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关于明代科举考试试卷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依据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明代登科录汇编》等历史资料对明代乡、会、殿试试题的起草、格式、字数及特点和试题的种类、试题的优劣进行评价,同时对试卷批阅的人员、特点、方式和批语,字数及结构诸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明代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明代鼎甲进士历经科考、乡试、会试等高淘汰率考试的选拔后,在殿试的排名中却间或受其姓名、相貌、帝梦等非理性因素的影响,致使其名次发生意外的改变。三鼎甲排名的偶然性是由皇权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所决定。这种现象为助长明代科举考试中的迷信之风提供了土壤。  相似文献   

3.
明洪武三十年(1397)二月的一天,又到了京城贡院街放榜的日子。这是自明太祖朱元璋平定天下以来的第31个春天,而这次放榜所公布的是京城南京举行的明代第9次科举考试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在主编二十二卷本《历代科举文献整理与研究丛刊》之后,陈文新教授最近又推出四卷本的煌煌巨著《明代八股文编年史》(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2年出版),这是迄今第一部明代八股文编年史。本书的问世不仪揭示了八股文自身演变的历程,还反映了明代礼会文化的历史变迁,为相关的学科带来了新的研究视角。作为明清两代科举考试的专用文体,八股文被尊称为"古今至文"~①,曾经辉煌一时,六百年问,它让  相似文献   

5.
明代是我国人事制度出现重大变革的历史时期。随着教育的发展,科举考试的制度化、经常化,国家在官吏的管理上,越来越重视考试的作用,将它作为国家甄别录用官吏的手段,逐渐扩大职官考试对象与范围,严格考试规章。职业技术民在发展。明代的职官考试,择优选择了大批人才,充实到各级政权机构中来,改善了吏治,加强了行政管理,促进了全民族化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根据有关历史资料的记录,就明代董难《百濮考》考证的濮人问题重新进行论证。按照历史记录的民族分布地域,从民族的族属、自称、发展源流、习俗等方面,对云南古代的各支濮人与现代各民族的对应关系,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7.
唐代科举制度的确立和发展,深刻地影响了教育的发展方向。私学因其自主性和灵活性,能很快调整教育内容和目标以适应科举考试。以应举为目的的私学迅速发展起来。科举考试中,出身于私学的“乡贡”因其更能适应科举考试,因而自唐玄宗后期始开始在进士及第比例中占据优势。  相似文献   

8.
明代以军屯、民屯、商屯方式将大量内地人口移居边疆民族地区,促进了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但也给民族关系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卫所是明代在川西北统治体系的重要军事依托。在以安抚为主的治边政策影响和文官系统层层监管下,卫所成为明代川西北边政的主要执行机构之一。除肩负军事防御职责外,卫所同时兼管与藏羌事务相关的具体行政职权,无形中拓展、加深了卫所与川西北边地社会之间的接触广度和深度。更为重要的是,为解决卫所粮饷等物资供给问题,明代官方举措和卫所戍军自发性的谋生活动,均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明代川西北戍军与藏羌民族之间的族际互动。  相似文献   

10.
宋代三百余年间科举考试的变革对八股文内容及篇章结构的初步确立具有重要意义,王安石与朱熹等人是这个过程中在客观上起到关键作用的人物,他们分别以政治力量、思想建设的不同方式为八股文内容的确立做了最初的奠基。在科举考试的思想内容被限定后,南宋后期为应对科举考试而产生的大量文章学著作又为八股文篇章结构的形成起到了相应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明代不少记叙西南各省少数民族的文人笔记中,值得一提的是明代末年广东人邝露在游历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后,为记载其行踪和见闻的《赤雅》,这是一部研究广西古代民族风俗习惯的“奇书”,尤其是书中有关壮、瑶、侗、苗等少数民族歌舞习俗的记  相似文献   

