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王建亮  李成金 《河南科学》2010,28(9):1138-1140
对基础滑移隔震偏心结构进行了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反应分析,研究了基础滑移隔震结构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并与传统抗震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采用基础滑移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小结构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从而保护上部结构及其内部设施.  相似文献   

2.
在平转耦联隔震结构简化体系的基础上,对地震作用下的反应进行了数值时程计算,并对各有关动力参数对地震反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上部结构偏心不大的情况下,隔震层偏心距的变化对上部结构的位移和转角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合理地调整隔震层的偏心距,结构的底部扭矩可以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把握单轴偏心隔震结构的动力学特性并建立相应的理论简化分析方法,文中对三层两跨基础隔震钢框架模型进行了不同偏心工况下的振动台试验,研究了结构扭转效应与偏心工况的关系,分析了隔震前后结构层间剪力、层间扭矩、层间转角以及不同偏心距下结构隔震层扭转角加速度和扭转角位移的变化规律.运用层单元模型建立了偏心隔震结构动力简化分...  相似文献   

4.
通过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计算分析,研究了在阪神波、EL-CENTRO波和汶川地震波三种不同地震作用下多层框架基础隔震结构和非隔震结构单向偏心下的地震扭转反应。对比研究表明,对于单向偏心的结构来说,采用基础隔震可明显地减少上部结构的扭转反应,并有效地起到隔震作用。  相似文献   

5.
以一个多层滑移隔震剪切型结构为例,计算分析了结构地震加速度响应频谱规律.结果表明:隔震结构的加速度响应频谱可呈现多频分布特征并在高频段有较大的加速度反应;除非摩擦系数值较小,隔震结构的加速度响应频谱峰值随摩擦系数单调增加而对上部结构与隔震层侧向刚度比的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6.
基础隔震体系分为橡胶基础隔震、滑移基础隔震和并联基础隔震体系.首先,建立该基础隔震体系结构的数学模型,隔震层采用双线性滞回模型.研究在不同隔震层屈服剪力和隔震周期时,不同隔震系统对地震反应的影响.在SIMULINK环境下对隔震结构体系进行仿真动力分析.经仿真分析表明,对于多层规则型房屋结构,经合理设计的并联基础隔震体系兼有橡胶垫和滑移基础隔震体系的优点,为最佳方案选择.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框架-剪力墙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扭转反应,建立了地震作用下高层框架剪力墙基础隔震结构的平移-扭转耦联振动模型和运动方程,分析了单轴偏心基础隔震结构的平移-扭转耦联地震响应,并探讨了不同偏心率下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在结构设计中应合理调整隔震结构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偏心率.只有在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偏心率满足一定关系的情况下,采用基础隔震才能明显减小结构的扭转反应.  相似文献   

8.
多层基础隔震偏心结构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多层基础隔震偏心结构进行了水平双向地震作用下的时程反应分析,研究了基础隔震偏心结构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并与传统抗震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采用基础隔震技术可以有效减小结构的平-扭耦联地震反应,从而保护上部结构及其内部设施.  相似文献   

