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氟苯尼考注射液在大鼠体内代谢及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剂量30 mg·kg-1的氟苯尼考注射液在SD大鼠体内的代谢及生物利用度.静注后药动学特性符合二室开放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Cmax为36.51±3.25μg·mL-1;AUC(0-t)为51.75±0.21μg·mL-1·h.肌注后药动学特性符合一室开放模型,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的主要动力学参数:肌注组t1/2β为12.63±0.02 h及21.32±1.02 h;tmax为1.0±0.03 h及8.0±0.02 h;Cmax为6.70±0.12及3.50±0.20μg·mL-1;AUC为45.22±0.21及34.35±1.15μg·mL-1·h.氟苯尼考注射液肌注后在大鼠体内吸收好,分布快,消除缓慢,药动学行为与对照品纽弗罗注射液相似.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了测定大鼠血浆中利托那韦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并用于利托那韦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方法:大鼠血浆样品经乙腈沉淀蛋白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利托那韦的含量.选用Agilent Zorbax XDB-C18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水溶液(55∶45)为流动相,流速1.0mL·min~(-1);柱温35°C,检测波长254nm.结果:该方法下大鼠血浆中利托那韦在0.05-5μg·mL~(-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高、中、低浓度下日内和日间RSD值均小于5%;提取回收率在85%~(-1)25%之间;稳定性良好.大鼠灌胃给予利托那韦混悬液(8mg·kg~(-1))后,血浆中利托那韦的药动学参数分别为:Cmax120.30±9.00ng·mL~(-1),Tmax1±0.35h,T1/20.41±0.14h,AUC0-∞624.30±39.88h·(ng·mL~(-1)),AUC0-t789.80±19.73h·(ng·mL~(-1)).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经济、重复性良好,适用于利托那韦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含葛根素量的方法,并应用于葛根素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使用HPLC检测葛根素在大鼠血浆中的血药质量浓度,并应用Kinetica软件对葛根素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非房室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精密度、稳定性均良好,方法回收率和萃取回收率均符合药代动力学要求.葛根素在大鼠体内药代动力学参数为:C_(max)=(1 569. 67±216. 67) ng/mL,T_(max)=(0. 22±0. 075) h,AUC=(1 647. 87±108. 76)(h)*(ng/m L),t_(1/2)=(1. 61±0. 11) h.本实验明确了葛根素口服给药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情况,为药物的相互作用及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复方氨酚右敏溶液在健康人体的药代动力学.12名健康受试者以自身为对照采用随机交叉给药方式,单次空腹口服3个剂量复方氨酚右敏溶液(低、中、高3个剂量分别为7.5、15、30 mL,每mL含对乙酰氨基酚32 mg、马来酸右氯苯那敏0.1 mg).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测定血浆中对乙酰氨基酚和马来酸右氯苯那敏的浓度,计算2种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评价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对乙酰氨基酚在人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低、中、高3个剂量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2.93±0.47)、(3.08±0.43)、(3.01±0.49) h,血药质量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12.29±3.91)、(27.80±7.64)、(60.41±17.24) μg·h·mL-1;右氯苯那敏在人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模型,低、中、高3个剂量主要药代动力学t1/2分别为(20.49±7.86)、(19.66±5.05)、(19.96±6.48) h;AUC0~t分别为(32.61±13.65)、(67.58±23.31)、(158.12±56.44) ng·h·mL-1.对乙酰氨基酚和右氯苯那敏药动学参数ρmax、AUC0~t、AUC0~∞均与给药剂量呈线性相关(P<0.001),复方氨酚右敏溶液在7.5~30 mL剂量范围内呈线性人体药代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研究槲寄生中N-桂皮酰基丁二胺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大鼠灌胃给予N-桂皮酰基丁二胺,采集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血浆,用HPLC法检测大鼠血浆中N-桂皮酰基丁二胺的浓度,并用DAS2.0药动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药动学参数.N-桂皮酰基丁二胺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特征符合一室模型,药动学参数分别为:半衰期速率常数T_(1/2)(k_a)=0.343 h,分布半衰期T_(1/2)=1.306 h,达峰时间T_(max)=0.750 h,最大血药浓度C_(max)=1.700μg/m L,表观分布容积V_(1/F)=21.047 L·kg~(-1),口服消除率C_L=11.172 L·h~(-1)·kg~(-1),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t)=4.129 h·mg·L~(-1).N-桂皮酰基丁二胺口服给药后,吸收和分布均较快,且分布广泛,在血浆中的清除也较快.