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今年4月4日是活跃在海外的著名中国科技史家、德高望重的何丙郁先生80寿辰,我们特向何老表示最诚挚的祝贺,祝愿他健康长寿.何丙郁先生是著名中国科技史家李约瑟生前的合作者和好友,是中青年科学史学者的良师益友.他在马来西亚、新加坡、澳大利亚和香港等地,团结了一批有志于中国科技史的学者,致力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他当之无愧地被选入澳大利亚人文学院、台湾中研院、欧亚科学院院士.有人称其为李约瑟第二",然而,何丙郁则谦逊地认为他本人不能与李约瑟博士相提并论.何丙郁祖籍浙江上虞县,1926年4月4日生于马来西亚,后随父定居澳洲.自幼在父…  相似文献   

2.
2005年底收到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老总潘国驹博士寄来的一本书,是何丙郁教授的最新回忆录,书名为Reminiscence of a Roving Scholar.内中rove这个词本有“漫游”、“流浪”的意思,原书似乎可以直译成“一个游走学者的回忆”,而作者游走的世界,正如副标题所显示的那样,是“科学、人文和李约瑟”.  相似文献   

3.
继李约瑟、何丙郁之后,古克礼于2003年就任剑桥李约瑟研究所所长.他有什么样的家庭和学术背景?什么原因引起他对中国科技史的兴趣?怎样能在天文、数学、医学这些不同的知识领域游弋同时承担繁重的行政工作?他同李约瑟的关系如何?他对李约瑟研究所的现状与未来有何看法?他怎样看待中国科技史研究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以及相关的国际合作问题?通过访谈,古克礼博士回答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我第一次见到何丙郁先生,是在1990年8月英国剑桥举行的第六届国际中国科学史会议上.记得那次会议兼贺李约瑟九十华诞,李约瑟是坐在轮椅上参加的,对大会上的提问已无力回应,是何先生代为答辩的.此后何先生到国内来参加会议,也见过一两次,但都没有机会交谈.1995年,我有幸被选为95/96年度李氏基金的资助对象,到剑桥李约瑟研究所做一年访问学者,有了经常与何先生交谈并向他讨教的机会.  相似文献   

5.
主要依据新近公开的竺可桢日记中的第一手资料,对20世纪40年代竺可桢与李约瑟之间的互动关系作一初步探讨.文献考证表明:自1930年,竺可桢开始长期关注"中国科学何以不发达",即"中国为什么不能产生实验科学"问题;在40年代的竺可桢日记里,详细记录了竺可桢与李约瑟会面的时间等情形;李约瑟在来抗战时期中国"雪中送炭"之前即已经大致形成"李约瑟难题"的雏形,竺可桢等一批中国学者对"中国何以无科学"问题的争论促使了"李约瑟难题"的成形;50年代初,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撰写计划,实际上推动了竺可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着手建立中国科学史研究专门机构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这是美国著名科学史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博士于1964年致我国著名学者、科技考古学家王振铎(1912—1992年)先生的一封信的译文及相关背景的注释。其中谈到英国学者研究苏颂水运仪象台时钟机构的基本论点和复原模型。译文注释则简要介绍了王振铎先生与李约瑟博士的交往,以及王先生于1958年研创现陈列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水运仪象台复原模型的起因。  相似文献   

