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发电服装     
随着科技的进步,各种现代化电器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可随身携带的电器也越来越多,如传呼机、手机、随身听等,它们都要用电,而用电池长时间供电有许多不便。一种能发电的服装可解决这一问题。整个服装由布满热电元件的布料做成,在处于人体活动部位的布料内安装压电材料。这样的衣服能将人体与外部环境的温度差存在的热能转换成电能,同时也能将人体活动时产生的动能由压电材料转换成电能。这些电能是提供随身用电器的方便电源。当然也可将这一电能用于人体的取暖及降温,这会使这一服装更加实用。  相似文献   

2.
人体特异功能移物的若干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刊登林书煌等同志的《人体特异功能移物的若干实验》一文,值得一读。两年前本刊在2卷9期撰文《非视觉器官图象识别的观测报告》,肯定“耳朵认字”这种人体特异功能是确有其事的。两年来我国科学界对人体特异功能的科学研究逐步展开,已取得一个又一个进展。今年五月间在重庆举行的第二届全国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的盛况,充分反映了这一新的科学领域强大的生命力。本刊两年来已发表了有关这一内容的科学实验报告二十余篇。读者从这些科学论文中可以看出:人体特异功能的科学研究工作已从初期的以观察为主的描述,发展到现在以科学仪器的探测为主的实验科学。这反映了人体特异功能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加强了,水平提高了,工作深入了。人体特异功能的科学研究确实可以其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无愧于作为“人体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人体科学的成长发展作出其特有的贡献。这些用现代科学仪器所探测到的人体特异功能各种结果,不仅反映了人体特异功能某一侧面的特征或性质,而且也为人体特异功能真实性提供无可辩驳的论证。这些在各种仪器、仪表,包括现代电子仪器上所显示的特异功能态者与一般人不同的特性与数据,决非“魔术”、“骗术”或“迷信”等所能得到的。相反,倒是应该在行动上遵循“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则,严肃认真地分析这些科学探测的结果,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人体特异功能这一人体生理现象经过这两年的发展已经开始扎根在我国的科学园地中了,这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当代科学发展的趋势,不管你愿意还是不愿意。我们《自然杂志》编辑部将一如既往为开拓这一科学领域而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3.
黄明 《科学通报》1985,30(19):1600-1600
90%的人体恶性肿瘤由上皮细胞恶变所致。因动物实验的结果不能轻易外推到人,人体本身又无法直接用于癌变实验,故迫切需要建立超人体上皮细胞体外恶性转化系统。迄今在这一领域中尚未见一篇令人信服的报道。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体环节参数研究》一文所提供的数据为我国第一份人体环节参数数据,它填补了我国这方面研究的空白。文章所提供的数据必将大大促进我国“人-机-环境”系统工程学和人体运动生物力学等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α-亚麻酸是一种脂肪酸,是脂肪的组成部分,是人体里必不可少的营养成分之一。人们除了可以从食物当中得到脂肪酸之外,还可靠人体自身合成多种脂肪酸。但是,有一类脂肪酸人体无法合成,只能从食物中获取,这就是必需脂肪酸。  相似文献   

6.
两年前,钱学森同志在《开展人体科学的基础研究》一文中,提出了人体功能态学说,为人体科学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为了进一步阐发这一学说,本刊三位同仁在学习、探讨人体科学的基础上,草就《人体功能态学说初识》一文,以求正于同好.  相似文献   

7.
在底特律北郊一所不起眼的建筑物中放着液氮的容器中,正在经历着一场生死之战。这就是美国人体冷冻研究所存放冷冻人体的地方。这些遗体均头朝下泡在液氮中。所长皮丘金说,这样放置遗体是为了以防万一。如果设备出现故障,还可以挽救人体最重要的部分———大脑。  相似文献   

8.
人体的磁性活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人体磁场的研究至今只有几十年的历史。人们对它的了解甚少。《人体的磁性活动》一文,介绍了国内、外人体脑磁场、心磁场、肺磁场、视网膜磁场等的研究情况。这对于深入开展人体科学的研究是有所启迪的。  相似文献   

9.
最近,瑞士科学家报告,人体免疫系统存在裂缝。这一裂缝与人体自我防御机制有关,这一机制能够区分自身蛋白质与外来蛋白质。如果免疫系统的细胞发现这外来蛋白质是病毒,马上就将之消灭。瑞士巴塞尔免疫学研究所的丹米尔·维多卫克和波莉·马金格说,为了不使自身细胞受损,人体必须能识别蛋白质,如果外来蛋白质与自身蛋白质非常相似,就有可能逃避免疫系统的攻击。马金格说,其他科学家也曾提出过免疫系统存在这样的裂缝,但是我们首次发现外来蛋白质竟然能够模仿自身蛋白质而逃避攻  相似文献   

