正音也。”见地位之显。然其在曲学界影响最大者,则莫过于该书自序中如下一段话:乐府之盛,之各、之难,莫如今时。其盛,则自绅及门阎歌咏者众;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制作,韵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语,字畅语俊,韵促音调。现其所述,日忠日孝,有补于世;其难,则有六字三韵,“忽听,一声,猛惊”是也。诸公已矣,后学莫及。寥寥数语,却颇有认识价值。首先,末二句为今天判定关汉卿等元曲大家之生卒年提供了重要佐证,确属不可多得。其次…  相似文献   

4.
上世纪初“北音学”这一分支学科得到确立,打破了古音、今音、等韵鼎足而三的传统音韵学学科格局,使得《中原音韵》在学界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也带动了北曲曲韵研究的繁荣。但是对于整个曲韵来说,研究还远远不够,遗憾在于对南戏曲韵的关注太少。以戏曲史而言,南戏的诞生实早于北曲杂剧,按徐渭、祝枝山等人记述,南戏成熟于“宣和之末,南渡之际”,就是两宋之交已然完善。因此可以说,离开南戏的曲韵研究是不完备的,理清南戏曲韵,对于全面认识戏曲音韵的来龙去脉大有助益。《南曲九宫正始》是最重要的一部南曲谱,保留了大量的宋元南戏曲文,对这些曲文进行考察,可以使我们对宋元南戏曲韵的特点得到整体的印象,为曲韵的全面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杜甫是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对他的认识是一个带有鲜明主观性的历史接受过程。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杜甫的两项影响深远的誉称即“诗圣”、“诗史”说具体的来源、内涵的历时性演变以及彼此的关联。这两项誉称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唐宋时期,“诗圣”称颂的是杜甫的诗歌艺术,“诗史”肯定的是他的人格情操,而明清时期以现代之理解恰恰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6.
每读陶诗,在田园佳境,悠然旷远之中,总觉得一份浓厚的感伤。而那些抒写穷愁之作,却令人感到一份慷慨和沉著,洒脱和超然。历代论陶诗,大抵不出平谈自然与金刚怒目之二端,于解陶诗之深厚,甚感有憾焉。《文心雕龙·隐秀篇》:“隐以复意为工。”又回:“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皎然《诗式》卷一《重意诗例》:“两重意已上,皆文外之旨。”“多重意”乃中国古代诗歌美学追求之极致。历代文论多归之于艺术上的一种品格。但在陶诗中它却是一种层积的情感内蕴。表现为诗中诗人情感特征的多重性。一个体生命的价值问题是魏晋太一个解不…  相似文献   

7.
陆机《拟古诗》作为一种创作现象,很值得关注。陆机《拟古诗》充分体现了作重视创作自身、重视创作表达的创作追求,表现了陆机为而的自觉的学创作观念。虽然作品自身有缺陷,但在学发展史上仍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人间词话》里,王国维反对词中隶事(用典),对代字深恶痛疾;对于化句式的用典,却表现得颇为宽容。在词创作实践上,王氏对事典和代字的使用虽有所节制,但并未达到《词话》所倡“不使隶事之句”与“忌用代字”之高标;大量化用前人诗词之成句,则是《人间词》创作上一大特色。王氏主要基于其以康德、叔本华哲学为根柢的“境界说”理论体系反对用典,其晚年的词作,与这种词学用典观已经完全异趣。  相似文献   

9.
学界对于曲韵韵位规律的研究成果不多,对于格律尚未凝固、完善的早期南戏韵位规律的研究更不多见。《张协状元》是目前仅存的篇秩最完整的宋代南戏代表作,对于研究早期南戏的面貌具有很高的价值。通过《张协状元》全部曲文材料的排比研究,归纳总结韵位规律,可以丰富我们对于格律化尚未完成的早期南戏曲文韵位特征的认识,从而为学界对于“前曲谱”时期南戏韵位规律以及曲律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材料。  相似文献   

10.
“苹果”本是现实世界的普通之物,但在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却出现了不同的象征意义。在当代这个历史时期,“什么都是艺术”使得“苹果”艺术重归日常化,而在海德格尔提出的大地与世界之间,“苹果”则言说了一个被遮蔽的“存在”。  相似文献   