12.
进士的居住地在科举与社会流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永乐十年进士登科录》收录有106名进士的家状,其中乡居者64名,占总人数的60%;城居者42名,占总人数的40%。相对于明代低于15%的城镇率,城居者在科举考试中占有明显的优势。城居进士中,府级以上的进士又较县级进士有优势。究其原因,则在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和经济条件的差异。同时,城居者向上社会流动的概率要大于乡居者,这与城市所具有的流动性和农村的保守性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正> 西蒙古是蒙古民族的一支。蒙古民族在明代以后按其居住地区可分为西蒙古和东蒙古两部分,由于历史的原因,两部分蒙古族人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等方面都有着不少差异。西蒙古元代称为斡亦剌惕;明代称为瓦剌;清代称为卫拉特,又称厄鲁特或额鲁特;国外则称之为卡尔梅克。明末清初时,西蒙古分为和硕特、准噶尔、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大部落。在清代前期的一个多世纪中,准噶尔居于新疆天山南北,和硕特活动于青藏高原,而土尔扈  相似文献   

14.
我与一般人的看法相反,我认为,所谓僰人不是平常所说的泰族,而是从元到明代前半期作为现代民族祖先的民族,使用的语言是与傣族完全不同的民族。 当时(元代——译注),实际上在大理、昆明地域上被称为僰人或白人(是同一民族——原注)的民族保持着优越的地位。那是因为: Ⅰ、大理王段氏是僰人,还有,掌握大理国实权的高氏也是僰人。  相似文献   

15.
“京北锁钥”——古北口的历史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北口,自古以来就是京北燕山山脉中的交通要冲,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直是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高原三大地区之间相互往来的的交通要塞之一。总的说来,每当燕山南北融于一体时,如战国、秦、汉、辽、金、元、清代,古北口就是中原势力防御北方民族的第二道关塞或北方民族南控中原的前哨,同时又是南北贸易和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而当燕山南北分属不同势力范围时,如北齐、隋、唐、明代,古北口就成为中原势力屯驻重兵守御或出击的前沿阵地和北方民族南下必争的战略要地。至明代,古北雄关的构筑可谓登峰造极,不愧“京北锁钥”之称。由于古北口战略地位的重要,历史上这里发生了许多次军事争战和友好的商贸、文化交往。  相似文献   

16.
试析明代藏区土司的朝贡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朝贡制度是中国的封建王朝为处理与周边民族地区及海外各国的关系而建立的一种政治经济制度。明廷根据藏区土司朝贡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作为土司制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朝贡制度,依次来强化藏区土司制度,以便有效治理我国广袤的藏区。文章对于明代藏区土司的朝贡类型、贡道、贡期、朝贡者身份及朝贡人数、朝贡物品及赏赐等方面剖析,揭示明代藏区土司朝贡制度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权停贡举"是皇帝的一个诏令,意即暂停科举考试。它最早出现于唐代,在北宋前半段得到了频繁使用。暂停期多是一年。北宋开国之初,基本沿袭了唐、五代的制度。科举考试也承前制,每年都举行。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开始,科举考试的周期不再固定为一年,而是两年、三年、四年都有,甚至五年不开科。朝廷会根据政治、经济和军事形势的需要,下达"权停贡举"的诏令。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正式规定三年为一个考试周期。此后,北宋一朝不再有"权停贡举"的诏令。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云南词发展的重要阶段,这首先表现为词人及词创作数量增加.同时,明代云南词自具特色.从分布来看,民族作家和区块创作较为突出.从题材来看,甚少受彼时国内词坛艳帜高张的影响.从形式来看,联章体的大量采用颇为引人注目.从风格来看,云南词虽亦有诗化与曲化之痕迹,却更具本色之味,其本色之味的形成与云南词所置身的文学与文化环境相关.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科举考试与中国汉语水平考试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它们在整个实施过程中命题、题型、阅卷评分、考务管理的方方面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作者认为科举考试在考试方法、考试管理、考务规则、评分方法等方面,具有一些先进、合理的因素,对我国现行的考试制度,有着潜在而重要的影响;研究科举考试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和演变过程,有助于探索大规模考试,诸如汉语水平考试等的发展规律,为当今考试改革,为汉语水平考试自身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作者进行这样的比较,以期促进现代语言测试实践开拓思路和现代化,并加深对科举制度和汉语水平考试本身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选官制度发展史上,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则是隋唐以来中国的一个创造。它从肇始至废除历经1300年,为隋唐以来的中国封建王朝提供了大量具有良好的儒学素养的高素质后备官员,亦对中国古代教育发挥重要作用,当然这一制度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文章通过对科举考试发展演变历程的追溯,客观评价科举制度对中国社会及文化的影响,指出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