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冰片对反式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将雄性SD大鼠分为灌胃给药和尾静脉注射给药两大组,灌胃给药组和尾静脉注射给药组均包括反式白藜芦醇(30 mg/kg)单用组,反式白藜芦醇与低、中、高剂量冰片(50、100和200 mg/kg)合用组.大鼠给药后不同时间点Res的血药浓度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并用DAS3.0软件处理计算Res药动学参数.结果表明,不管是灌胃给药,还是静脉注射给药,冰片对反式白藜芦醇大鼠体内药动学均有明显影响.尾静脉注射给药中,单用Res对照组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0~∞为(127.04±29.84)mg/(L·min),血浆药物总清除率CLz为(0.088±0.029)L/(min·kg).低、中剂量冰片对Res的药代动力学无显著影响,高剂量冰片使血浆中Res的AUC(0~∞)增大了73.6%,CLz降低了42.1%,且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高剂量冰片可促进Res的吸收,降低Res的体内清除.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虎杖苷对动脉粥样硬化(AS)大鼠血脂的调节以及血管内皮细胞清道夫受体(CD36)、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6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辛伐他汀组(5mg·kg~(-1))、虎杖苷高、中、低剂量(160mg·kg~(-1)、80mg·kg~(-1)、40mg·kg~(-1))组。以高脂饲料喂养及腹腔注射维生素D3复制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造模第4周给予阳性药及受试药物,分别于造模前、造模后第4周、8周、12周记录体重;第12周大鼠眼眶取血,测定大鼠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取肝脏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肝脏病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内皮VCAM-1和CD36的表达。结果虎杖苷能显著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TC、TG、LDL水平,显著升高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清HDL水平;改善肝脏的脂肪变性和炎症细胞浸润;降低大鼠主动脉壁内皮细胞VCAM-1和CD36的表达。结论虎杖苷能够有效调节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大鼠的血脂水平,抑制CD36介导的巨噬细胞内吞作用和VCAM-1介导的单核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有效抑制泡沫细胞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建立冬凌草乙素血药浓度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探讨其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大鼠灌胃冬凌草乙素20 mg/kg后,于不同时间点采血,利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并求算药动学参数.冬凌草乙素在50~5 000μg/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 1),样品在血浆中的绝对回收率大于80%,日内、日间的RSD均小于15%,灌胃后其主要动力学参数AUC0-t,AUCt-∞,ke,T1/2,CL/F,Cmax,Tmax分别为(9.85±2.89) mg·h/L,(11.81±3.45) mg·h/L,(0.11 ±0.04)h-1,(3.52 ±1.16) h,(1.08±0.10) L/(kg· h),(3.07±2.30)μg/L,(0.67±0.33)h.所建立的定量分析方法精密、准确、选择性强,可用于冬凌草乙素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根据药动学参数,可以得知冬凌草乙素在大鼠体内消除较快,不易蓄积.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采用大鼠皮下注射牛蒡子苷元注射液,并对给药后的系统暴露动力学特征进行评价.大鼠皮下注射0.1、0.3、1.0 mg/kg牛蒡子苷元注射液,应用LC-MS/MS法测定牛蒡子苷元不同时间点的血浆/组织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大鼠皮下注射3种剂量牛蒡子苷元注射液后,T_(max)均为0.3 h左右,C_(max)分别为17.6±4.74、61.8±8.05、285±77.0 ng/m L,AUC_(0-t)分别为22.8±5.77、83.5±15.3、412±117 h·ng/mL,t1/2为0.781~1.08 h,V_d为3.84~5.59 L/kg,绝对生物利用度为103%.牛蒡子苷元在大鼠组织中分布迅速、广泛,其中肠、心、肝、胰、肾等组织中药物含量较高(血浆暴露量)且无明显蓄积现象.牛蒡子苷元注射液皮下注射给药后,在大鼠体内吸收迅速,C_(max)及AUC_(0-t)与剂量呈正相关、分布广泛、清除较快,可有效提高其在大鼠循环系统及组织中的暴露水平,并呈良好的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香青兰总黄酮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采用以田蓟苷为指标,HPLC法测定大鼠灌胃给药后血浆中田蓟苷的浓度,并采用DAS2.0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血浆中田蓟苷浓度在0.031~39.68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0),日内精密度(RSD)5%,日间精密度(RSD)10%,方法回收率在98.01%~103.23%之间,提取回收率在72.67%~90.35%之间。香青兰总黄酮在大鼠体内呈二室分布,大鼠灌胃香青兰总黄酮提取物3个剂量(300,600,1200 mg/kg)后,t1/2β分别为(6.904±0.922),(6.512±3.302),(9.820±3.116)h,AUC(0-t)分别为(0.527±0.018),(0.980±0.097),(1.215±0.108)mg/L/h,Tmax分别为(0.292±0.083),(0.139±0.048),(0.222±0.048)h,Cmax分别为(0.177±0.018),((0.451±0.064),(0.656±0.115)mg/L。由此可知,该法适用于测定香青兰总黄酮在大鼠体内的血药浓度并进行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