7.
1.浩瀚宇宙中有一颗“李约瑟星”,它因英国人李约瑟得名。李约瑟,著名生物化学家、科技史专家,数十年致力中国科技史研究,以确凿的证据纠正了科学界的“西方中心论”。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英国著名科学家、 中国科技史开拓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 士李约瑟博士的百年诞辰,为纪念与缅 怀这位对中国古代文明一往情深的世 纪巨人,浦东华夏社会发展研究院李约 瑟文献中心、上海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等 20余家科研、高校、文博及出版单位联 合发起的“纪念李约瑟博士百年诞辰暨 中国科技发展研讨会”于8月29日- 31日在沪杏科技图书馆举行。李约瑟 博士的生前友好王应睐院士、胡道静院 士、刘祖慰教授及著名植物生理学家殷 宏章教授的亲属等60余人出席会议。 与会代表指出,李约瑟博士既是一 位著名的科学家,又是一位杰出的人文 主义者,在世界近现代科学史上,虽然 出现过像牛顿、爱因斯坦那样伟大的科 学家,但很难找到像他那样横跨自然科 学与人文科学两大领域,对人类文明产 生如此重大影响的伟大学者。李约瑟博 士是中国人民和科学家雪中送炭的老朋友,无论是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还是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数十年来,他为中国古代文明、为蒸蒸日上的新中国以及英中两国人民的友好事业奔走操劳,贡献一生。 李约瑟博士以其半个多世纪的精力撰写了第一部《中国科学技术史》,该书以无数雄辩事实证明了中国古代对人类的重大贡献,为近代科学的最终确立建立殊勋。为此,他不但有力地批判了“欧洲中  相似文献   

9.
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功贯古今的著作。作者在评价这位伟大的英国科技史学者为中国科技史作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就《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辨析,从而纠正了该书中出现的错讹。这对中国科技史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回顾了李约瑟生平及李约瑟的中国机缘,探讨了“李约瑟问题”的由来及其意义,全面介绍了李约瑟的《中国科学技术史》,进而深入阐述了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如何正视李约瑟博士的中国科技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李约瑟博士对中国人民的伟大贡献在于他使中国科学技术史开始获得世界学术界的公认;他的里程碑式的巨著离不开中国政府与海内外华人精神上与金钱上长期的大力支持,同样也离不开众多华裔学者的合作与帮助。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科学与技术的辨析,指出中国管理思想是科学的,但是更偏重于技术的实用性,它同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不属于同一路径.为了从技术的视角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给出了“李约瑟之谜”的一种解释,亦求从科学与技术本身的内涵来理解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相似文献   

13.
根据档案馆藏李约瑟与北平研究院副院长李书华的通信,梳理了二战后期李约瑟对北平研究院科研活动的援助,以及二人共同参与的有关科研管理、科研合作方面的活动,说明了二战后期中英间科学交流的意义,和对战后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约瑟难题”的经典解答及理论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的过程中,提出了学术界著名的“李约瑟难题”。本文就是运用了大量历史事实和范例,遵循科学发展规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理论探究和分析。这对于弘扬中国传统的科学精神,提高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促使我国早日重归世界科技的前沿,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约瑟难题”同时叩问了东西方文明,它没有标准答案,却有学术价值.“李约瑟难题”的答案对诊断“中国学习者悖论”也有所裨益.从哲学、社会制度、科技和教育4个角度分析,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分离、长期高度集权的封建制度、科技领域轻视理论研究、封建社会后期教育的没落等是“李约瑟难题”答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6.
科技史的研究日益趋于多样化 ,超越了模式齐一的传统 .目的不同 ,采用的方法就不同 ,结果也就不同 .在李书中 ,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对中西科技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自然主义概念来接轨东西 ,运用科学源于宗教、科学与社会对立的思维和从属性的思考方法来讨论中国古代科技 ,从而描绘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实质 ,但李约瑟并没有完全运用跨文化比较方法 ,从而也得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人是机器》是李约瑟早年的一部科学思想著作,它严厉批判了意大利哲学家里格纳诺《人不是机器》中的终极目的论生物哲学,并提出一种新生物哲学——新机械论,认为机械论是科学的唯一正确方法,但具有相对性或假设性,并非认识世界的唯一方式。新机械论是李约瑟早期思想的一个重要侧面。  相似文献   

18.
王亮 《科技信息》2013,(23):183-183,238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李约瑟难题"进行了解读,而从教育学的视角对其解读却甚少。从教育的四个维度,即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对这一难题进行了解读。结合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要想实现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要引导多元化教育,培养独立人格,重视自由精神教育,倡导发展性教育评价,真正发挥教育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实现理想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