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静止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于2002年8月至2002年10月,采用连续流水式呼吸仪测定了平均体质量为8.3g的瓦氏黄颡鱼幼体的静止代谢率.在实验水温分别为15℃,18℃,21℃,24℃,27℃和30℃的条件下,该种鱼特殊体质量代谢率M(O2)的平均值分别为102 70,116 76,128 25,144 58,161 89,180 59mg/(kg·h).研究结果表明其特殊体质量代谢率随温度的上升而显著增大.温度(t)与特殊体质量代谢率(M)的回归关系可表达为M=11 33t0 8067.同时研究了温度和代谢率与瓦氏黄颡鱼呼吸频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生长影响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生长的影响.分别设置5个养殖密度(80、160、240、320和400ind/m3)和5个温度(18℃、22℃、26℃、30℃和自然水温),经过30 d的养殖试验发现养殖密度和温度对瓦氏黄颡鱼幼鱼在设施养殖中的摄食和生长都有显著影响.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摄食效率随密度的增大而减小,净增重240和160ind/m3两密度组最高;随着温度的升高,日增重、特定增长率、生长效率均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其中26℃组生长最快,摄食效率则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特定生长率与密度之间存在显著负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SGR=2.4328-0.0041SD(r2=0.9948);养殖温度和特定增长率之间存在显著二次曲线相关,其回归方程式为:SGR=-0.0049T- 0.2669T-1.7871(r2=0.9645),当水温为27.2℃,瓦氏黄颡鱼幼鱼的特定增长率为最大1.847,表明瓦氏黄颡鱼幼鱼最适生长水温应在26~29℃之间. 相似文献
4.
瓦氏黄颡鱼精巢发育及精子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家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4):719-724
瓦氏黄颡鱼精巢呈栉状分支,每一分支内部结构为叶型,精巢小叶由许多壶腹状的精小囊组成,精巢发育分为精原细胞增殖期、精母细胞生长期、精母细胞成熟期、精子细胞变态期、精子成熟期和精子退化吸收期,精子的发生和形成经历了精原细胞、精母细胞、精子细胞到成熟精子的一系列过程,精巢后1/3的精巢尾区由上皮细胞构成,既无生精功能也无贮精作用,成熟精子在0.45%~0.55%盐溶液和pH7.5的弱碱性的自然河水环境中保持的活性最好,并具有相当长的寿命。 相似文献
5.
嘉陵江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杨家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19(6):639-645
通过对瓦氏黄颡鱼周年渔获物标本的生物学分析和对其产卵场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雌鱼的性成熟系数为2.35%~30.44%,平均为13.12%;雄鱼的性成熟系数0.65%~1.98%,平均为0.92%。5月中旬至7月中旬为其产卵期,盛期在6月,属于一次性产卵类型。最小性成熟年龄为2龄。最小性成熟个体雌鱼体长11.3cm,体重25.3g;雄鱼体长11.2cm,体重24.1g.繁殖群体雌雄性比为1:1.17.体长11.3~17.9cm,体重25.3~101.4g的个体绝对繁殖力为1248~12417粒,平均3883粒,与体长L的关系式为F=3.3673×L ̄(2.6483)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F=56.8070×W ̄(1.0759).成熟卵粒卵径为1.41~1.87mm.繁殖群体的年龄组成以3龄为主,2龄次之,以补充群体占优势,还提出了保护这一资源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嘉陵江瓦氏黄颡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家云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2)
取实验鱼的脊椎骨为主要研究材料,配合胸鳍棘脱钙切片对照,得出嘉陵江瓦氏黄颡鱼的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正相关增长;体长与年龄呈“∫”型增长,体重与年龄生长曲线为抛物线增长。 相似文献
7.
嘉陵江瓦氏黄颡鱼年龄和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杨家云 《渝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5(2):57-63
取实验鱼的脊椎骨为主要研究材料,配合胸鳍棘脱钙切片对照,得出嘉陵江瓦氏黄颡鱼的体长与体重呈幂函数正相关增长;体长与年龄呈“∫”型增长,体重与年龄生长曲线为抛物线增长。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因子试验设计,研究瓦氏黄颡鱼在早晚活动高峰期对6种环境颜色(黑、白、黄、蓝、绿、红)的偏好.结果:静水条件下,晚上和早上瓦氏黄颡鱼(体重为61.29±10.62g,体长为15±3.5cm,n=16)在6种不同环境颜色中活动时间平均百分比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流水条件下(0.3m/s),晚上和早上瓦氏黄颡鱼(n=7)在6种不同颜色底质中的活动时间平均百分比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研究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在以上条件下没有明显环境颜色偏好. 相似文献
9.