9.
地震作用下集装箱结构力学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广泛应用的多层集装箱房屋,提出了一种基于箱体之间摩擦耗能的滑移隔震体系.首先,建立了结构滑移隔震模型,并利用结构随机振动理论分析推导了层层滑移隔震结构各层等效阻尼比与摩擦系数之间的关系;然后,利用Abaqus非线性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六层集装箱模型,对隔震结构、采用规范阻尼比的非隔震结构和采用等效阻尼比的非隔震结构分别在强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进行了弹塑性时程研究,分析了结构顶点位移、结构层间位移角以及结构层间滑移量等相关指标。结果表明:滑移隔震体系能有效减小结构各层最大位移;隔震结构和采用等效阻尼比的非隔震结构的最大层间位移角远小于采用规范阻尼比的非隔震结构;地震波的频谱特性会明显影响层层滑移隔震结构的动力反应.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多质点层间剪切型模型,建立了基础摩擦隔震多层砌体结构在水平与竖向耦合地震作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及滑动与啮合状态判别准则·通过数值计算,分析了竖向地震作用对隔震结构的影响,研究表明,竖向地震作用的存在,使隔震结构下部各层,特别是首层的层间位移,层间剪力增加,隔震层加速度增加,且随地震烈度,竖向加速度峰值增大而增加,并使隔震层的滑动位移幅值有增大的可能·建议在高烈度震区考虑竖向地震作用对结构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对单轴偏心的单层基础隔震框架结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并建立其运动方程.计算了在不同偏心率情况下,结构模型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基础隔震对于存在扭转变形的结构来说,随着结构偏心率的增大,基础隔震的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2.
单轴偏心的基础隔震结构扭转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单轴偏心的单层基础隔震框架结构地震反应进行了分析,并建立其运动方程,计算了在不同偏心率情况下,结构模型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基础隔震对了在扭转变形的结构来说,随着结构偏心率的增大,基础隔震的效率降低。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基础隔震结构能量设计方法原理。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建立了5层3跨框架结构模型,对比分析了基础固定结构、基础隔震结构和粘滞耗能组合隔震结构地震反应。结果表明,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显著小于基础固定结构,隔震结构层间位移集中于隔震层。在隔震层加设粘滞阻尼装置后,上部结构减震效果与未加设阻尼器隔震结构相近,而隔震层位移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14.
提出了一种采用附设系统外的侧向阻尼支撑和基础摩擦隔震的混合控制形式进行隔震设计.以三自由度体系的顶层绝对加速度和隔震层位移反应作为主要研究目标进行抗震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地震中两参数的反应与支撑阻尼系数、侧向支撑的位置、结构的动力特性、地震波的强度和频谱特性等参数有关.分析了三自由度体系以固结形式、滑移隔震形式以及带侧向支撑的隔震形式的反应谱特性,发现后者的隔震性能略弱于滑移隔震结构,但具有更小位移反应.最后以一个实际工程为例进行分析和优化设计,得到了比原方案更好的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建立了基础隔震结构动力反应方程的基础之上,通过数值模拟,对纯摩擦滑移隔震结构体系的地震反应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了该体系中摩擦因数的变化对隔震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摩擦因数取较小值时,各楼层的加速度和层间剪力较小,隔震效果良好;反之,则隔震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6.
姜婷  霍达  李大望 《河南科学》2007,25(5):774-776
以一个摩擦摆隔震五层剪切型结构为例,采用有限元分析程序,计算分析了隔震与非隔震上部结构振动状态和能量响应规律.结果表明,滑移隔震对于上部结构振动响应的隔震效果受能量方面的机理控制.由于滑动摩擦层耗散了绝大部分的地震输入能量,采用摩擦摆基底隔震措施以有效降低上部结构的最大加速度和层间位移反应.  相似文献   

17.
基于SIMULINK的基础滑移隔震结构仿真计算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提出了一种在SIMULINK环境下对建筑结构基础滑移隔震体系进行仿真计算分析的新方法,给出滑移隔震结构隔震动力方程,分析了含滑移隔震层的剪切型多自由度串联体系模型,并给出模型的状态方程,根据模型状态方程在SIMULINK环境下建立了多质点滑移隔震结构的仿真程序,并将其应用到经平移后采用滑移隔震减震加固的江南大酒店工程中,计算结果与其他计算方法所得结论一致,证明了该方法对滑移隔震体系分析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基于SIMULINK的仿真分析方法还可以应用到土木工程其他主动与被动控制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8.
对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滑移摩擦隔震结构的高宽比限值进行了研究。采用多自由度分析模型,建立了滑移隔震结构在水平与竖向地震作用耦联下的运动微分方程,给出了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滑移摩擦隔震结构的高宽比限值计算公式。以某六层采用摩擦滑移隔震的框架结构为例,考虑不同的场地条件,研究了竖向地震作用的存在对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以4层、9层和14层3个基础隔震结构为计算模型,选取了3条向前方向性效应速度脉冲及3条滑冲效应速度脉冲地震动记录,并以这些速度脉冲型地震动的弹性反应谱作为目标谱分别合成6条无速度脉冲的地震动时程样本,对比分析了在有、无速度脉冲的地震动激励下基础隔震结构的位移反应.探讨了地震动的速度脉冲对基础隔震结构位移反应的影响,并详细分析了两类不同产生机制的速度脉冲对基础隔震建筑结构地震位移反应的影响差异.研究结果表明,速度脉冲使基础隔震结构位移反应明显增大,对于中低层基础隔震建筑的位移反应滑冲效应速度脉冲的影响更大一些,而向前方向性速度脉冲对高层建筑位移反应影响更大,滑冲效应速度脉冲使得结构底部变形更大,导致结构可能发生底层倒塌破坏.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水平地震作用下并联平动式复合隔震支座对偏心结构平扭耦联效应的控制作用,以某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采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不同偏心的抗震及隔震结构进行地震激励.通过对比分析相关扭转控制指标,发现并联平动式复合隔震支座能有效抑制偏心结构扭转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并联平动式复合隔震支座不仅能够有效地隔震,还可以减小上部结构的平扭耦联效应,减小或延缓偏心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发生的扭转破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