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中国科技术语》在2007年第4期和2008年第1期展开的关于prion定名的讨论,体现了学术界的百家争鸣,目的是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很好。在讨论中,笔者写了一篇题为《“朊病毒”比其他译名好》的短文。文末也指出:其他译名也不是没有道理的。现在,阅读了贵刊登载的一系列讨论文章后,笔者归纳得到下列看法,并建议不要再争论了。  相似文献   

2.
笔者读到《中国科技术语》2015年第1期赵中平的《mechanical properties中文译名演变过程及定义》一文,很受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该文斩钉截铁地说,"力学性能"并不存在,只有"机械性能",恐怕事实并不那么简单。问题的起源大概是对英文中mechanical和mechanics的理解。我们查找一本英文辞典(比如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便可以知  相似文献   

3.
1996年笔者在英国访问期问,英国爆发了疯牛病,这使人们对疯牛病的病原体prion产生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也包括prion的中文定名。为此,笔者曾在《生命的化学》1997年第4期上写了一篇短文《建议将Prion译为朊病毒》,文中简要地叙述了建议的依据和理由。也就是在那年,布鲁西纳(Prusiner)因发现prion而获得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际上,  相似文献   

4.
<正>笔者读到《中国科技术语》2015年第1期赵中平的《mechanical properties中文译名演变过程及定义》一文,很受启发,但也有一些不同看法。该文斩钉截铁地说,"力学性能"并不存在,只有"机械性能",恐怕事实并不那么简单。问题的起源大概是对英文中mechanical和mechanics的理解。我们查找一本英文辞典(比如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便可以知  相似文献   

5.
笔者曾发表过《“音义双译”的优越性》一文(《科技术语研究》第4卷第3期,2002年3月)。后来陆续发现其他一些有趣的实例,现分别叙述于后。  相似文献   

6.
<正>《中国科技术语》2014年第2期有一篇《cyber系列词中文名征集》,提出了cyber一词的中文术语问题,非常及时、非常重要。科技发展很快,新名词不断涌现,译名就更为重要。译名失当,一旦确定下来,先入为主,给后面的工作造成很大影响。cyber一词由当年控制论(cybernetics)引入。现在,cybernetics不论在理论上或实践上都已有习惯、稳定的含义和用法。当时维纳创建了这个新  相似文献   

7.
见到《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关于讨论prion中文命名的一部分意见和附件 ,我基本同意曹天钦 先生生前的意见 ,prion一词的中文名用“朊病毒”较好。理由如下 :1 约定俗成。从丁兆平文中的表 1看来 ,用朊病毒的有九处 ,远比用其他译名为多。2 用普朊不妥 ,容易给人以一种普遍分布的蛋白质的错觉 ;用普字头的其他译名也有类似缺点。3 其他译名太长 ,使用不便。4 有的人认为 prion不含RNA或DNA ,因而反对用“病毒” ,这个理由不成立。因为prion的发现本身就突破了病毒必须含有核酸的传统概念 ,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  相似文献   

8.
“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于1986年第3期《问题讨论》专栏发表了仲维光向查汝强质疑的文章。此后查汝强在《哲学研究》1986年第8期与本刊1986年第5期进行了答辩,并点名批评了许良英。本刊1987年第5期又发表了许良英答查汝强的文章;1987年第6期发表了韩增禄评查汝强的答辩的文章。与此同时和前后,《中国社会科学》、《自然辩证法研究》、《光明日报》等报刊也发表了与这一争论有关的文章。我们认为,这场争论贯彻执行了双百方针,有利于我国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发展。通过己发表的文章,争论双方的观点已经亮明,论证也已展开,广大读者对争论的内容已能作出自己的判断。但有的同志仍认为有的事实尚需澄清,有的问题仍需争辩。为了节省篇幅,并使讨论更为深入地进行,本刊暂决定作如下安排:(1)以后的答辩、争论文章一般均不超过2,000字,问题集中,针锋相对。别的报刊上已发表过的议论,请勿重复。(2)不发表学术闷题以外的争论。(3)要求争论双方发扬学者风度,相互尊重,措词庄重恳切,不用讥讽、嘲笑或贬低对方的词句。本刊过去在这些方面注意不够,是一个缺点,应该作自我批评。希望今后大家共同遵守,监督执行。  相似文献   

