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古代“亚细亚”式的历史道路决定了古代中国社会的礼制模式、礼仪文化的形成。在殷周宗法制的背景下,礼制的完善直接促成了中国古代冠服制度的确立。基于《周礼》的早期冠服礼制体现了效法“天地之德”的伦理精神。“礼”文化在春秋后期的内在转向(从“礼仪”到“礼政”)进一步对古代服饰提出了“人伦之德”的德行要求。从而影响了古代服饰成为一种政治统治的工具,一种思想道德的附庸,丧失了其自身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2.
解读《红楼梦》服饰的社会制约因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红楼梦》服饰是清代服饰文化的缩影。为了探究清代服饰的社会制约因素,文章从《红楼梦》服饰的外在表现形式入手,分析了对清代服饰产生影响的各项社会因素,从而得出——清代服饰同时受到服饰政策、文学政策、等级制度、传统戏曲服饰、清代家族排场以及社会礼仪制度等多方面因素制约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从整个历史的文明进程来看,中国古代秦代的服饰制度的首创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是世界服饰文化所罕见的。至秦统一六国之后,开始了大量的服饰和礼仪方面的改革,对秦代服饰礼仪的思考,通过现今可考证的与秦代的服饰及礼仪相关的文物,介绍了秦代服饰的主要制造原料,考证了秦代在着装管理方面显示出来的社会礼仪及相关等级关系,最后总结了秦代服饰的相关礼仪在当时特定历史时代中表现出来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4.
文章从分析中西方社会构成的历史差异出发,通过比较两种不同的文化大风格,阐释了中西方服饰审美文化的差异.在审美观点上,西方强调服饰外在形式的美.而中华古代服饰则偏重于强调在服饰行为上的伦理之美.  相似文献   

5.
深衣礼制考     
刘婵英  朱励恭 《科技信息》2009,(21):I0203-I0204
《左传》云:“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深衣作为中国古代主要的服饰,堪为礼制社会古服之典范。考析深衣文化.透析中国古代着衣的礼制思想,弘扬汉服文化为本文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中国素称礼仪之邦。特别在古代,礼仪文化深入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家庭、社交、宴饮、服饰、居住等日常生活,也延伸到国家的典章制度和政治生活中。中国古代礼仪分为吉、凶、宾、军、嘉五礼,丧礼是凶礼中最为重视的一部分,它属于人生的最后一次礼仪。丧礼既表达生者对于死者的眷恋,也是原始宗教中对死者的尊敬。同时,中国社会推崇孝道和家庭伦理,因此古人对于丧葬礼仪极为重视。以《唐律疏议》中关于居丧期间的禁止事项来探讨丧服制度法律化对社会生活和政治统治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谈西方礼仪的基本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礼仪作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进步的产物,其本质是文化,是一种文化的特殊形态,由于各个国家,特别是欧美等西方国家与中国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历史发展状况不同,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不同,宗教信仰和传统习俗不同,民族心理品质和思维方式不同,语言文字和价值观念不同,因此形成各具特色的礼仪文化。西方礼仪基本特色有4个方面:一是女士优先,二是尊重隐私,三是表露坦率,四是宗教色彩。  相似文献   

8.
服饰辅佐了宗教,宗教又使服饰得到了升华。服饰作为文化的象征,不仅在宗教仪式上不可或缺,在宗教感情上也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本文从中西方宗教文化的角度,浅要分析了其对服饰的影响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阐述中西方文化在服饰上“人情化”与“人形化”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分别介绍了公元2~4世纪和公元4~6世纪东方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代表服饰,以及相应的文化历史背景.对比东西方服饰的款式、面料、色彩、以及功能性,分析了东西方服饰文化的差异,结果表明东西方服饰发展开始分离的萌芽期是在公元2~6世纪;东方服饰等级制度要比西方早1000余年.认为功能性是这一时期服装的特点,也是服装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东方国家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体现于东方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语言作为社会文化的一面镜子,能够比较直观的反应这一点。东西方的历史和文化的不同,也造就了各自语言中表达尊敬方式的特色。本文将对东西方语言中尊敬表达方式的不同展开讨论,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11.
陈浩渊 《科技咨询导报》2011,(15):230-230,232
本文通过传统婚俗礼仪与现代婚俗礼仪的对比,从生产力发展,社会思想与社会形态的改变,传统婚礼服饰的消亡三个方面论述现代婚俗礼仪较传统简化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秦汉、唐时期的服饰制度,通过文献梳理、实物考证等方法,从政治制度、哲学思想、经济发展、文化理念等方面对秦汉、唐时期服饰文化产生的背景和社会因素进行分析,论述秦汉、唐时期社会发展与衣冠服饰及服饰制度的关系.研究表明,衣冠服饰是当时统治的需要和政治的产物.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道德约束,都在服饰制度的制定下表现出和谐,并在封建统治的条件下,维系着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富足使服饰制度在唐代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儒家礼仪制度和开放的文化理念有力地冲击着封建统治下男尊女卑的服饰制度.  相似文献   