10.
如果人体是透明的,医生诊断疾病会容易得多。x射线和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仅适用于骨骼和其它少数几种组织,x射线对人体还有轻微损害。而核磁共振扫描器(NMR)利用磁场和无线电波能显示出人体内部图象,这一仪器很有希望提供人体每一部分的清晰影象而对人体毫无危害。经过三年的研究和大约一万名病人试用以后,新一代更强有力的NMP已投放市场。  相似文献   

11.
人体是一个有意识的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这是我国的人体科学工作者在创建人体科学这一学科的过程中,逐渐深化认识后提出来的。作为人,他(她)与其他生物最重要的区别,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的意识,不仅是人体最高层次的运动,而且能反作用于人体本身。同时,作为人,他(她)又是由品种繁多、形式各异、相互间有着极其复杂作用的生物分子、细  相似文献   

12.
爱滋病疫苗研制的道路上充满着种种困难。疫苗的研制可分四步:第一步是发现那些部分的爱滋病病毒(人体T细胞亲淋巴病毒(HTLV-Ⅲ))能激发人体免疫系统产生抗体。一旦完成这一步,有关病毒部分必须作动物试验以观察它们是否能诱发正确的抗体。然后在猕猴中重复该项试验。直到这时,这些试验只表明是否有使抗原停止工作的抗体存在,而不能表明由抗原制成的疫苗是否能预防动物疫受爱滋病的感染。最后,接种的动物必须经受活病毒的“攻击”。如果这一阶段是成功的。疫苗即可作人体试验。预期1988年可作人体试验。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现     
《科学之友》2009,(9):13-13
人体能发出微弱的可见光 日本科学家发现人体可以发出一种微弱的可见光,比肉眼能看到的光的强度弱1000倍。 科学家使用了能检测到单光子的超敏摄像机,连续3天安排5名20多岁的健康男性,每天在漆黑的房间里从上午10点到晚上10点,每隔3h上身赤裸地站在摄像机前20min。研究发现,人体不仅可发光,而且其发光强度在一天内起起伏伏,发光最弱的时候是上午10点,发光最强的时候是下午4点,之后逐渐变弱。这说明,发光和人体的生物钟有关,最可能与人体代谢节律在一天中的波动状况有关。  相似文献   

14.
最近,英国科学家首次发现,个体对艾滋病病毒的易感性存在遗传性差异。艾滋病研究专家和遗传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对揭示艾滋病病毒是如何侵袭人体以及人体是如何防御艾滋病病毒攻击之谜可能殊有意义。艾滋病研究先驱、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分子生物学家盖洛博士说,他期望这一发现将为艾滋病研究开辟一条重要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人体克隆技术的规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乃根 《科学》2005,57(3):33-35
"克隆人"是个容易引起歧义的用语.笼统地说"克隆人",可能使人混淆两种不同的"人的克隆",即完整人体的克隆和部分人体的克隆.在生殖性克隆的情况下,"人"是指一个完整的人体,即通过生殖性克隆所产生的人类个体--克隆婴儿.在治疗性克隆的情况下,"人"是指部分的人体,即人体的某一器官或组织,用于治疗疾病.为避免歧义起见,谈论人的治疗性克隆时不宜使用"克隆人"这一词语.  相似文献   

16.
关于人体特异功能国外研究情况,本刊过去也作过一些介绍,本期发表的《国外开展人体特异功能研究的概况》一文,是我国的科研工作者对国外这方面工作的有关情况所作研究和分析的初步概括。由于资料的限制,可能是不够全面和不够深入的,但有一点可以看出,在国外,人体特异功能已成为一项正式的科研项目,有些国家已成立了研究机构,有的大学已开设课程,有的已成立了学会。  相似文献   

17.
今天的计算机能够把老年人的步履和舞蹈家的旋转等各种人体运动转化为数学方程式,这一工具有助于医师认识人体,治疗缺陷。机械工程师艾利·塞雷克(Ali Seireg)声称:“如果将人体看作力学系统,我们就可能用一系列方程式描述人的运动。把这些方程式输入电子计算机即可获得有用的信息,诸如人怎样运动、以及怎样帮助人们克服运动障碍等。”  相似文献   

18.
不要惊慌,这并不是被切割下来的人体耳朵,而是英国实验室内培育出的新型人体移植器官。  相似文献   

19.
人体特异功能研究中关于“普遍性”的发现,是此项研究工作中一项重大成果.这一发现既进一步肯定了人体特异功能的真实性,又创造了进一步广泛开展特异功能研究的前提,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在本期发表了北京大学同志们关于此项研究的又一论著.  相似文献   

20.
正作为一种临床诊断技术,磁共振成像为人体内部疾病诊断提供了无与伦比的灵活性。1977年,雷蒙德·达马迪安(Raymond Damadian)、迈克尔·戈德史密斯(Michael Goldsmith)和劳伦斯·明科夫(Lawrence Minkoff)观察到癌变组织和健康组织会产生不同的核磁共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信号,受到这一现象的启发,他们对人体进行了首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