瓦氏黄颡鱼脑垂体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不同季节瓦氏黄颡鱼成鱼脑垂体进行组织学和组织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瓦氏黄颡鱼脑垂体为背腹型腺体.神经垂体居中,前腺垂体位于垂体背面前部和后缘,由PRL细胞和ACTH细胞组成;中腺垂体位于垂体中部及背面后部,包括GH细胞、GTH细胞和TSH细胞,后腺垂体位于垂体腹面后方,组织学研究仅见一种分泌细胞.前腺垂体ACTH细胞形态、中腺垂体GTH细胞形态和数量在繁殖前后有明显变化,与生殖活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瓦氏黄颡鱼的繁殖群体结构与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家云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6,22(3):72-74
瓦氏黄颡鱼繁殖群体的雌雄性比为1:1.17,雄性群体2-3龄鱼占81.4%,雌性群体2-3龄鱼占92.5%。体长13-15㎝㎝体㎝㎝繁殖群体的㎝㎝㎝㎝,雌雄繁殖群体体㎝㎝㎝㎝㎝㎝㎝集中在30-50g和40-70g之间。不同年龄、不同性㎝、不同性腺发育阶段之间,其肥满度和脂肪系数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生长差异,通常以2龄鱼和性腺发育到Ⅱ、Ⅲ期㎝体较高,发育到同期的雄性群体脂肪系数通常高于雌性群体,而肥满度略低于雌性群体。 相似文献
11.
张其中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9(4):702-704
研究了涪江合川江段的瓦氏黄颡鳃上的寄生甲壳动物———掘凿鳋的种群周年动态.该鳋的频率在宿主种群中呈负二项分布,其繁殖期为3月下旬至11月中旬,感染率和丰盛度表现出显著的周年变化,春末夏初变化最大. 相似文献
12.
选用初始体质量为(1.0±0.1)g的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幼鱼270尾,随机分成3组,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饲喂等氮等能、糖水平分别为7%(7%CHO),24%(24%CHO,对照组)和40%(40%CHO)的3组饲料,饲料的粗蛋白含量和能量约为40%和17.6kJ/g.... 相似文献
13.
黄颡鱼头骨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家云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5,21(3):92-95
黄颡鱼头骨共有126块,无顶骨、后耳骨和下鳃盖骨,有续软骨存在.犁骨、前颌骨、齿骨上都具铺石状牙齿,上颌骨、腭骨不具齿而成棒状小骨支持触须.舌颌骨、方骨、中翼骨、外翼骨发育良好.前鳃盖骨失去鳃盖作用而参与悬器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徐汪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6(3):239-242
通过对黄颡鱼的全长(L)、最大周长(Me)、最大体高(Mh)和最大头宽(Mw)的测定,得出黄颡鱼全长与最大周长、全长与最大体高、全长与最大头宽间均呈直线线性相关.全长(L)与最大周长(Mc)间的相关方程为:Mc=0.3542 0.4861L(r=0.9758);全长(L)与最大体高(Mh)间的相关方程为:Mh=0.1389 0.1503L(r=0.9649);全长(L)与最大头宽(Mw)间的相关方程为:Mw=0.1085 0.1424L(r=0.9709).根据所求得的相关直线方程,得出各自的95%上下可信限,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网箱养殖黄颡鱼时网目尺寸大小确定的公式为:2a=0.139 0.15L. 相似文献
15.
该研究对重庆市璧山县大路渔场大规模发生败血症的患病黄颡鱼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及组织病理学观察.首先把从患病黄颡鱼脾脏中分离获得的优势菌(命名为YC-1)人工感染健康黄颡鱼,该鱼患病症状表现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再从人工感染鱼脾脏中分离病原菌,再次感染健康黄颡鱼,其症状仍然与自然发病症状一致.因此确认分离菌株YC-1为黄颡鱼"败血症"的致病菌.根据菌株形态学特点、生理生化指标和16SrDNA基因序列鉴定其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患病黄颡鱼肝组织严重坏死,肝细胞排列紊乱;脾脏细胞间界限不清,细胞核膨大;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肾小囊腔间隙增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