13.
服饰是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品位最真实的写照。古今中外,服饰从来都体现着一种社会文化,体现着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和审美情趣,是一个人的身份、气质和内在素质无言的介绍信。在当今的学校教育中对于学生的服饰更是做了一些特殊要求,如要求:学生的服饰要整洁清新,彰显学生气息;学生要不断地以学识来美化自己、装扮自己、完善自己;学生服饰要有运动健美的成分;学生要掌握着装和服饰礼仪的基本常识;要求服饰要衬托出中学生的风度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的机遇使服饰步入长足发展的新时期,提高全民着装意识是中国服饰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任务。服饰是文化载体,每个时代的服饰都代表那个时代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反映那个时代的文化特点。社会消费层次和生产水平相联系,现阶段由于社会成员的经济地位不尽相同,可-能同时出现各种消费层次,社会成员应珍惜有效劳动,坚持合理消费,量入为出。服饰美是人们从着装得到的主观心理享受与满足,但这种自我评价应为一定客观评价认同。中西方服饰文化的特点大不相同,在学习与借鉴西方服饰文化时应重温我国的文化背景和历史传统,分清精华与糟粕,促进服饰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冠服制度是维护统治的一项重要典章制度。清代统治者在坚守满族服饰旧制的基础上,参照汉族冠服制度,逐步确立了既不失满族习俗礼仪,又饱含汉族服饰特性因子的清代冠服制度。  相似文献   

16.
中国自古以来都崇尚礼仪,在夏朝以前就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进入春秋战国,出现了孔子、孟子、荀予等思想巨人,发展和改革了礼仪的理论。自秦汉以来,礼仪得到不断强化,并为统治阶级所利用,成了维护封建等级秩序的工具。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对封建礼教展开了激烈批判,新中国成立后,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得到了一定的发扬,但十年动乱给礼仪造成了一场浩劫。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国同世界交往的目益频繁,形成了重建礼仪的热潮。礼仪的重建,需要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需要借鉴西方文明成果,形成一个完整而融合的全新体系。  相似文献   

17.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腰带经过各民族文化的渗透与影响,逐渐衍生为一种服饰符号,既是情感传递的信物,也是礼仪品德的象征,同时也表达了各民族人民趋利避害、祈福求祥的民俗心理。本文通过对不同民族腰带进行研究,着重分析腰带在民间生活中所展现的情感文化和礼仪文化,进一步探索腰带中蕴藏的丰富民俗文化。  相似文献   

18.
苗勇  于贵身 《科技信息》2007,(9):151-152
体育运动服装作为服装的一种,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物质财富,已成为体育运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体育服饰文化是人类在长期的体育运动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亚文化,介于体育文化和服饰文化之间的一种边缘文化,它是体育服饰中所体现出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总和。本文简述了中西方体育服饰与其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体育服饰文化在服饰造型设计上的表现特征,分析了我国目前体育服饰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我国体育服饰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9.
林逸 《科技信息》2008,(23):243-244
礼仪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或行为习惯,是社交活动不可或缺的一大要素。在高度全球化的今天,礼仪对一个国家和民族在国际交往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语言学习是了解中西方礼仪的一个重要途径,英语作为国际化的交流工具,学习它不仅要会“说”,还应知道在不同的场合下“说什么”、“怎么说”。因而,除了精通语言之外,注重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的礼仪差异显得愈发重要。本文从中西方礼仪差异的角度探讨了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学习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于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社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由父母以及未成年子女组成核心家庭;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