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客家民系“根在河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客家民系渊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这已是史学界的共识和多年研究的定论。1987年全国第四届台湾同胞青年夏令营代表团郑重地将“根在河洛”的丰碑竖立在古都洛阳的涧河之滨──东周王城的遗址之上,这无疑是在肯定客家民系“根在河洛”,表明“河洛”是客家民系的源头。本文拟从这几个方面论述客家民系渊源“根在河洛”的问题。1、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河洛是华夏先民的故乡。2、三代同源,祖根河洛。3、客家民系渊源于中原汉人的南迁。1、客家姓氏溯源。据此,我们可见客家民系“根在河洛”,完全符合客家民系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实际。河洛不仅是客家民系的血统之根源,也是客家文化之根源。河洛文化不论是在闽、越、台、港,还是在海外所有客家民系中,都有重大影响,客家民系“根在河洛”这是客观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要进一步推进客家研究,在理论和方法上应该进行两方面的努力和尝试:首先,必须超越罗香林先生开创的"民系—文化"范式,对客家族群特性的探讨也必须放弃寻求全球统一客家"特性"的追求和发掘出一个标准的"客家精神"的努力,把研究范围缩小至具体的社区中去把握客家人之深层次的思维方式、行为举止和意识形态。其次,应采取历史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把客家当作一个"族群",而不是一个"民系"加以研究,研究主题应以"客家形成"取代"客家特质"。面对客家问题复杂的"层累"造成的过程,最好的研究办法是"倒溯"式地展开历时性解构。最后,客家研究中,以"方言群体"来取代"族群"概念是个值得提倡的做法;但不能局限于方言和族群,应从整体史的角度去深化客家地区的历史。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客家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客家”是民系之一名称。“客家”、“民系”概念的界定都要借助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才能完成。在此基础上,本文回顾了中原汉民族南迁史和汉语方言地理格局的形成,并从对客家民系和其他民系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经济演替的比较入手,通过对客家民系宋元以来迁移情况及其他四大民系之互动关系的分析,认为宋元以来的客家迁移基本上属于经济性移民,是客家民系真正意义上的迁移,并据此把宋元以来的客家迁移分为四种类型:一是棚民经济型,二是农矿经济型,三是外向经济型,四是海外拓殖经济型  相似文献   

4.
论客家民系人文特征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因移民、行政区域的变动而变化。客家方言于五代前已形成。“阿姆话”是客家妇女地位及作用的标志。客家民系最典型的人文特征:妇女问题、二次葬、祖先崇拜。妇女精神是由其先婢后妻身份及条件所迫而形成的;二次葬习俗是因要回归故里而形成的;祖先崇拜、宗祠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在客家民系中尤为突出。客家称谓迟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5.
语言因移民、行政区域的变动而变化。容家方言于五代前已形成。“阿姆话”是客家妇女地位及作用的标志。客家民系最典型的人文特征:妇女问题、二次葬、祖先崇拜。妇女精神是由其先婢后妻身份及条件所迫而形成的;二次葬习俗是因要回归故里而形威的;祖先崇拜、宗祠现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而在客家民系中尤为突出。容家称谓迟于客家民系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客家民系形成及范围界定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原汉族分西中东三线迁移开发,中线形成湘赣、客家、广府三民系。粤北、赣南、桂北、湘南、闽西是客家形成区域,秦汉强制移民集团是形成基础,形成妇女精神、二次葬习俗。魏晋南北朝自由移民加盟后初具规模,形成重宗祠、敬祖先、讲郡望之特征。唐末五代战乱使客家民系向东西方播迁。宋代高文化素质移民向东面赣汀迁入,形成了尚农基础上重文的耕读之风。宋末元初动乱使赣汀之民向粤东北播迁,梅州有新老客之说,新客形成了“客家人”的称谓并传回祖地,但也有不接受的。故此,客家民系应包含湘南桂北之平话人、赣南粤北不认同“客家人”称谓而讲客家话之人、以“客家人”为族称的汀赣及由汀赣而梅又由梅而海内外之人。  相似文献   

7.
客家历史源流是客家文化研究的核心问题,包括客家称谓、客家历史渊源、客家民系形成、客家人的界定、客家文化认同等相关问题。客家研究历经百余年,取得了丰硕成果,"客家中原迁徙说"成为学界政界的主流认识,但目前还有不少问题难于达成共识,客家"中原说""土著说"时有分歧,客家民系的认同标准多样难于达成一致,客家民系的形成时间也跨度很大。新时代的客家研究应在梳理客家研究史及成果基础上,针对核心问题,展开多学科整合研究,开拓视野,将海内外客家进行比较研究,客家研究与地方社会文化建设相结合,回应现实关切。  相似文献   

8.
一个民系的形成有许多因素作为标志,具有自己的民俗活动特色是一个民系成立的重要因素。梅州地区的客家民俗内容与客家人的迁徙经历有直接关系,随后为适应岭南地区的地理气候环境,客家人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民俗活动。研究梅州客家民俗的特点极其发展全面地认识和了解梅州地区客家先人和现代客家人的思维与活动。  相似文献   

