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狄更斯在小说<远大前程>中,运用了许多圣经神话原型意象进行环境描写,烘托塑造人物形象,将主人公的命运在起伏跌宕的故事中给予合理的安排与归宿,使小说达到了艺术性与教育性的完美结合.  相似文献   

2.
路荣 《枣庄师专学报》2004,21(4):39-40,61
劳伦斯在其短短20年的创作生涯中,描绘了很多不同时代、不同年龄层次、身份性格各异的男女性形象.由于受其家庭环境的影响,劳伦斯早期作品中的男女关系是混乱、颠倒的.女性往往敏锐、现实、坚强,总以强者、胜利者的身份出现;而男性则粗鲁、麻木,陷入被压制、被选择、被引诱、被遗弃的"小男人"地位.而劳伦斯不同作品中男性形象的发展变化,恰恰反映了作者人生观的逐渐成熟过程,也是其"血性意识"逐步形成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对《圣经·创世记》的游历叙事进行了考察,发现移动因素在《圣经》叙事中占有支配性的地位,在卷首的《创世记》中,人物的移位是叙事者展示空间场景的一种重要手段,多样化的游历叙事增添了《创世记》的叙事艺术品质。这种游历叙事模式是一种类似线性的“永不回头”的运动,游历者在游历过程中会产生文化失落、文化固守等心理表征,希伯来精神内核正是在游历过程中造就的。  相似文献   

4.
王芳 《南昌高专学报》2009,24(4):28-29,32
劳伦斯的诗歌具有浓郁的自传色彩。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爱情体验和哲性感受融入了诗歌创作之中。本文旨在分析劳伦斯诗歌中的“黑暗意识”,探寻他生活中的矛盾、爱情中爱与恨的冲突及晚年面时死亡的心境在其诗作中的表现,深入了解劳伦斯对生活、爱情和死亡的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5.
本文作者运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 ,从分析《圣经》人物原型在哈代代表作《无名的裘德》中的  运用入手 ,来解析哈代的教育观、婚姻观和宗教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采用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通过对《魔戒》的叙事方式、情节、主人公的分析,追述小说中隐藏的圣经人物原型,为小说的角色和内容试提供新的解读途径,从而揭示了小说体现的宗教标准。  相似文献   

7.
借鉴原型批评理论,通过论证《鲁滨逊漂流记》“星期五”与《圣经》中耶稣受难情节的一致性,指出《圣经》中耶稣受难的形象就是“星期五”的原型。从而得出结论,鲁滨逊对“星期五”的同化实质上是一种文化殖民现泉。  相似文献   

8.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歌德的《浮士德》中潜藏了许多《圣经》原型,在主题意向、情节结构、人物类型等方面均有所表现,既继承了《圣经》中的原型,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9.
穆旦的诗歌从圣经中借用一套话语符号、叙述模式和文学意象,呈现出显见的基督教色彩。"上帝"、"神"、"主"之类术语频繁出现,为其诗歌文本增添了特殊的深广程度。遍观其《蛇的诱惑》、《神魔之争》、《出发》及《隐现》,圣经作为一种独特的思想资源进入诗歌世界,构成诗人反思人生意义、批判社会现实的支点。《隐现》尤其展示出一种弥漫着基督教观念的精神境界:抒情主人公秉持绝望的心灵求主救赎,欲从一个混乱世界中解脱出来,获得心灵的清净与安宁,而他的焦虑却终未消除。穆旦诗歌中的圣经意象承载了诗人特定的宗教意识,那种意识反映出个体生命在战争年代的生存困境,也折射出W·B·叶芝、T·S·艾略特等西方现代派诗人对中国新诗创作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
周继慧  黄美容 《科技信息》2009,(24):I0101-I0101
本文通过探索《德伯家的苔丝》一书,来发现小说中所描述的各个角色与《圣经》中的人物的相互对应关系,并推断出《圣经》中的一些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为哈代所著的《德伯家的苔丝》的原型;分析了《圣经》对作者的影响,并探究了苔丝的悲剧根源。  相似文献   

11.
《逾矩的罪人》是劳伦斯作品中一部颇具现代风格的婚外恋小说。用卡尔·荣格的原型分析理论解读《逾距的罪人》中的悍妇和“大母亲”这两位主要女性人物的原型,揭示劳伦斯在作品中所表达的父权制社会中,男性对女性的期待、憎恨和恐惧的矛盾心理,以及女性意识对男性权威的挑战与征服。  相似文献   

12.
《无名的裘德》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著名长篇小说,小说中能够找到多处《圣经》的影子及相应的原型。本文从主题、情节模式和意象三个方面探讨这部作品中的《圣经》原型,揭示《圣经》对哈代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沈红梅  计琦 《长春大学学报》2009,19(9):55-56,59
《圣经》是西方文学的源流。从圣经文学的视角解读加拿大著名作家鲁迪.威伯的代表作《大熊的诱惑》,认为主人公、印地安土著人"大熊"是"基督式"的圣经原型人物。他有着《旧约》中神、祭司、先知的身份和《新约》中耶稣.基督面对的三重诱惑、受难、永生的经历。红种人身上体现出来的基督教精神是对贪婪的白人殖民者伪善的殖民思想和文化的讽刺。  相似文献   

14.
<榆树下的欲望>(1924)是尤金·奥尼尔(1888-1953)早期的杰作,剧中的故事情节与希腊神话和圣经故事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将对剧中所体现的神话及圣经原型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5.
巴尔特作为一位结构主义者,在对<创世记>32:22-32的分析中运用了普洛普和格雷马斯的形式分析方法,但他又拒绝高度模式化,而采取了相对非科学化的态度.同时,他在结构主义分析之外又对文本序列进行细微阐释,得出文本意义多元性(双重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圣经”对英国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具有深刻的影响,她的作品活用“圣经”之处多不胜数。《简爱》中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情节———从“失乐园”到“复乐园”———充满了“圣经”原型意象,让读者在欣赏并接受小说之余,不得不惊叹作家独具匠心的构思。  相似文献   

17.
学界普遍认为D.H.劳伦斯是一位极力否定外部权力而崇尚身体内部力量的作家。然而,在其小说作品中,劳伦斯犹如一位一丝不苟的摄影师,不遗余力地抓拍权力在人的身体上留下的蛛丝马迹,展现了其对身体巨大的规训和铭记力量。在身体对权力的叙述过程中,劳伦斯的悲剧意识显现无遗:身体在世时始终逃脱不了权力编织的牢笼,只有通过死亡,身体才能完成凤凰涅槃式的飞升,最终到达"耶路撒冷"—自由和美的王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作者主要从<圣经>象征的角度来分析<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人物性格特征,让读者对这部作品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除了传统的宿命论观点外,能够从多个角度来看待这部文学作品,从而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理念.  相似文献   

19.
乔治.爱略特生活在19世纪基督教思想盛行的时代。她的小说处处可见其基督教思想的痕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无论从人物还是语言方面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这部小说体现了爱略特"博爱"的基督教思想和作为一个作家的"以道德诲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20.
乔治·爱略特生活在19世纪基督教思想盛行的时代.她的小说处处可见其基督教思想的痕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无论从人物还是语言方面都可以在<圣经>中找到原型.这部小说体现了爱略特"博爱"的基督教思想和作为一个作家的"以道德诲人的"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