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在如今的史学界,还是时常爆发关于科举制度的大讨论,其中那些科举中"学优而仕"的幸运儿,尤其是登顶巅峰的"状元"们,也常常被兴致勃勃地拿出来研究一番。  相似文献   

4.
关于明代科举考试试卷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依据台湾学生书局影印本《明代登科录汇编》等历史资料对明代乡、会、殿试试题的起草、格式、字数及特点和试题的种类、试题的优劣进行评价,同时对试卷批阅的人员、特点、方式和批语,字数及结构诸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我国明代科举考试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靖康之难,造成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迁移的同时,中国的文士也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灾难和考验。当他们追随皇室的踪迹南渡后,由于数量之多更主要的是人员组成多为社会的精英人士而使朝廷不能等闲视之。本文透过科举与选官;以及南渡“归正人”的境遇两个视角探析这一时期南渡文士的生存环境和人生境遇,试图通过这一分析对此际朝庭对士人态度作一初步了解。  相似文献   

6.
科举制度作为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考试制度,存在时间达1300多年,为古代选官与选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西方公务员制度则是在借鉴中国科举制度经验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选官制度,它与科举制既有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之处.借鉴科举制度与西方公务员制度,对我国现代公务员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科举制度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选拔官吏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彰显出公平、公正、秩序等法律价值内涵,也为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吕静 《山西科技》2011,(3):32-33
无论是在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之下进入官场,还是在现代公务员制度之下进入公务员行列,都必须首先通过不同的录用程序。通过论述古代科举制度与现代公务员制度的录用原则,指出了两者的区别和联系。  相似文献   

9.
“白马之祸”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于唐朝末年的“白马之祸”与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晚唐社会风气有着密切的关系。军阀出身的朱温及其对科举制度不满的幕僚们在黄河岸边的白马驿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多位进士出身的唐朝仕宦。他们的这一行动,一方面是为了发泄对唐朝科举制度的不满,另一方面也是企图通过此举扭转唐末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通过“白马之祸”的考析,澄清了历史事实,有助于对晚唐社会状况的了解。  相似文献   

10.
治国兴邦,要在得贤,因村施用,及时匡正。任贤之道,省当“五视”,察言观行,小中见大,广搜博求。用人之道,在于避其所短又当其时,则世无弃村。匡正之道 ,在于激励与惩戒并行研究领导科学,建设干部队伍,自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古代的"高考移民"叫做"冒籍"。即士子(古代的读书人)参加考试,必归于本籍,亦可在本籍与寄籍中做一选择,投考不得越籍赴试,但有的士子为了投机取巧,假冒他省之籍投考,称之"冒籍"。  相似文献   

14.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自隋唐以来的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在唐代,它确实为统治阶级选拔了很多的人材,但也埋没了很多人材.本文简单介绍了唐代科考的一个侧面,就是进士及第后的情景,包括及第时的荣耀和吏部复试时的种种弊端,其中主要是后者.企图通过这一细节,让人们了解唐代科举考试的不为很多人知的另外一面,揭示统治阶级和当权者的压抑人才、摧残知识分子的腐朽性.  相似文献   

15.
从重视人才的作用、善于发现人才、注意培养人才、充分尊重和信任人才及健全人才监督和考核制度等方面对中国古代用人思想的精华部分进行了总结和概括。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是古代文官管理制度的基本环节,亦是传统行政法制文化的重要内容。历代统治者在国家的行政实践中,发明和创设了一系列文官选拔制度,诸如军功爵制、养士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等。尽管这些制度带有强烈的“人治”色彩,但其一些合理内核,如选拔方式多样化、选拔标准硬性化、选拔范围社会化、选拔程序规范化、选拔制度法制化等,对我们今天党政领导干部的选拔和公务员的考录,仍然具有可资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科举制度在我国特定历史时期人才选拔的范围、程序与标准等方面,展现出了自身所具有的合理性,也对东亚地区、西方国家的人才选拔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为西方现代公务员体制的构建奠定了良好基础。当代,科举制度已渐进式地形成为科举学,并逐渐走入国际视野,成为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方式,有利于促进中外文化的互融互通。我国应构建跨学科、跨领域、跨国别的科举学学术共同体,拓展科举学交流路径,进一步提升科举学的国际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辛”,“ ”二字声近形似,意义相通,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分为两部。但历来各家争说纷纭,或谓“辛”,“ ”当为一字,或谓两字。关于二字的本义,各家又从甲骨文、金文等字形上加以分析,各有说法。本文从形、音、义三方面分析认为“辛”、“ ”甲骨文字形一致,古音相近,意义相通,本为一字,假借而为十干之辛。“辛”、“ ”为会意字。二字的本义当为“罪也。从干二,二,古文上,干亦声。”干之本义为盾,引申为“犯也。”犯上即罪也,“辛”、“ ”为会意字。  相似文献   

19.
艾敛菲 《世界博览》2010,(12):82-83
拉丁词语“damnatio memoriae”意思是从记忆中抹去,一般翻译成“除忆诅咒”,虽然这是历史学家创造的现代新词,但广泛用于描述各个时代,尤其是古代罗马对背离集体的个人的处罚。  相似文献   

20.
针对数据库应用系统,讨论了报表自由逐级分组统计的实现原理及实现步骤,并通过具体例子给出关键步骤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