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爨宝子碑立于东晋时期,爨龙颜碑立于南朝宋时期,二者均属于“南碑”。因为南碑数量较少,爨龙颜碑不能单独形成一种书体(爨体),而且当时北魏是中国政治经济中心,影响较大,所以也就把该碑归为魏碑体。  相似文献   

2.
《小爨碑》亦即《爨宝子碑》,与《大爨碑》并称为《二爨》或《南爨》,同属国家重点保护文物,现存曲靖第一中学。  相似文献   

3.
大爨碑管窥     
大爨碑全称为“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洲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碑高近丈,南朝刘宋大明二年(公元458年)立。清道光年间,云南总督阮元在陆良访得、始著于世。 爨碑于清代出土后,引起人们广泛重视。解放后,国务院列为重点保护文物。大爨碑现存陆良薛官堡,小爨碑现存曲靖一中。前者称为《爨龙颜碑》,后者称为《爨宝子碑》。之所以称为“大”、“小”,系以碑版规模区分。历来并称为“二爨”或“南爨”;与“北碑”齐名。大爨碑立碑距今一千五百二十五年,小爨碑距今一千五百七十八年。小爨较为完好,字迹清晰;大爨全文仅十数字漫漶难认。这两块碑,为研究边疆少数民族历史及六朝书法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相似文献   

4.
爨氏是古代白族的大姓之一,东晋时期的<爨宝子碑>、刘宋时期的<爨龙颜碑>作为白族先民的碑刻文献,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白族文学的重要文本."二爨碑"的产生分别前于<文心雕龙>九十余年和四十余年,其体式与刘勰<文心雕龙>阐释的诔碑理论范式几乎偶合,为刘勰诔碑理论提供珍贵的历史文献实证,在白族古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上承后汉滇文化,下启唐代南诏文化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同为产生于东晋时代、南北相遥文化悬殊之域而又书风相类的云南曲靖(?)宝子碑与江苏南京王兴之、王闽之、王丹虎三墓志进行比较,阐述(?)碑体的流变、风格以及南北书法艺术影响与交流的社会历史原因,说明(?)碑体应当归属于书体中之一体,而不仅仅看作是隶楷的过渡,并第一次为(?)体正名.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目前学界对西晋置书博士以"锺胡为法"的书体及章程书的认识进行了考辨,认为"锺胡为法"的书体是章程书,并非行书;而章程书则是八分书体在应用时的一种别称,亦并非今所说之正书、楷书。  相似文献   

7.
康成元,字乾初,著名书法家,一九四一年七月生于山东省平度市,中纪委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海军中将军衔,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书法以碑书为基、爨书名世,重视对传统渊源的缝承、探索和创新。主张转益多  相似文献   

8.
滇中著名学者袁嘉谷曾给《小爨碑》亭题联: 奉东晋大亨瑰宝增辉三百字 称南滇小爨石碑永寿二千年 实则碑面共计四百零二字,立碑距今一千五百八十年。为求上下联对仗工稳而取其约数,这倒无可非议;只是以碑末用“大亨”年号就以为爨氏奉东晋正朔,还有待于研究。 碑文最后一行是这样的;”大亨四年岁在二已四月上恂立”。  相似文献   

9.
大理国与三十七部会盟碑保存于曲靖一中碑亭,与宝子碑同列,均为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碑高1.25米,宽0.58米,分上下两截,上截11行,左行,正书。下截8行,右行,行书,碑立于大理国段素顺明政二年(971年),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7月)出土。碑文全文如下:  相似文献   

10.
简论康有为"尊碑卑唐"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楷书以隶书为基础,历经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楷书在唐代发展至峰巅,后人已无法逾越。欧阳询字体端庄整齐,笔画严谨单一,因此历代科举取士均以欧字为考卷标准书体。楷书逐渐走上歧途,直至明、清形成端庄刻板之“馆阁体”。清代一些书法家奋起反叛。一派以郑燮、金农等“扬州八怪”为代表,在实践上独树一帜。另一派以包世臣、康有为为代表,在理论上否定唐代楷书。魏碑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要由民间工匠所刊刻造像题记;二是主要由书法家所书写墓志和碑碣。魏碑书法艺术之顶峰当以书家所书《张猛龙碑》、《郑文公碑》无愧。  相似文献   

11.
运用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用现代民族语言资料及有关语言古籍资料,对《蛮书》中“言语音白蛮最正”一段的结构、语义及与蒙舍、诸部落的语言、汉语、东爨语言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白蛮和乌蛮及各部落使用的是一种共同语,即“白一乌蛮语”。这种共同语中的白蛮方言是南诏语,亦即古白语。  相似文献   

12.
古碑是先书刻后立石,还是先立石后书刻,前人有不同的观点。在宋代以前,碑可以先书刻后立石,也可以先立石后书刻,宋代以后,碑都是先书刻后立石。古碑书刻与立石次序的改变与书写方式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3.
周作人是现代书话创作大家.他的创作体现出他独立的思考和对自然、现实的关注.在书话体式上,周作人以他的抄书体及自在写作风姿,开创了书话创作的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14.
爨是个会意字,其意义主要都与烧火做饭有关联。这个字之所以引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爨氏家族以及由此扩大形成的爨民族和爨文化。爨氏家族是从中原迁徙到南中地区的大姓之一,始显于蜀汉,强盛于晋代,直至唐天宝五年被南诏蒙氏所灭,前后大约辉煌了700年,创造了闻名于世的爨文化。爨文化的特征,体现在民族的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和碑刻文化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东晋以来,爨氏在南中的统治区域相对稳定,并随内地王朝势力的扩大而收缩、随王朝势力的缩小而扩大。爨氏通过奉王朝正朔,获得了统治的正统性;同时,通过保持向王朝的朝贡及统合夷汉部曲,维护了其与中央、地方关系的互动。在爨氏称霸时期,西爨境内保持着许多小区域的政权,没有进到集权统治,只是奉爨氏大长为盟主。从这个意义上讲,整个爨区依然是“君长以什数”,只是“爨”最大而已。  相似文献   

16.
《爨龙颜碑》是爨文化传播的重要物质载体,为研究云南少数民族历史以及书法艺术演变历程提供了珍贵的文献资料。此外,其铭文骈散结合,以散为主,辞藻富丽,风格典雅,具有极高的语言文化价值。爨碑铭文英译是传承和保护爨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向海外传播爨文化的重要途径和必要手段。据此,《爨龙颜碑》铭文英译以跨文化传播学为视角,帮助爨文化翻译研究从语内翻译层面拓展至语际翻译层面。  相似文献   

17.
爨乡有着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源远流长,风采独具,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直到现在,爨乡乐舞还在民间不断得到传承,主要体现在年节的乐舞、婚姻丧葬祭祀乐舞、爨乡古乐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通过钱大昕对诸家目录书价值的评定,利用目录学方法进行史实考证的实践活动,以及他所编修的《补元史艺文志》、《范氏天一阁碑目》等目录书中体现的目录学思想,可知钱大昕在目录的体例、分类、价值等方面均有独到见解。  相似文献   

19.
历代学者对《爨龙颜碑》的研究,多重书法,重碑文内容;而轻题名,轻制度。本文则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开拓,首次系统完整地对《爨龙颜碑》的题名职官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0.
孙清彦《学书枝言碑》原石已毁湮,传世拓片亦不全。相关史载多有舛误,由于一直看不到全碑全文真相,书刊文章引用时只能沿袭旧说。本文在整理点校全文基础上,就其作者问题,书刻年代,立碑地点,书刻形制,内容字数等等作出考定,期望相关部门在重修史志时,能据实予以更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