9.
王力 《科技术语研究》2013,(3):56-57,59
《中国科技术语》杂志社于2008年第1期上刊登了邵靖宇先生所撰的《硅字的来历和变迁》一文后,在读者中引起热烈的讨论。通过阅读这些参与论争的文章,笔者不仅从中知晓了第14号元素Si的中译名的变迁情况,而且还对中译化学名词的命名原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可谓是收益颇丰。不过,尽管这些参与论争的文章或多或少地提及新中国建立后Si元素的中译名由矽变硅的情形,但对其变更之前因后果却缺乏相应的梳理,故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不恰当的评价。为使今人能够清晰地了解这一变更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正确的评判,笔者基于现已掌握的资料对此问题做一梳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中国科技术语》编辑部:拜读《中国科技术语》2007年第5期36~38页《地理学概念的规范和更新》一文,其中38页第18行蔡运龙教授提及台湾学者表达为“地境”,疑为笔误,应是“地景”。兹补充本人意见如下,提请各方讨论:  相似文献   

11.
版权声明     
1996年笔者在英国访问期问,英国爆发了疯牛病,这使人们对疯牛病的病原体prion产生了广泛的关注,其中也包括prion的中文定名。为此,笔者曾在《生命的化学》1997年第4期上写了一篇短文《建议将Prion译为朊病毒》,文中简要地叙述了建议的依据和理由。也就是在那年,布鲁西纳(Prusiner)因发现prion而获得1997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实际上,  相似文献   

12.
《生物学教学》2000年第6期刊登了《生物与生物学辨析》一文,就中学生物课程应叫“生物”还是“生物学”从名词辨析的角度进行了探讨。接着,该刊2002年第5期又刊载了《生命科学的教材取名(生物)名不副实》和《中学生物学课程不能以“生物”作为教材名称》两篇文章,也一边倒地认为中学生物课程应取名“生物学”而不是“生物”。于是,生物学科名称之争再度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兴趣。虽然如此,但教育界对这两个概念的使用仍非常混乱,人们似乎并没有理会这些争论。  相似文献   

13.
见到《科技术语研究》编辑部关于讨论prion中文命名的一部分意见和附件, 我基本同意曹天钦*先生生前的意见,prion一词的中文名用“朊病毒”较好。理由如下:1.约定俗成。从丁兆平文中的表1看来,用朊病毒的有九处,远比用其他译名为多。2.用普朊不妥,容易给人以一种普遍分布的蛋白质的错觉;用普字头的其他译名也有类似缺点。3.其他译名太长,使用不便。4.有的人认为prion不含RNA或DNA,因而反对用“病毒”,这个理由不成立。因为prion的发现本身就突破了病毒必须含有核酸的传统概念,并因此获得诺贝尔奖。至于因为PrPC本身不致病,PrPSc才是病原体的问题,可以用朊病毒原代表PrPC,朊病毒代表PrPSc来解决。以上意见仅供讨论时参考。* 曹天钦院士是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前任院长,生物化学家。生物化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  相似文献   

