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翻译要传达三种信息:主题信息,艺术信息和文化信息。《红楼梦》的两位译者,杨宪益与霍克斯,本着不同的翻译目的,在其翻译中分别采用了以异化为主和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本文以对《红楼梦》诗词的英译,进行两种译本的比较。  相似文献   

2.
基于自建《红楼梦》语料库,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计算机统计手段,对《红楼梦》中“冷笑”一词在原著及霍克斯、闵福德译本中的再现情况进行检索与分析,借以探求其“冷笑”翻译在意义显化与隐化方面的特点.研究发现,译本中“冷笑”的翻译51.20%存在显化现象,33.60%存在隐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要把这部鸿篇巨制翻译成代表西方文化的英语,其中所遇到的困难是多方面的。迄今为止,《红楼梦》有两个英译版本影响较大:一是霍译本(英国翻译家大卫.霍克斯及其女婿约翰.闵福德合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二是杨译本(中国翻译家杨宪益与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于这两个英文译本的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因而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也不尽相同。本文通过列举《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的一些译例,比较分析了这两个译本的文化信息翻译以及译者所采用的不同的翻译策略,以进一步探讨译者的翻译创作特点。  相似文献   

4.
史晓静 《科技资讯》2007,(25):232-234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中的文化障碍越来越引起翻译研究者的注意.本文试用文化翻译学的方法对《红楼梦》的英译进行研究.论文选取了现有的两个最著名的英译版本杨宪义于1978年的译本和David Hawkes于1973年的译本,并将二者进行比较,从科举考试、官衔、亲属关系这三个突出反映中国古代文化特色的事物的英译入手,试图总结《红楼梦》这类文化色彩浓厚的文学作品的翻译可以有哪些策略.  相似文献   

5.
王爱珍 《南昌高专学报》2010,25(2):44-46,50
伟大的中国文化大百科全书《红楼梦》中美丽的诗词歌赋,历来为读者所称颂乐道传唱传扬。而对其不同的翻译方法和风格更引得众多翻译爱好者甚至学者们纷纷进行研究探讨。本文也试着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对《红楼梦》中诗词在杨、霍译本中的翻译进行一定的探究。  相似文献   

6.
刘波 《科技信息》2010,(23):I0254-I0255
"笑道"是《红楼梦》中出现比较频繁的人物话语引出词,由于古汉语具有高度概括性,所以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物和场景对"笑道"采取不同的译法。本文将以《红楼梦》的普及本为原本,援引数例书中人物的"笑道",结合帕纳休克的俄译本《Сонвкрасномтереме》中对"笑道"的相关翻译进行对比,进而对该译本中"笑道"的翻译方法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诗词译作进行系统功能语法的分析,从文化语境、经验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来找出针对文化、语言两大跨度,两个译本的译者是如何通过对等的方式来克服的,同时分析其原因并证明功能语法进行翻译分析的实用性和透彻性。  相似文献   

8.
骆贤凤 《科技信息》2007,(25):135-136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鸿篇巨著,更是一部集所有重要中国文化之大成的百科全书。自《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许多翻译家都致力于它的翻译和研究,目前《红楼梦》已被翻译成20几种文字,十余种外文译本和节译本,其中英文译本多达9部。译界公认的两个经典译本是The Dream of Red Mansions(由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以下简称杨译)和The Story ofthe Stone(由英国汉学家David Hawkes和他的女婿John Min-ford合译,以下简称霍译),这两个译本采用截然不同的翻译策略和视角,却能获得共同的赞誉,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达到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9.
文化误读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普遍存在,《红楼梦》在海外传播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诸多"文化误读"现象。本文从目的论的视角,以霍克斯的《红楼梦》译本为范例,对其中有意识地文化误读现象进行客观分析,认为在批评这些误读的同时,应看到译者当时的翻译目的,从而更好地了解误读的根源,更加客观地看待霍克斯的译本及其在当时的背景下产生的积极效果和对《红楼梦》的海外传播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王环 《科技信息》2009,(16):91-91
文学翻译中超额和欠额翻译现象不时出现,本文以杨译本《红楼梦》为例,分析这两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及对译文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象征主义文学意象派诗歌与中国诗歌意象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象征主义文学及其分支意象派诗歌的创作特点的阐述和对中国古代文学对于意与象阐释的分析 ,比较了中西方意象派诗歌的联系与不同  相似文献   

