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北宋婉约派的"倚声家之祖"柳永,其词缠绵悱恻、凄美哀婉,极尽韵味之致,处处凸现着意境美,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归纳起来,集中地表现为:情景交融的意境美美学特征,虚实相生的意境美美学特征,韵味无穷的意境美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
意境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核心概念,是从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概括出来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美学范畴。意境的来源通常认为是出自于佛教,其本身是梵文中天宇或精神界的译音。意境,是沈从文湘西系列小说中寓含式抒情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段,而作为作家最为重要的代表作——《边城》,则在意境的营构上更是代表了其系列作品的这一特点。本文试对《边城》的意境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意境是中国美学史上一个重要的范畴,20世纪哲学家兼美学家的方东美,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艺术理论,整体上呈现出了广大和谐之美.其艺术意境主要表现在:冲虚空灵、积极雄健与气韵生动.  相似文献   

4.
片名好比影片的向导,其翻译对于影片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的实现有直接的影响。在翻译美学视角下,探讨英语片名的美感功能,通过对译语的审美再创造,充分挖掘英语电影片名的译语美,追求意境美和时代美,给观众以美的熏陶。  相似文献   

5.
张孝祥的词品与人品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故而在探讨其词风格特征的同时,其人格特征也不可忽视。从气势美、人格美、意境美三方面对张孝祥及其豪放词作了一番美学上的探源。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美学史研究中 ,《易传》较《易经》受到更多的重视 ,其原因在于认为《易经》没有提出明确的美学观。本文对《易经》中较为隐晦需散的美学观加以发掘 ,认为其中体现了自然美、中和美、阴柔美、阳刚美等美学观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动态旅游吸引物,旅游舞蹈是承载民俗和文化的艺术作品,它以独特的美学要素吸引和震撼着旅游者,因此,旅游舞蹈意境的审美格外重要.本文试图从环境心理角度,挖掘环境对于旅游舞蹈意境审美的意义,并通过审美论解构旅游舞蹈意境的审美元素,分析《印象.刘三姐》设计者如何将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予以创新并完美结合,营造出深刻意境,继而达到旅游舞蹈审美的较高水准,以期对旅游演艺设计规划提供范式.  相似文献   

8.
武术套路演练的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英  陈玮 《科技信息》2008,(22):188-188
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查阅和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在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学的基础上,对武术美学特征进行研究,论述了武术套路演练中和谐美、气之美、意境美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9.
从美学的角度,对竞技武术套路所表现出的形式美、造型美、结构美、劲力美、音乐美、服装美、本色美、意境美、节奏美等要素进行分析,阐述竞技武术套路的美学内涵,以求调动人们参与武术运动的热情,推动竞技武术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中极具理论价值和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其巧妙运用可以创造出含蓄蕴藉的朦胧美、回味无穷的想象美、以少总多的简洁凝练美、颠倒时空的曲折回旋美、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虚中藏实的情理美。  相似文献   

11.
《牡丹亭》悲剧主人公杜丽娘因情成梦、因梦生情、为情而生、殉情而死的曲折情感经历,主要是借助超现实的想象加以实施并蕴藉着关爱"至情",体认着浪漫主义特质的叙事表征。可以说,汤显祖以神奇笔触演绎的人鬼之恋、起死回生、神异梦幻的爱情故事不仅是对人生伤痛的一种自我安慰,更是对生命挚爱的某种执著求索,从而使悲剧"大团圆"的结局始终笼罩着虚幻的、慰籍的、凄凉的审美情韵。  相似文献   