14.
科技术语是通过语言和文字来表达或者限定科学技术概念的语言符号。科技术语在进行科学研究、科技教育、学术交流和新闻出版等活动中是不可缺少的,也是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而不断发展的。如何正确表达和使用科技术语,如何使科技术语规范化是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在科技术语规范化工作中,不但需要重视科学概念的准确性,表达的简明性,而且还需要仔细考虑和充分发挥汉语的特点。汉语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每个汉字都同时有其形、声、义,同西方国家的文字或其他拼音文字很不相同。例如,各种鱼类名称的汉字带有鱼字旁;各类树木名称的汉字带有木字旁。汉字的这一特点还可以解决由于历史的原因而产生的一些科技术语的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这里主要谈谈关于sonar的译名问题。sonar是英文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的缩写。《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5)关于“sonar”条的译名和解释主要是:“声呐是指利用声的回波探测水下目标的各种技术……”。Webster English Dictionary(韦氏英语字典)关于“sonar”的说明是:“利用从目标反射回来的声波或超声波探测水下物体(如潜艇或深水水雷)的存在和位置的一种仪器”。从历史上看,几种主要的物理学名词出版物中,早期没有sonar词条,50年代以后的物理学名词出版物中有“声拿”、“声纳”、“水声测位仪”和“声呐”等译名,分别列于下面的表中。为了进行比较和讨论,表中也列出相关的“电纳”和“导纳”的译名。表中引用的资料有:《物理学语汇》([清]学部审定科,1908),《物理学名词汇》(萨本栋审订,1932),《物理学名词》(中国科学院编译出版委员会名词室重订,1956),《英汉物理学词汇》(科学出版社,1975,1985)、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称“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学部分,1988)。从下表中可以看出,1988年由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并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规范名为“声呐”。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物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对“声呐”的定名是根据其科学内涵和科学概念及汉语特点来确定的。为什么要将以前sonar的译名“声纳”重新定名为“声呐”呢?分析起来主要有两个重要的原因。第一个原因是将sonar译名为“声纳”前,早已把acoustic susceptance译名为“声纳”了。这个“声纳”是表示声波在传播中的导声能力量度的声导纳的一个分量,正像“电纳”是表示电流在电路中传输时的导电能力量度的(电)导纳的一个分量一样。这种声学量和电学量的互相对应关系可以从下表中清楚地看出来。因此如果把sonar定名为“声纳”,就会造成“声纳”作为一个科技术语表示两种科学内涵或两种科学概念的情况。第二个原因是将sonar定名为“声呐”同汉语的意义是符合的,正像将acoustic susceptance译名为“声纳”,将电学上的susceptance译名为“电纳”符合汉语的意义一样。根据1997年出版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的《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纳”有接受的意义,可以表达接受声波通过和接受电流通过的意义;“呐”有呐喊和大声喊叫的意义,可以用来表达声学现象。这样对“声呐”的定名就既表现和发挥了汉语的声义兼顾的特点,又避免了一词两义的缺点,可以说是一举两得。同时还比把sonar译名为“水声测位仪”更为精练,正像“雷达”比“无线电波测位仪”或“无线电波测距仪”更为精练,也像“激光”比“受激(发)发射光放大”更为精练一样,从而得到广泛的接受和应用。总之,从“声呐”(sonar)命名的历史过程可以看出,科技术语的定名,既要充分了解其科学概念和科学内涵,又要仔细考虑其汉语的特点和相关科技术语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做到定名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关于“生态环境”一词的几点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术语研究》在2005年第2期上特辟专题,就“生态环境建设”提法进行了讨论。笔者仔细拜读,在深受启发的同时,觉得有几点值得商榷。一、“生态环境”一词的首创者不是黄秉维先生笔者在2003年曾就“生态环境(ecologicalenvi-ronment)”概念的起源与内涵进行过探讨,发现“生态环境”这个汉语名词在中国的出现至少已有50年历史。[1]因为,在1953年出版的译著、苏联А.П.谢尼阔夫著的《植物生态学》中就出现了俄汉对照名词“экотоп生态环境”[2]。在1956年出版的《俄英中植物地理学、植物生态学地植物学名词》中已经有了汉英俄对照名词…  相似文献   

16.
关于ontology的译名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ontology的译名问题,近年来成为哲学界讨论的热点。我们注意到,与ontology相关的术语在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中使用也十分普遍,而译名同在哲学中一样纷纭不一。无疑,弄清这个术语的哲学含义,将有助于其他学科中该词译名的统一。本文先简略介绍一下哲学界关于ontology译名讨论的情况,然后提出我们的建议方案,以供斟酌和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科技期刊中,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实验”和“试验”二词较其他词汇,其使用频率是最高的。笔者随手翻阅《材料保护》杂志第8期,该期26篇文章,除最后两篇没有“实验”和“试验”二词外,其余24篇均有。因作者往往将这两词混用或错用,在编辑工作中,对这两词的修改也是最多的。  相似文献   

18.
在科技期刊中,从统计学的角度来看,“实验”和“试验”二词较其他词汇,其使用频率是最高的。笔者随手翻阅《材料保护》杂志第8期,该期26篇文章,除最后两篇没有“实验”和“试验”二词外,其余24篇均有。因作者往往将这两词混用或错用,在编辑工作中,对这两词的修改也是最多的。  相似文献   

19.
对“‘有限而无边’是否就‘不可超越’?”一文的质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6年,笔者曾与其他四位同志一起,在《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上发表了“对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一些自然科学问题的商榷”一文,指出了查汝强同志两篇文章中的十六条科学性错误。此文的目的即在于严肃学风,使自然辩证法的研究立足于更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当然,它并未穷尽查文中的所有自然科学错误。此后,查汝强同志随即在同年的《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上发表了“对刘兵等五同志《商槿》的答辩”,就这十六个问题一一为自己辩护。随着争论的展开,查汝强同志后来甚至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有关文章中说,“我自己丝毫没有缺乏自然科学根据的感觉。”针对查汝强  相似文献   

20.
2006年春,笔者应《科技术语研究》(现名《中国科技术语》)之约,拟写了《台风名词探源及其命名原则》(以下简称“探源”)与《台风和飓风的异同》两文,分别在《科技术语研究》第8卷第2期和第3期上刊出。本为应差而为,未料反响颇多。近日网搜发现“探源”一文流传更广,颇为忐忑,盖因“探源”涉及之台风命名表又有更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