11.
杜甫是中国诗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对他的认识是一个带有鲜明主观性的历史接受过程。需要进一步讨论的是杜甫的两项影响深远的誉称即“诗圣”、“诗史”说具体的来源、内涵的历时性演变以及彼此的关联。这两项誉称的含义是不断变化的,唐宋时期,“诗圣”称颂的是杜甫的诗歌艺术,“诗史”肯定的是他的人格情操,而明清时期以及现代之理解恰恰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后勤服务工作的改革对于保证教育改革的顺利进行极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化”。高等学校的伙食工作是高校后勤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走在高校后勤改革的前沿,其改革的目标理所当然是实行社会化。一、高校伙食工作社会化的内涵和目标目前,人们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问题探讨较多,但对高校后勤社会化的内涵和目标却各有各的理解,没有统一的意见。对高校伙食工作社会化的内涵和目标以及如何实现社会化,尚无明确的阐述,本文拟对高校伙食工作社会化的问题作一粗略的探讨。笔者认…  相似文献   

13.
后七子特别是王世贞、谢榛极力为之声张的诗歌法度规则,全面涉及诗之声律和结构问题,在相关的审美准则上呈现谨严和细密化的特点,此尤显于他们对诗歌用韵、平仄以及篇章句字之法的系统阐析,其中既包含了对传统诗法的汲取,也融合了他们各自独到的审美见解,尤在诗法的一端,进一步将技艺性的规则或方法纳入他们重点关注的视界,为文学“技巧概念”趋于加强的一种显在表征。同时说明,在相继崛起于明代中叶文坛的七子一派中间,愈益皈向于文学本体意义上的艺术经营,成为诸子体认文学价值的重要路径,也在某种意义上展现了他们维护文学自身审美特性的原则立场,就后七子来说,特别是王、谢在诗法问题上展开系统的阐述,以格外严细的标准相责求,则更不能不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14.
忠诚文化伴随着中华民族的繁衍与发展生生不息,它是孔子非常重视的一个伦理范畴,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本文从分析孔子忠诚文化的内涵入手,对君臣之间及朋友之间的“忠诚”关系进行阐述,从而引伸出立人之本、交友之道、为政之基等方面的现代诠释,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王维婚姻问题四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大历以前的盛唐诗人中,其婚姻问题被堂堂正史所载入者,仅为王维一人。这是一种十分值得注意的“典籍文化”现象。但王维的婚姻问题尽管为正史所载入,却十分简略,如《旧唐书·王维传》仅云:“妻亡,不再娶,三十年孤居一室。”其后的《新唐书·王维传》,以及《容斋随笔》、《唐才子传》等,亦英不如此。本文对王维的婚姻问题试作换激素隐,或可还其历史之真实。一据上引《旧唐书·王维传》的记载,可知王维在“妻亡”后不曾再娶,如果“抓后三十年以终”的“三十年”乃为实数,则其妻之丰就应在王维31岁的汗元十九年。这是因为,王维…  相似文献   

16.
反记帐是将已经登记入帐的会计数据予以取消,使之恢复到记帐前的状态,它是记帐的逆操作,也是电算化会计系统中独有的一个概念。会计软件中要不要设置反记帐功能,一直存在激烈的争论。因此即使会计软件界在功能设计上借鉴成风的今天,反记帐功能却遭遇迥异,金X软件商第一个吃了螃蟹,在其“会计软件”中加上了反记帐功能,而其他老牌会计软件商则不以为然,拒绝反记帐功能在其软件上”安家”。  相似文献   

17.
吕向《美人赋》的内涵不单只是白居易诗《上阳白发人》所谓“愍怨旷”的主题,它的创作牵涉玄宗时代后宫妃嫔之间势力的消长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走向,因为当时的政治背景,吕向采用了特有的含蓄方式表露了相关的政治诉求。  相似文献   

18.
“乡原”这个概念尽管在儒家典籍中并不多见,但是孔子在“乡原”问题上所持的意见却涉及其道德理论的核心。在“乡原”问题上的态度说明了孔子对人的内在心志与外在表现一致性的要求和期待,而对“乡原”的批判也是他的道德导向策略之一。他希望能够实现道德普化的世界却认为人的质素存在差异而加以区别对待,从而导致了其理论缺陷的产生。  相似文献   

19.
《周易》爻辞的押韵情况从韵脚位置上可分爻内韵、邻爻韵和隔爻韵三种。爻内韵根据每句字数和押韵句数的不同有多种变化。重新认识属于邻爻韵的“坤”卦爻辞的押韵情况,其六爻爻辞均入韵,而初爻至五爻均以开始的二字断句,且以二字句中的第二字押韵。  相似文献   

20.
半个多世纪以来,巴金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有了诸多共识,但也存在分岐。巴金创作及人生的传奇性、作品的繁富性及其作品与作者的争议性,形成了特殊的“巴金现象”。研究“巴金现象”,必将成为21世纪文坛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