12.
杜丽娘是《牡丹亭》唯一的核心人物,这是由汤显祖运用心学生命价值观理论塑造新佳人形象的创作意图所决定的。杜丽娘这一文学形象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爱情自发一择偶自由一婚姻自主三端。在她身上“矛盾”与“冲突”两相分离的情形是非常特殊的,可以称之为戏剧冲突的“《牡丹亭》模式”。《牡丹亭》严肃崇高的文化品位与戏剧冲突具闹剧的丰富性与活泼性,形成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明清时期,《牡丹亭》女读者的活动地域主要在江南。她们大都是具有文学家身份的青年妇女,对她们来说,阅读《牡丹亭》不是一种简单的娱乐消遣,而是能够触发灵感、推动文学创作的审美中介。明清时期有些女读者因阅读《牡丹亭》而早亡,她们明知阅读有伤身体,却仍然如痴如醉地沉迷于阅读,可见《牡丹亭》的阅读对于明清女读者来说具有特殊的生命内涵。  相似文献   

14.
李丹 《菏泽学院学报》2010,32(1):100-103
《牡丹亭》是我国古典戏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根据《牡丹亭》改编的作品为数不少。本文以汤显祖原本《牡丹亭》和冯梦龙的改本《风流梦》作为研究对象,结合二人不同的创作思想、作品风格,从更定题目、角色、宾白、曲词等方面具体分析。冯梦龙对《牡丹亭》的改编,受到了“汤沈之争”的影响,也受到他自己的编剧理论的支配,但更重要的原因是《牡丹亭》原本不利于搬演。《风流梦》让《牡丹亭》这部具有无限才情的“案头之书”变成了“当场之谱”,更适合舞台演出。  相似文献   

15.
《牡丹亭》的声腔问题至今仍然争讼不已,一般来说无外乎力主弋阳腔、宜黄腔、昆腔和海盐腔四种。事实上,依据相关资料及汤显祖创作的实际情况,此四种观点之于汤本原著《牡丹亭》而言,都有偏颇之处。结论认为:《牡丹亭》初创时期并不主何声腔,完全是一部传奇体制式的丈人剧作,只不过后来各种唱腔结合自身情况,各取所需,加以改编。也正因如此,一方面该剧在唱腔问题上难以趋于一致;另一方面,该剧能常演不衰。  相似文献   

16.
《牡丹亭》是杰出的,其语言既本色又华丽、文本结构严谨而合理、思想倾向扬情反理,再加上艺术表现手段极具浪漫情怀,使得其异彩纷呈,一枝独秀,成为我国戏曲文学作品中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7.
《牡丹亭》以奇谲瑰丽之姿,演绎了人间之至情。纵观历史上同类题材,自能发现它的继承和超越之处。同时,明代“心学”思潮的影响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文章试从“人间爱情的升华”、“离魂模式的借鉴”和“时代思潮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牡丹亭》之“情源”做一番简要的探悉。  相似文献   

18.
永井荷风是日本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之一,他文学的一生是在孤独中探寻着美,在自我世界与现实世界的矛盾中不断挣扎和抗争的一生。其散文集《断肠亭记》中所呈现的三个意象群体:自然景物意象、文化情怀意象和人物风情意象不仅体现了他独特的审美品位,也表达了他淡泊、雅致的美学情趣。  相似文献   

19.
"媚俗"(包括"媚雅")是大众文化时代文化领域中一个常用的词汇,传统戏曲如何应对"媚俗"(包括"媚雅"),梨园戏《陈三五娘》和青春版《牡丹亭》改编的得失说明:改编可"俗化"、"雅化",但不可"媚俗"、"媚雅",要坚守作品本身的艺术和思想水准。为了应对传统戏曲在大众文化时代濒临灭亡的困境,寻求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之路,梨园戏《陈三五娘》可吸取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经验——采用"古典为体,现代为用"的制作手法和全方位"媚俗"、"媚雅"的广告手段。  相似文献   

20.
唐宋牡丹诗与牡丹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牡丹是我国久负盛名的一种花卉,为历代人们所喜爱。在唐宋时期,更成为一种共同的民族审美风尚。诗人为此也写下了数量众多的牡丹诗。这些诗或直接咏叹牡丹的形貌之美,或借花抒怀,托物寓意。借咏牡丹来抒发作者的某种思想情感。反映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内容丰富,风格多样。与其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一种极富时代和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