9.
笔者在为《福建客家古代文学作品辑注》写的序言中,提出了几个问题:何谓客家文学,及客家文学作为一个文学系统是否可以成立;客家文学形成的起始时期和分期如何确定;客家文学是中国文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既有客家民系的特点,又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反思上述的几个问题,有利于“客家文学发展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从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贺州客家民歌的外在表现进行分析和归纳,以揭示蕴藏于其中的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征。认为客家民歌是贺州客家住区中普遍存在的,唯客家人所独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客家民歌的流传演唱给贺州客家民系刻上了鲜明的烙印,它历史久远,从客家民系形成之日起,就伴随着客家社会发展的历程,见证了客家的风风雨雨,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映射出贺州客家人的思想文化和其社会历史发展的概貌。  相似文献   

11.
"五枚拳"主要流传于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客家地区,现今流行于闽西客家地区,是福建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调查、访谈法对"五枚拳"的传承进行梳理,阐述"五枚拳"对客家女性的影响,为传承与弘扬"五枚拳"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汉语词典》认为“娭毑”是汉语方言,它有两个意义:一是指称祖母;一是尊称老年妇女。综合各地汉语方言以及苗、瑶、畲、壮侗语的情况来看,“娭毑”有如下几种意义:称呼母亲;称呼祖母;称呼外祖母;对祖母辈的妇女的尊称;族人对外婆的尊称。“娭毑”主要在湘方言中使用;“(女哀)姐”主要在客家话中使用。就“娭毑”、“(女哀)姐”和“依呀”而言,至少可以说客家方言与湘方言、畲语、苗语、瑶语、壮侗语同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校订了《客家历史与传统文化》一书的114处文字、常识性错误,纠正6处行文错误,并指出与事实不符的5个问题与作者商榷.旨在引起作者和编者的注意,更正错误,使该书在客家研究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客家人的“父亲”称谓有一个“指称族,”这些指称与客家人的名讳传统有关,从指称的语言编码方式看,还可以窥探到客家文化的某些底层,以及客家的父权或男权思想的孑遗。而“爸爸”指称的引入,则是现代文明对客家传统称谓文化的入侵和颠覆,它消解了父权或男权的威严,同时标志着新型人伦思想有待在客家地区得到全新确立。  相似文献   

15.
《土楼回响》是我国首届金钟奖器乐金奖作品,青年作曲家刘氵爰作曲。全曲有五个乐章,以客家山歌为基调,反映客家人的性格及其生存、奋斗、发展等历史。整部作品最主要的两个特点:一是用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揭示原始的主题,以管弦乐的辉煌与磅礴描写土楼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在交响音乐民族化方面独树一帜,大胆地运用民间艺人的原声山歌演唱和树叶吹奏,在写作技法上巧妙地解决了新与旧、现代与传统、器乐与人声之间的矛盾,赋作品以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谢重光先生是国内外知名的客家研究专家,从事客家研究十余年,提出了许多著名论断,从各个层面推进了客家学研究.他最近出版的新著<客家文化述论>,秉承自身一贯的学术风格和科学理念,对自己十余年的客家学研究作了系统的总结和升华,在客家源流问题上,既坚持了自己的基本观点,又有进一步的发挥和完善;而对于客家文化的许多重大事象,一一提出了创见,取得了许多突破性的成就,该书对于客家学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福建客家土楼民居的建筑布局、形式和材料等建筑设计方面入手,分析福建土楼的建筑光环境.选择该地区典型圆形土楼建筑——福建南靖"怀远楼"作为实验数据的采集点,采取实地测试的方法研究单体土楼的光气候环境.研究结果表明:福建圆形土楼整体建筑的被动采光性能与居民的生活习性结合良好,具有良好的生态适应性能;在居民白天活动频繁的区域的太阳直射光和反射光照度充分,利于居民活动;土楼独特的空间形式和建筑材料使得其内部光环境的亮度对比度适中,减少了眩光级的可能性,光环境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18.
客家十番音乐曾经是客家人不可或缺的、高品位的精神食粮。但在信息化、现代化、多元化的21世纪,闽西客家十番音乐的现状如何?还有20世纪中叶的繁荣景象吗?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与研究,并就十番音乐的保护、传承提出了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罗香林出身于世清贫的文人之家,并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名师的教诲薰陶。比重专心致力包括客家历史在内的历史研究和历史教学工作,著作等身,被举为客家研究的一代宗师。其《客家研究论》和《唐代黄巢变乱与宁化石壁村》等著作,既是客家历史文化的垦荒奠基之作,更是“宁化石壁与客家世界”研究的开拓创新之作。  相似文献   

20.
“娭毑”主要流行于湘方言地区,“(女哀)姐”主要流行于客家话地区。“娭”比较准确地记录了湘方言ηai33①的词音;“”是客家人或者说是其他文人专门为客家地区所造的俗字。“毑”字较早出现在《方言》中,“姐”字较早出现在《说文》中,“毑”和“姐”在早期(汉代或者汉代以前)都是指称母亲。“娭毑”和“姐”在词源上是同源的,在使用上、意义上、色彩上和地域范围上则有所不同。比较它们的异同,探索它们的源流,分析它们的意义和使用情况,可以加深对“娭毑”和“(女哀)姐”的了解,加深对方言称谓词的认识,补充现有字典词典之不足,丰富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