12.
作为英语格律诗汉译的基础研究,素体诗的汉译策略在形式上可以设定“兼顾顿数与字数”的量化标准,还应该使译文尽可能体现句中停顿与跨行、节奏替换与缺省等原作中有意义标记的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13.
从英译苏轼词《江城子》看文化传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汉语古诗词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以苏轼著名的悼亡词的三个英译版本为例,通过分析,认为注重对源文文化内涵的诠释和"文化内涵词语"的处理、重视文化的传达将影响到译文所传递的源文化信息的准确度及质量。  相似文献   

14.
诗歌中的“意义”呈现出人“诗意的存在”,是诗歌的灵魂,也是诗歌翻译的核心。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移情、想象、联想等方式领略原诗的审美特征;在此基础上对原诗的意义通过意象和语言进行审美再现。从唐诗翻泽的不同版本中可以看出,其翻译策略或接近原诗的语言和意象,或对原诗进行本土化的改造,或发挥译者自身创造力的重写。无论如何,诗歌翻译都是译者对原诗进行审美重建的创造。  相似文献   

15.
接受美学强调读者对于作品价值实现的重要作用.中英诗歌在各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因此从接受美学的视角,以《诗经·采薇》两种译文的欧美国家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可接受性测试为出发点,研究中诗英译的可行性策略及对传播中国文化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诗词英译综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毛泽东诗词在中国诗词史上占居重要的地位,其英译版本也达到了12种以上。本文对毛泽东诗词的译本及翻译研究情况做一综述,并考察了12个英译版本的翻译策略。着眼于诗词形式上的忠实与叛逆、译者的主体性、诗性语言的再造等几个方面,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衔接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有效手段,衔接方式可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个方面。本文以衔接理论为指导,通过两首汉英诗歌互译为实例,分析了英汉两种语言衔接手段的差异及在诗歌翻译中的应用。翻译是着眼于篇章的活动,篇章是衔接的,因此作为浓缩的文学语言的诗歌的翻译更应该考虑衔接手段的作用及影响。  相似文献   

18.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即以译入语的形式转换原语言形式,表达原文本的内容。译语的语言和表达形式应力求符合译语的语言特点和习惯以及译语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等,充分发挥译语的优势,用最好的译语形式来表达。本文以英汉语之间的比较、不同译文之间的比较试图对翻译的“地道”进行具体的分析,主要包括句法、语序、用词和语言文化蕴涵等。  相似文献   

19.
檃括的本义是矫正曲木之工具,其本质在于"改",也就是不断追求事物的简化.类书的编纂实际上是不断追求简化的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具体部类的划分,另一方面也表现在以"标题隶事""事对"等来简括纷繁复杂的事物上.李峤的120首咏物诗将所简括之"标题"在音律、对仗等方面进行调整,使其符合一定的格式,与类书的编纂有相似之处.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百咏"可视为唐代的"檃括体诗".考其成因,科举考试的帖经和试策为其成诗的社会因素,而初唐文人争以藻饰相高的文风则是"百咏"成篇的内在需要.  相似文献   

20.
历来治词者已注意到北宋词坛上柳永、周邦彦之间的承传和改造关系,但视野往往拘于艺术形式方面,对于他们之间由于审美取向的不同而导致的作品情感意蕴的差异论述不多。从这个角度切入,本文结合作家身世、社会背景和具体作品进行动态考察,描述了北宋词坛上词情由外向型向内省化、审美趣味由俗至雅的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